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進口大豆已經占到國內大豆需求量的六成以上,國產大豆已經全面落敗,與之相比較,油菜籽的命運似乎還不是那么危險。2011年我國進口油菜籽126.2萬噸,當年國內產量為1261.43萬噸,進口量僅為國內產量的一成。而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進口大豆5264萬噸,占到世界大豆進口總量的59%。
不過菜籽油現在已經下降為我國油脂消費的第三把交椅。資料顯示,2002年之前,菜籽油還是我國消費者食用第一油,當時我國北方居民主食大豆油、花生油等油脂;南方主要食用的就是菜籽油。隨著大豆、棕櫚油等國外食用油脂的進口,菜籽油的地位一落再落。
供需失調
鑒于我國大豆產業已經全面淪陷,作為世界第一油菜籽生產大國的專家和學者們生怕油菜籽也會重蹈大豆的“滑鐵盧”。早在2009年,國際油菜學會理事會主席、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就指出,我國油菜籽市場逐漸萎縮,要防止小菜籽重蹈大豆的覆轍。
中華糧網分析師孫忠表示,由于人口增加,對于油脂的需求增長,因此進口菜籽油對我國油脂需求進行補充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菜籽油壓榨門檻較低,導致很多菜籽油企業遍地開花,很多中小民營壓榨油廠“吃不飽”,造成了產能的過剩。
湖南銀光糧油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果告訴記者,公司目前仍然在做菜籽油和調和油等油脂產品。在他看來,這些油脂產品只是企業向生產茶油階段的過渡。“總不能讓這些設備都閑置起來吧。”他表示,生產菜籽油利潤率很低,一方面原因在于菜籽油的原料價格不斷上揚,另一方面就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短期內無法發生更改。
由于永州是湖南省茶油生產大縣,因此產量豐富,做茶油被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雖然茶樹生產周期長,出油率也不高,但是具有品牌價值,是高端食用油,市場空間較大。而菜油的發展空間卻是日益萎縮。”李果說道。
一位在湖北荊州做菜籽油貿易10年、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不無心酸地透露他的菜籽油生意日漸困窘。他告訴記者,國產油菜籽出油率低、價格高已經成為行業現狀,由于國家出臺保護措施,才導致進口油菜籽和國產油菜籽的價格沒有出現大的倒掛。但即使這樣,油菜籽壓榨企業依然無力購買原料。他認為,雖然我國菜籽油行業出現了供需失衡,但是菜籽存貨還是有的。“現在我們做貿易的油菜籽收購價就在2.4元/斤,
而油廠的收購價只能在2.3元/斤,再貴他們就承受不起了。他們收不起,農民也賣不起,這就形成了兩難局面。”不過他也表示,中間貿易商的日子也不好過,國家對油菜籽實行臨儲收購,全國各地一個價,囤貨也無利可圖,行業前景十分黯淡。
一位做糧食生意多年的油脂企業人士表示,現在湖南、湖北很多中小型油脂加工企業已經停產,即使不停產也并不是因為利潤驅動。“那些大型榨油企業中糧、益海嘉里等龍頭我不清楚,但是中小油企很多已經停產。沒有停產的也是因為爭取到了農發行的貸款,在苦苦支撐。做菜油做出利潤的鳳毛麟角。”上述人士說道。
多重沖擊
中國糧油信息網數據顯示,截至2月16日,我國部分地區豆油價格維持在9000~9500元/噸之間,菜籽油價格在9900~11000元/噸之間徘徊,棕櫚油價格在7600~7800元/噸之間,相比較而言,豆油和棕櫚油的價格優勢十分明顯。
一位菜籽油貿易商告訴記者,由于菜籽油價格較高,加上豆油和棕櫚油對菜籽油的沖擊,現在市場上基本沒有純正的菜籽油。“超市中那些標明菜籽油的產品很多都是勾兌的。這也是業內一個秘密,不然企業就沒有利潤。”不過即使如此,很多企業還是無法擺脫虧損的命運。據他了解,去年他的很多終端貿易企業客戶都出現了虧損的局面。不過他也表示,如果價格上漲,這些企業還有翻身的機會,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小包裝食用油,等待菜籽油價格上漲的時機。
除此之外,日益減少的油菜種植面積是對菜籽油行業的又一沖擊。早在2010年多地就出現油菜改種小麥的情況,這種趨勢持續到如今。上述貿易商告訴記者,在他接觸的農民中很多已經改種小麥。在他看來,小麥屬于糧食作物,對人工要求少,產量也較高,尤其是國家統一供種之后,小麥收益穩定,風險較小;而對于油菜,國家尚未建立完善的補助體系,因此農民種植積極性遲遲無法提升。
曾有學者疾呼:我國擁有幾千年的菜籽油食用歷史,即使是現在,油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依然位居世界第一,我國油菜籽沒有理由重蹈大豆覆轍。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我國也曾經是大豆的原產國,如今我國原產大豆不知道躲在哪個角落里“期待陽光”呢。
路在何方
為保住中國油脂的第二條防線,許多業內專家殫精竭慮,紛紛獻策。
曾有人在大豆市場失陷之后,提出用菜籽油、花生油等油脂代替大豆實現我國油脂食用多元化,保證我國油脂安全,被以消費者習慣短期難以改變、花生油如果單做油脂會影響其糧食用途等理由而否定。
在當時,菜籽油并沒有引起過多的非議,畢竟油菜籽種植條件要求不高,又不和糧食作物爭搶耕地,菜籽油頗有擔當大任的意義。而孫忠表示,單單依靠菜籽油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發言權并不現實,菜籽油的國內產量不及大豆進口量的1/3,當前要做的就是穩定菜籽油行業的發展格局。如今時過境遷,菜籽油也進入行業“陣痛期”。
記者采訪的多數油脂企業表示,菜籽油行業發展前途會和大豆一樣,停產或倒閉只是時間問題,在他們看來,如果能爭取國家政策扶植或銀行貸款支持,也許企業還有一絲生機。
農民的油菜種植積極性是保證菜籽油行業發展的前提。提升種植技術、出油率,提高“雙低”油菜籽、非轉基因油菜籽等國內本土油菜的種植面積,保證對農民的種植補貼,是確保農民種植積極性的重要手段。
然而,油菜籽產量的擴大卻遭遇了挑戰,鑒于油菜多種植在丘陵等機械化條件較困難的耕地,很多大戶不愿意種植,有政府官員直言不諱地指出,大豆走過的路,油菜籽正在一步步地重復。
終端的菜籽油企業成為眾矢之的,產能過剩、分散、進入門檻低使得這個行業根本無法應對外企的挑戰。
數據顯示,外資已經參股控股我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0多家,占總股本的66%。如此背景之下,菜籽油行業的發展前景堪憂。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菜籽油企業要想與外國巨頭競爭,種子、種植、加工、營銷產業鏈一個都不能省,而我國菜籽油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