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3日),港口玉米收購價有了“一致性”的價格,而且還有了“內部價”。吉林農安的690容重的玉米給出了2800元的價格,可是黑龍江690的容重想跟吉林的賣到一個價格幾乎不可能。當港口的價格非常統一的時候,就會出現分歧,然后個別企業整出一個高價,目地就是為了拉高玉米價格出貨。港口價格看似開始回暖,但有的企業門前卻非常的冷清……然而就在大家開心的時候,錦州港某嶼700容重落了30元,2770元/噸;吉林松原嘉吉再次半夜落價,三等玉米2660元/噸,四等玉米2640元/噸,落10元。
基層玉米價格下跌,導致一些貿易商漲價也收不上來,下面的烘干塔和糧商全部開始動手收購。未來能不能漲?漲多少?不知道,反正搶糧的熱乎勁又上來了。
玉米價格能跌到2500元/噸?
由于玉米價格的陰跌,導致很多人不看好未來的玉米市場,看落的人更是認為能到達2500元/噸,為什么市場會有2500元/噸的概述呢?
2022年9月份的時候東北港口的玉米收購價格是2850元/噸,一個20元錢的利息+保管費用,扣到10個月=200元/噸,2850-200=2650元/噸。如果你在黑龍江存糧,要減去200元的集港費用2650-200=2450元/噸。
所以說,如果你能賣到2850元/噸的價格,在黑龍江你必須低于2450元/噸的價格去收購,如果超過這個價格,很有可能就不賺錢。這個價格是通過港口的價格倒推出來的價格。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在黑龍江2450元/噸根本收不到玉米。所以說想存糧等未來漲價賺錢,對于糧商和貿易商而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正是因為如此,導致貿易商的心態都不如農民堅挺,只要市場上出現一點點的風吹草動,跑得比兔子還快。也說明了市場給貿易商的利潤空間非常的狹窄,如果沒有好的時間點和充沛資金+客戶,大家都是如履薄冰的心態,誰也不敢大量的收糧、存糧。
美國的進口玉米到港的價格2750元/噸,巴西進口的玉米到港價格是2400多元/噸(加15%的關稅+120+50元的加工費用)=2840元/噸。如果東北的玉米拉到南方港口,根本沒有一點的性價比。
如果大家只看進口玉米的價格,那我們國內的玉米一點優勢都沒有了。但大家沒有必要害怕,因為保護農民利益始終是國家大政方針。雖然巴西的玉米在價格上非常有優勢,但他們賣糧的季節就是7~12月份,我們現在要下單,只能買美國的玉米,而且美國也看到了我們的需求,所以全年在7月份之前,指望著進口玉米來大量補充市場也是不現實的。
但未來的壓力來源于5月份以后南美玉米的大豐收。如果南美豐收,7月份以后進口玉米陸續到港,進口的玉米將會非常的便宜。
所以未來玉米市場的行情走勢,關鍵點還是供需的平衡,深加工產能和養殖飼料需求的剛性恢復,能不能立竿見影,在經濟強刺激下能不能快速的反彈?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所有的行業都蒸蒸日上,玉米市場的行情會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如果不在實質的問題上去解決,很難改變當下的玉米走勢。
玉米種植結構的調整
今年東北農民在春播前一定要把玉米價格調整到合理的價位。什么叫合理的位置?農民在選擇種植品種的時候,是種植玉米、大豆還是水稻?他們三者都可以去選擇,而不是單一的去選擇只種植玉米,這樣勢必會造成未來的危機越來越大。
如果玉米價格在五一之前不給農民一個價格的清晰的信號,這個包袱就會被甩在未來某個時間節點,會成為一個“定時炸彈”。如何合理的布局,才是接下來兩個月的關鍵點。
如果玉米價格在春播之前不能下來,將可能造成今年的玉米種植面積繼續擴增,把今年退林、退草還耕的地都去種植玉米。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的同時,導致大量的農戶去搶地,包地的成本也在大幅提升。結果就是產量增加、成本也增加之后的供需失衡,極有可能出現明年這個時間又要去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
想要解決這個困局,只有在春播之前把玉米價格調整到位,然后讓大家調整一下種植結構,多種植大豆或者其他的品種。同時,我們更要知道的是:保護農民的利益,不光是要保護種植玉米農民的利益,要全方位的,包括種植棉花、大豆、水稻的農民利益,不是種玉米的農民才是農民。
看起來很殘忍,但是如果不考慮大局,一定會在某個時間讓一部分人受傷,那時候會更難受。所以東北的農民在種植玉米這件事情上,一定要謹慎,不要盲目樂觀!特別是那些包地大戶,你們是半公半商角色,在包地的成本上一定要謹慎,重要的事情說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