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油菜籽初級市場簡要回顧
2010年,蕪湖縣初級市場收購歷經近40天時間的農企博弈,市場收購價由低開、穩步趨升,最終達到農企和諧成交。從5月20日,油菜籽零星上市交易,市場開秤價每50公斤175元,有價無市。5月23日,收購價小幅提到180元,農民處在惜售、觀望之中。5月30日——6月3日,收購價開到190元,此時部分農戶開始少量出售。6月7日由190元調高到195元,而國家2010年油菜籽臨儲收購價每50公斤195元,農民對油菜籽心理期望值在200元以上。6月17日——6月28日市場每50公斤油菜籽收購價升到205元,之后徘徊在此價位中,在近半月中農民將商品菜籽已大部分出售殆盡。
然而,2009/2010年農民種植油菜籽從效益看,僅僅賺了勞動力工價錢,如果將勞動力工價計入生產成本,不僅不盈利反而負虧,據測算:以單產135公斤,每50公斤市場綜合均價204元,出售后現金收入550.8元,扣除畝成本投入565.5元(含用工),負盈利14.7元(不含政策性補貼10元),由此,“油賤傷農”必將影響到2010/2011年度油菜籽播種面積呈現一定幅度的減少,并且這一趨勢還將有繼續擴大的可能。
二、2010/2011年油菜籽生產形勢分析
眼下,油菜籽由盛花期即將步入終花期。據調查,2010/2011年油菜籽在生長期間,由于受去冬今春低溫、干旱對其長勢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致使成熟期較正常年景推遲了3——5天的時間,預測5月18日后將陸續進入收割期。
從目前油菜籽大田長勢情況看,因清明節前后天氣晴朗、氣溫適宜,后期恢復性較好,總體水平將好于上年。據縣農技部門數據顯示:油菜籽一類苗占50%,較上年持平;二類苗占40%,較上年10%提高30%;三類苗占10%,較上年40%下降30%。預測蕪湖縣油菜籽平均單產140公斤,較上年135公斤,畝增加5公斤,增幅3.7%。單產增長主要體現在:(一)開春后縣農業部門加大力度,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舉辦各種類型農技培訓班,及早抓好午季糧油田間管理,使油菜籽后期恢復性生長較好。(二)國家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強農惠家政策激發農民增加對農作物生產的投入。(三)開春后氣候適宜,特別是清明節前后天氣晴朗、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對油菜籽開花、授粉、結莢十分有利。(四)今年在油菜籽、小麥病蟲害防治上,農民加大了投入,采取群防群治,致使午季糧油病蟲害發生頻率明顯好于往年。(五)油菜籽優質品種推廣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如綿油12號、榕油16號、黑雜46號、德油8號等優質品種已大面積的種植,其品種優質率已達98%,充分顯現抗自然風險能力再加強。而油菜直播僅占播種面積的20%左右。盡管受去冬今春低溫、干旱的影響,開春時其長勢較上年遜之,但后期田間管理到位,投入加大,恢復性較快,如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氣候適宜,油菜籽單產明顯好于上年必將成為可能。
據數據顯示:2010/2011年蕪湖縣油菜籽播種面積126442畝,較上年減少5.8%。從近幾年油菜籽播種面積來看持續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元月中下旬,筆者分別對全縣6個鎮、10個村委會、15個自然村、102農戶,就2010/2011年油菜籽生產形勢作了專題調查,通過調查數據匯總:播種面積169.05畝,較上年181.94畝,減少12.89畝,減幅7.08%。戶均播種面積1.65畝,較上年1.78畝,減少0.13畝,減幅7.30%,其中:播種面積5——6畝僅有3戶,占調查戶數的2.94%;播種面積2——4畝的36戶,占調查戶數的35.29%;播種面積0.5——1畝的51戶,占調查戶數的50%;未播種的12戶,占調查戶數的11.76%。經規納分析今年油菜籽播種面積減少的主因素是:
(一)勞力投入強度大、費工、費時
隨著農村勞力大量轉移到二、三產業務工,在家務農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婦女。據對六郎鎮興隆村調查,40歲以下的青壯勞動力約占本村總人口60%以上均外出務工,而且這數據仍在繼續擴大。據統計現實中農業收入僅占家庭總收入的20%左右。因此,當今農作物收益也不再是農戶家庭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由于種油菜從點播、田間管理到收割都是人工操作,因勞力缺乏,不少農戶棄油種麥或種經濟作物,節省勞力,如我縣陶辛鎮奚村上年計劃油菜試范片600畝,實行統一供種,其結果600畝的油菜種籽發放給農戶還不到50%。有一半的農戶因種油菜勞動強度大,收益低、不愿種,其因:以一畝小麥與油菜從種到收獲,小麥大約3——4個勞動日,而油菜大約6——7個勞動日,種油菜體力消耗大,勞而無獲。
(二)受利益趨動,棄油種麥
自2006年小麥啟動托市價收購政策以來,國家逐年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的水平,市場價格大體上穩定在托市價基礎之上浮動,種小麥收益較為穩定。而種油菜籽效益跌宕起伏,穩定性較差。其小麥與油菜籽效益對比見附表:
注:1、生產成本含物化、活勞動、生產費用之和。2、收購價是指縣內初級市場綜合平均價。3、凈效益是指按當年畝單產乘以單價、扣除畝生產成本投入(不含政策性補貼)。
注:1、生產成本含物化、活勞動、生產費用之和。2、收購價是指縣內初級市場綜合平均價。3、凈效益是指按當年畝單產乘以單價、扣除畝生產成本投入(不含政策性補貼)。
同時,小麥機械化程度較高、省工、省時,據對全縣102農戶調查2010/2011年小麥播種面積較上年增幅達16.02%。
(三)政策因素,麥增油減
為調動農民種油菜籽積極性,從2009年始,國家實行種植油菜籽補貼政策,即每畝補貼10元,而小麥每畝補貼在52元,兩比小麥政策性補貼要高于油菜籽達42元,由此,政策的因素也是農民選擇棄油種麥的種植意向。
(四)種油菜籽僅為家庭消費
從調查102農戶油菜籽種植情況數據顯示,戶種0.5——1畝油菜籽的占調查戶數的50%,其所種油菜籽主要是解決單個家庭成員自食菜油需要,對出售獲取收益無興趣,而轉包土地的種糧大戶基本上無人種油菜籽。
綜述蕪湖縣油菜籽生產形勢是全國的一個縮影,縱觀國內2010/2011年油菜籽減產已成定局。據美國農業部4月11日發布的世界農作物產量預測報告顯示:2010/2011年度,中國油菜籽產量預計為1280萬噸,比上一年度的1366萬噸相比減少86萬噸,減幅6.29%。種植面積為1.08億畝,與上年1.092億畝,減120萬畝,減幅1.09%。而安徽省2010/2011年油菜籽播種面積1036.5萬畝,較上年1076萬畝,減少39.5萬畝,減幅3.67%。
菜籽油是我國城鄉居民食用消費主要品種之一,全年約占油脂消費的近19%,而這一數據還將繼續增加,同時,又因油菜籽種植成本提高,特別是勞動力工價增幅較大,并且種油菜勞動強度大,比較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從而導致播種面積呈下降狀況,由此有不少農戶因勞力有限,將油菜移栽工藝改為撒播,據調查蕪湖市市郊農戶撒播油菜已占播種面積的80%以上,如此耕作方式將可能造成油菜抗倒伏性差,抗病蟲害能力減弱,增產潛力不大。據縣農技部門測算:撒播較移栽其單產要減產在10%——20%,對此,與有限的耕地集約化耕作,提高單產相悖,潛在地流失了資源。
三、預測2011年國內油菜籽市場價格走勢
回顧近幾年油菜籽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其價格跌宕起伏,概括為:2008年油脂企業誰經營誰虧損,初級市場每50公斤開秤價250元,高開高走,直至達到廠家到庫價290元的高峰,爾后逐漸下滑,進入9月中下旬跌入低谷僅為180元左右,油脂企業受到重創,廠家一片哀聲。由此當年10月國家啟動油菜籽臨儲收購,即每50公斤臨儲價220元,使受委托代儲油脂企業彌補了一定的虧損。而2009年國儲托市主導油菜籽市場,當年市場價經歷著由低開高走到小幅回落的過程,年底及歲末震蕩回升,即初級市場開秤價每50公斤155元,以至漲到175——180元,6月1日國家公布在主產區繼續實行油菜籽臨儲收購,即每50公斤185元,敞開收購,由于價格杠桿的作用,國內商品菜籽大部分收納到國儲,而擔負托市收購的油脂企業從國家委托收購中獲得一定數額的補貼。從而使油脂企業由上年的巨額虧損進而轉入盈利,企業生機再現。然而,2010年4月19日,國家繼續公布油菜籽臨儲收購價由上年每50公斤185元提高到195元,而當年油菜籽市場呈現復蘇,轉暖,其價格溫和上揚,即每50公斤初級市場收購價徘徊在205元間,進入下半年后,其價格漲至220元以上。
那么,2011年國內油菜籽市場將如何演繹:筆者綜合各方面情況,預測2011年市場價格將呈現高開、振蕩穩走,后期波動性的漲幅。
隨著國家政策雙重調控,控通脹、控物價仍然是今年宏觀經濟調控主基調,尤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必將受到抑制,而作為菜籽油的上游產品油菜籽也不例外,但也因油菜籽面積減少,總量下降,種植成本上升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其后市農企搏奕推動價格穩步趨升也在情理之中,這其中也交織著利空、利好因素,經分析:
(一)、利空因素:
1、政策調控
(1)貨幣政策:為緩解我國食用油過快上漲局面,去年十月中旬開始,國家相關部門連續實施了多項調控措施,對國內市場進行宏觀調控,今年一季度以來,國家連續四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準備金率,以緩解物價過快上漲的形勢。
(2)國家臨儲大豆和食用油拍賣力度加大
今年一季度以來,國家共六次臨儲菜籽油拍賣和五次跨省移庫大豆拍賣。二者投放時間基本為每半月一次,其中菜籽油投放量穩定在10萬噸,且成交價格與同期市場價格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一般在9200——9500元/噸,這一政策的實施也將有力的抑制油脂價格過快的上漲。
2、國際油菜籽總量大幅度增加
雖然,我國油菜籽面積減少,總量下降,但由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菜籽主產國總量大幅度增加,其增量可抵消中國的減產,這對我國進口菜籽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利好因素
盡管,國家為控制通脹的壓力,保民生、穩物價,但就大宗農產品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國家的政策自然是保二頭,,一是保護好生產者種植積極性,能獲得較好的收益,二是保護好消費者不能因漲價過高,而造成民心不穩定。因此,我認為今年油菜籽市場價格應以高開、穩步趨升的經營格局,但不會出現大幅度漲或跌的可能,其因:
1、生產成本上升
據數據顯示2010/2011年蕪湖縣油菜畝生產成本投入707元,較上年565.5元,畝增加投入141.5元,增幅25.02%。畝成本投入增加主要來自:一是物化投入147元,較上年125.5元,增加21.5元,增幅17.13%,其因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拉動成本上升,二是勞動力日工價由上年60元,增加到80元,增幅33.3%。生產成本的上升對價格構成將起到抬高的推動作用。
2、產能過剩,市場競爭相當激烈
當前,我國油菜壓榨行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產能嚴重過剩,據了解國內豆油過剩產能已超過50%,而菜油加工的過剩產能實際上已超過了大豆,但因近幾年菜籽產量逐年下降,油脂企業為爭奪有限的菜籽資源必將千方百計抓貨源,由此造成市場競爭激烈,而競爭的第一要素就是價格之仗。
3、國內油菜籽產量減產幅度較大
據前期國內幾大期貨公司對長江流域四省油菜籽生產形勢調研,推算出國內油菜籽大約減產在200萬噸左右,產不足需也將是推動價格偏強的一大要素。
4、預計進口菜籽價格仍處高位
據有關資料顯示:預計加拿大等國進口菜籽到港完稅價約在4800——5600元/噸,它將是拉動國內菜籽價格小幅走高的有力支撐。
5、豆油與菜油比價違背常規
據一季度末信息稱:豆油價格波動區間在10000——10500元/噸,而菜油價格波動區間在10000——10300元/噸,豆油與菜油價比較為不正常。從歷史角度來說,菜油每噸高于豆油價差在500——800元/噸內屬合理的比價關系,但現實中的反差,有可能潛在地涵蓋了菜油有上漲的空間,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6、生產者的期望值推高
由于今年油菜籽畝生產成本大幅度地提高,農民的心理預期油菜籽每50公斤出售價應在250元以上,假設市場價繼續維持在上年的價格水平,那么今年農民種油菜籽收益不僅不盈利,反而要虧損在100元以上,將可能重蹈上年農民種油菜籽虧損的覆轍,這樣對農民種油菜的積極性將又受到嚴重的挫傷,同時,對生產者也是一個不公平的商品交換。
據信息稱:從國內目前菜油出廠價10100元/噸,菜粕出廠價2300元/噸,依照浸出油35%,每50公斤折款176.75元,菜粕30公斤,每50公斤折款69元,每50公斤菜籽加工費10元,兩比每50公斤油菜籽成本價235.75元。因此,筆者預測今年新產油菜籽收購價有可能維持在每50公斤220元——250元間徘徊,總的趨勢油菜籽市場收購價將可能呈現高開、振蕩穩走,波動性小幅走強。其初級市場油菜籽開秤價每50公斤在220元起步。
四、準確把握市場行情,適時規避經營風險
眼下,油菜籽登場上市尚有一月時間,然而,由于國家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加強,二季度三月份CPT 4.7%,較二月份下降0.2%。這說明國家控制通脹決心加大,加之國家油脂庫存充裕,這為穩定市場,穩定物價,保障供給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同時,受粥少僧多,農企搏奕將呈現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因此,建議油菜籽經營企業在制定收購價時,要參照周邊較大油脂加工企業到庫價,減去運輸費用和合理利潤為當地油菜籽收購價,萬不可以盲目抬高價格搶購,要做到快進快出,見利就收,切忌不能大量吞吐等待價格上漲。要密切注視市場動態,準確把握市場行情,切實規避經營風險,以靈活經營的方式,務求爭創最佳經濟效益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