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漲了,并且漲得轟轟烈烈,并且是國內國外齊漲。
不過,先別激動,因為這回的上漲和前幾年不一樣,雖然也是國內外齊漲,但是驅動不一樣。
前幾年是全球供需錯配引發的供應鏈中斷以后,市場恐慌性囤糧,但現在不是,近期國際玉米雖然也出現了上漲,但是是源于一份報告。
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供需報告顯示,全球玉米供需緊張超過市場預期,于是玉米價格應聲上漲。
但是最近也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稱玉米供需緊張可能只是美國的一廂情愿,因為真正供需緊張的是美玉米自己。
怎么回事呢?
因為從報告情況來看,美玉米的庫存用量比低于近10年來的均值,表明美玉米供需趨緊,而美國更需要通過玉米價格上漲來鼓勵農民去播種更多的玉米。
于是,就有了全球玉米上漲的結果。
這個質疑一出,市場的目光也開始從南美轉到了北美。
因為之前全球市場對于玉米的預期都停留在南美國家上,比如巴西和阿根廷,但是現在顯然,美玉米的情況就不樂觀。
根據報告顯示,2024/25年度美玉米產量預期為148.67億蒲,同比下降了3.1%。
而出口預期則為24.50億蒲,同比則增長了6.9%。
而消費方面,飼料消費小幅下降,但是乙醇用量則有所增加,所以在產量下降,而消量增長的情況下,美玉米的庫存用量比就下降到了10.19%,不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時也低于近10年以來的均值。
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受天氣影響,美玉米產量不斷被調低,減產幾乎已不可避免。
而另一方面,消費卻在增加,尤其是乙醇消費。
比如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報告,截至2月第一周,乙醇日均產量就達到了108.2萬桶,已高于實現美國農業部目標所需水平。
而預計本年度乙醇使用的玉米用量將達到55.88億蒲,也高于美國農業部的預期目標。
于是,受此影響,全球玉米應聲上漲,其中美玉米價格被上調至4.35美元/蒲,但市場認為還不止,還得繼續上漲。
那事實是否真如此呢?或者說拋開美玉米,全球玉米真實供需情況又是如何呢?
其中主要關注3個地區的玉米產量情況就可以了解大概了。
第一個南美的巴西。
提到玉米實在不能不提巴西,也更不能忽視巴西,因為巴西這兩年的風頭正盛,尤其是全球玉米出口上,更是超過了美國,坐上了全球玉米出口的頭把交椅。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巴西玉米的供應情況對全球玉米市場有直接影響。
而目前來看,市場最擔憂的就是巴西二季玉米因為大豆收獲延遲的原因出現了延播的現象。
從目前進度看,巴西二季玉米播種面積為36%,而去年同期為59%,確實出現了延播現象。
但是延播并不意味著一定減產,具體還要看后續玉米生長情況。
而此前巴西谷物出口商協會曾預計,2025年巴西玉米出口量大概率會增加,或將達到4200萬噸,雖然相比2023年創紀錄的5556萬噸要少,但是相比去年的3781萬噸要高。
這也讓全球玉米市場稍稍地松了一口氣。
再看烏克蘭呢,從目前情況來看,烏克蘭本年度玉米出口量為1347.2萬噸,同比去年減少了約8.1%,而考慮到俄烏沖突還在持續,所以對后續烏克蘭玉米的出口并不持樂觀態度。
而歐盟方面玉米產量變化不大,但進口量依舊維持高位,可能在2000萬噸左右。
由此看來,全球玉米供需確實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但背后也必然有炒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