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棉區在采摘期的異常降雨,刺激了籽棉的上漲,原本不溫不火的棉花購銷市場一時出現了搶購場面。但10月12日USDA棉花報告發布后,皮棉價格漲勢戛然而止,并在10月下旬出現小幅回落的現象。本月以來,棉花價格稍有回穩,后市何去何從,市場各方眾說紛紜,本人試從影響棉花價格的產銷存狀況和配額管理(發放)的角度來分析今后棉花價格的變化趨向。
本年度棉花資源充裕
在9月中旬USDA棉花報告中,預計全球產量2428.3萬噸,消費2442.9萬噸,期初庫存1102萬噸,期末庫存1114萬噸,產不足需14.6萬噸。當時國內棉花市場比較平靜,3級籽棉購銷價2.6—2.7元/斤,標準級皮棉售價13000—13500元/噸,基本實現新棉陳棉的順利接軌,在此價位水平,籽棉價格較上年上升15%,棉農實現最低預期收入,軋花行業加工費用每噸可達500—600元,而紡織企業對此價位早已適應。如果維持這種產銷格局,棉花價格既無可能,也無必要發生大幅波動。但國慶前后的陰雨天氣,造成黃淮棉區的實質性減產,棉農再度抬價,籽棉價格普遍升至3.00元/斤,漲幅超過10%;而軋花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部分加工企業為爭奪籽棉資源而不顧下游紡織企業的接受限度而盲目搶購,形成棉花市場購銷價格倒掛,小型軋花廠停產。而此時的紡織企業,面對突然跳升的棉價,保持著較多的冷靜,一方面調高紗價,另一方面保持正常庫存和采購進度,紡織企業將棉價上漲的部分損失轉移到棉布市場。
在階段性災情剛結束之時,USDA10月棉花報告對中國作出減產20萬噸的評估,但由于美國和印度的增產,棉花供需格局并未改變,從這點講,減產利好已經出盡。在11月的報告中,預計全球產量2432萬噸,消費2490萬噸,期初庫存1106萬噸,期末庫存1092萬噸,產不足需58萬噸。相對來說,ICAC的報告對消費的預計比較謹慎,而對產量的預計比較樂觀,10月報告全球產量2496萬噸,需求2406萬噸,供過于求90萬噸。綜合來看,2004/2005年度,全球棉花供求基本平衡。2003/2004年度產大于銷250萬噸形成的過量結轉庫存將在本年度逐漸得到消化,但未來利好因素并不確定。
國內棉花異常升水
國家對棉花進口配額的管理分三方面:數量、關稅和時間。在數量上,我國棉花進口配額只有89.4萬噸,關稅稅率1%。由于2003年以來,國內棉紡工業高速發展,我國作為棉花消費大國的地位日益穩固,實際進口數量遠超計劃數量,造成計劃內配額的名存實亡,不管是2004/2005年度的進口140萬噸,還是2005/2006年度的進口350萬噸,都在市場的預期之內。如果缺口擴大,作為配額管理政策的制定者,發改委會密切關注市場變化,適時增發,增發部分在稅率上一般會采用5%滑準稅。即使如此,同等級外棉仍然比國內棉花便宜500—600元/噸,這樣發改委增發的配額數量不能超出國內產不足需部分,否則,就會出現倒賣配額的現象,并對國內棉花價格造成沖擊。在時間上,在上年度結束之前,發改委即會要求持有配額的企業將當年未用完的配額上繳,下年度的配額到元旦以后才能拿到,此舉旨在為棉花季節性上市減輕價格壓力。在去年國內棉花豐收和進口棉占國內總需求比例較小的時候(2004/2005年進口棉占國內消費1/5),紡織企業對進口棉的依賴性不強,時過境遷,本年度進口棉預計占國內棉花消費的1/3,紡織企業對進口棉的依賴性很強,如果還沿用以前的配額管理方式,必然造成棉花供應的局部緊張和棉花價格的異常升水。加之國內棉花減產,在收獲季節形成的棉價升水居高不下,遭到紡織企業的抵觸,發改委已經意識到這種管理方式的弊端,通知企業盡快上報配額需求,并有可能提前發放。
棉花企業應對策略
在今年的10月和11月份,發改委、農發行曾發出通知要求棉花企業注意防范價格風險,體現出管理部門對棉花市場形勢的深刻認識和負責態度。新棉上市的期初庫存,一般有三個流向:國儲輪庫、商業庫存(棉商)、工業庫存(紡織企業)。紡織企業慣常在新棉上市時利用季節性低點補充3個月庫存,元旦春節之后保持正常(1個月)庫存,面對充裕的國際資源和國內棉價異常升水,紡織企業一反常態,放慢采購進度,截止到11月5日紡織企業平均庫存26.6天,同比大幅下降,這種態勢反映出棉花市場實際上處于滯銷的現實中。鑒于全國籽棉收購進度超過80%,棉花大部分存于棉商手上,通過提價,農民的狀況是減產不減收,而紡織企業的謹慎采購回避了成本風險。棉商夾在棉農和紡織廠之間,處境艱難,小軋花廠停產,大軋花廠利潤縮水,還承擔著今后棉花價格滯漲的風險。部分棉商覺得,晚賣不如早賣,價格這樣橫下去,每個月還要付100元/噸的利息倉儲費,過年價格能否漲上去,還不確定。但利空因素卻要警惕,美棉過量的結轉庫存面臨巨大的銷售壓力,跨年度到3月以后的棉花要執行大幅貼水,由于中國進口的可預期性,外棉在國內保稅區大量寄售,直待配額的發放,而配額的提早發放是必然的。(早期)低成本的棉商有可能加快出貨,而價格一旦下跌,部分資金短缺的棉商只有被迫拋售,后市的發展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