進入10月中下旬,隨著新作上量高峰臨近,季節性賣壓是否會導致玉米價格展開新一輪下跌?筆者從宏觀邏輯、產業邏輯和供需邏輯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國慶節假期,國內外玉米市場走勢小幅分化。在俄烏沖突擔憂加劇和全球新作玉米減產的支撐下,CBOT玉米期貨較節前小幅上漲。國內玉米隨著新作上量逐步增多,現貨價格主線穩定,但局部報價先揚后抑、穩中走弱。今年年初,俄烏沖突導致全球糧食供應鏈中斷,全球糧食危機擔憂加劇。為解決烏克蘭農產品出口問題,今年7月經多方努力終于達成了黑海糧食倡議。10月8日,烏克蘭表示,自黑海糧食倡議實施以來已出口660萬噸農產品,黑海谷物倡議或于11月底到期。當前,俄烏沖突持續升級,聯合國尋求擴大黑海糧食協議并延長一年的努力將成為泡影。市場認為,俄烏沖突正面臨著一個“危險轉折點”,若俄烏沖突進一步升級,仍將繼續推高全球農產品價格。?今年以來,全球通脹熱度不減,為抑制物價全球掀起新一輪“加息潮”。9月21日,美聯儲年內第5次加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至3%—3.25%。美聯儲宣布加息后,英國央行、瑞士央行、挪威央行等多國央行密集宣布加息。10月7日,美國勞工部公布11月美聯儲會議前最后一份非農就業報告數據強于市場預期,美聯儲11月議息會議再次加息75個基點或已成定局。隨著全球貨幣政策持續收緊,全球經濟衰退擔憂加劇,大宗商品整體承壓。從以上分析來看,俄烏沖突進一步升級或導致全球谷物供給緊張格局加劇。同時,全球流動性持續收緊將削弱大宗商品需求前景,二者多空交織,建議關注多空驅動輪換的時間窗口。我國主動建庫周期仍在持續。我國從2016年臨儲拍賣開始,整個產業經歷了“前臨儲時代”(2016—2017年)、“后臨儲時代”(2018—2020年),從2021年開啟“無臨儲時代”。在全球農產品供給緊張以及我國玉米產需缺口仍存的背景下,保供穩價仍是政策調控的主基調。而臨時儲備庫存是國家調節階段性市場供需的重要手段,所以國家主動建庫存仍將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從全球來看,2022/2023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庫存以及美國玉米期末庫存都處于近幾年的相對低位。9月,USDA月度供需報告調低全球2022/2023年度玉米期末庫存至3.04億噸,下調美國玉米期末庫存至3095.4萬噸。當前,北半球新作玉米全面展開收割,市場焦點轉移至美國玉米收割進度以及谷物出口數據。USDA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9月29日當周,美國玉米2022/2023年度出口凈銷售22.7萬噸,明顯低于市場預期。同時,截至10月2日當周,美國玉米收割率為20%,低于市場預估和5年均值22%,收割進度慢于預期對市場形成一定支撐。因此,需要繼續關注美國玉米收割進度和出口數據。從國內來看,2022/2023年度,我國玉米產需缺口仍存,進口和替代仍是主要的供給補充。玉米進口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國內小麥和超期稻谷可替代數量有限,在巴西玉米進口規模大幅放開之前,國內玉米年度供需仍處相對偏緊狀態。新作方面,減產預期大幅降溫,產量同比或穩中略增。新糧上市進度加快,并且整體糧質好于此前預期。然而,天氣預報顯示,國慶節后,東北會出現一輪大范圍雨雪、大風和降溫天氣,預計雨雪過后農田偏濕,大面積機收或將有所推遲,新糧上市進度或有所放緩,后期重點持續關注主產區上市進度。消費方面,生豬價格持續上漲,養殖利潤保持在相對高位。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全國生豬均價已達到26.44元/公斤,自繁自養利潤為1465.17元/頭,高額養殖利潤持續推升養殖熱情,四季度玉米飼用消費預期有望持續回暖,飼料企業等待新糧上量進行補庫,下游需求回暖或減緩季節性供給壓力。綜上所述,2022/2023年度,國內玉米供求緊平衡格局不改,維持回調買入思路不變。重點關注宏觀邏輯多空驅動輪換的時間窗口和主產區新作上量節奏,不確定因素是巴西玉米進口節奏和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