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食用植物油產業調整將更傾向于提高小品種產品的產能和產量,大豆和棕櫚油等對外依賴度較高的油脂品種市場空間將被擠占,我國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將逐步提高。
我國的食品工業承擔著為13億人口提供安全放心、營養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保障民生的基礎性產業。為促進國內食品工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制定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作為食品工業中重點規劃發展的十三大行業之一,食用植物油加工業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產業格局的調整。《規劃》顯示,國內食用植物油市場中各油脂產品占比將出現明顯變化,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小品種植物油產量比重將有所提高,大豆油和棕櫚油市場空間將被擠占。產業調整趨勢符合目前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需求。
《規劃》稱,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十二五”時期,城鄉居民對食品消費需求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趨勢。到2015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3.75億,每年新增700萬人左右;城鎮化率將達到51.5%,每年約有1000萬農村勞動力轉為城鎮居民。按“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目標測算,到2015年,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將從2010年的35.7%和41.1%分別下降到32%和37%左右。“十二五”時期我國將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城鄉居民對食品的消費將從生存型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轉變,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轉變,食品消費進一步多樣化,繼續推動食品消費總量持續增長。
在國民食品需求剛性增長的同時,我國的農業用地資源供給壓力將進一步增加。
以耕地資源為例,中國國土資源部公布的相關報告顯示,2001—2008年,我國耕地面積由19.14億畝下降至18.2574億畝。2009和2010年,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工程,新增耕地面積分別為26.9萬公頃和33.37萬公頃,合計僅為0.090405億畝。在不考慮2009年和2010年間耕地流失面積的情況下,2001—2010年,全國土地面積下降幅度約為4.14%,而2001—2010年,全國人口數量由127627萬增長至134091萬,增長幅度約為5.06%。世界銀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08公頃,而美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53公頃。
土地資源的相對有限和食品消費的剛性增長使得我國必須加強土地利用率,通過不同品種農作物種植面積的合理搭配使土地產出達到較優值,這就需要國家通過相關政策引導農民的種植意向。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對小麥、玉米和水稻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而小麥和玉米作為重要的飼料原糧,其消費需求也隨著國民飲食結構的改善而不斷增長。美國農業部歷年公布的相關供需報告數據顯示,自2005/2006年度到2010/2011年度以來,中國小麥消費量由10243.2萬噸增長至10935.0萬噸,增長幅度達6.75%;玉米消費量由13556.0萬噸增長至16350.8萬噸,增長幅度達20.62%;稻谷消費量由18518.0萬噸下降至18013.9萬噸,下降幅度達2.72%。由此可見,雖然我國稻谷消費量有所減少,但減少幅度較小,小麥和玉米消費量均明顯增加。而在國內食用植物油油料生產中,大豆與水稻、玉米均存在爭地關系,小麥與冬油菜存在爭地關系。食用植物油雖然也是國民食品消費中的重要品種,但其重要性明顯低于三大糧食品種。因而,在土地資源相對有限的現狀下,為滿足國民對食用植物油的消費需求,提高與三大糧食品種爭地關系不明顯或者出油率更高的小品種油料作物產量更符合我國國情。
食品工業規劃有利于小品種食用植物油生產
《規劃》為我國食品工業的十三大重點行業詳細設定了發展方向、產業布局和發展目標。食用油加工業和糧食加工業兩大行業發展規劃顯示,國產大豆的食品加工將得到更大發展,進口大豆壓榨產能將受到限制,但食用植物油未來產量目標卻有所提高(尤其是國產油料產油量),這要求我國大力發展小品種食用植物油生產。
第一,國家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發展目標要求提高我國小品種食用植物油產量。
《規劃》稱,到2015年,我國食用植物油產量將達到2440萬噸,其中國產油料產油量提高到1260萬噸;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產量比重明顯提高。淘汰油料加工落后產能2000萬噸左右,油料加工總產能控制在1.8億噸以內,其中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0.95億噸以內。由此可見,無論是產量還是產能,小品種食用植物油均具有政策性發展優勢。
產量方面,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食用植物油產量為2005萬噸。因而,未來我國食用油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并且國家食用植物油加工業發展重點也顯示,小品種油將得到更大的發展機會。《規劃》明確指出,要穩定傳統大豆油生產,著力增加以國產油料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產,大力推進以糧食加工副產物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產,積極發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欖油等木本植物油生產,促進油脂品種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給水平。由此可見,國產油料產油量的提高將主要集中在小品種食用植物油方面。
產能方面,“十一五”期間,我國大豆油脂企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僅為42%,落后產能仍然占有較大比重,大豆400噸以下規模不合理的小型企業產能在行業中的占比為15%。小品種食用植物油企業自身規模較小,產能反而存在增長可能。
第二,國家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要求發展國產大豆食品加工,這將使得國產大豆油生產受到限制,進而提高小品種食用植物油的發展空間。
《規劃》在對大豆加工業的發展方向和產業布局中稱,充分利用我國非轉基因大豆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大豆食品和豆粉類、發酵類、膨化類、蛋白類等新興大豆蛋白制品;擴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領域的應用;著力研發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纖維及多糖和新興豆制品加工技術。《規劃》支持東北大豆產區建設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種傳統豆制品工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深入開發新型高質量營養食品;支持黃淮海大豆產區發展大豆深加工,延長產業鏈;鼓勵沿海地區加強對大豆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建設一批優質飼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產基地。
近年來,在與進口大豆的競爭中,國產大豆在國內壓榨行業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雖然有關人士一再強調國內油脂產品供應的安全問題,但憑借高出油率和低價格,進口大豆具有明顯的優勢。受此影響,國內油企對國產大豆的收購意愿長期低迷,國產大豆種植收益難以達到預期,農戶種植意愿持續下降。國產大豆食品加工的發展有利于發揮國產大豆優勢,提高種植收益。從近幾年的行業利潤變化來看,國內豆制品行業要好于植物油加工行業,這使得國產大豆的食品加工需求較好。
食用植物油供給安全要求大力發展小品種食用植物油生產
我國食用植物油供給對外依存度極高,三大食用植物油品種中,豆油和棕櫚油高度依賴進口。菜籽油自給率雖然較高,但其產量占國內食用油總產量的比例卻很小。出于食品安全考慮,我國需要提高國產食用油自給率,而從作物種植收益和國民對食品質量需求方面考慮,大力發展小品種食用植物油生產更符合我國國情。
第一,小品種食用植物油油料種植收益提高空間優于國產大豆。
大豆與玉米、水稻有明顯的爭地關系,為保證后者供給,國家傾向于保障其種植收益,大豆種植收益提高的難度較大。國家公布的糧食收購政策顯示,2011年粳稻最低收購價格為1.28元/斤,玉米最低收購價格為1.00元/斤,大豆最低收購價格為2.00元/斤。以大豆主產省黑龍江省為例,按照該省的一般水平,水稻畝產為800—1000斤,玉米畝產1500斤左右,而大豆畝產只有260斤左右,大豆的種植收益遠遠低于玉米和粳稻。
與大豆相比,小品種食用植物油種植收益提高的空間更大。一方面,部分小品種油料的畝產和出油率都要高于大豆,這使得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值高于大豆,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政府實施扶助政策。另一方面,部分小品種油料對土質要求較低,適合在較為貧瘠的土地上種植。
第二,國民對高品質食品的需求為小品種食用植物油的發展提供了空間。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國民對食品的需求正由量向質的方向轉變,更健康的食用油品種需求量將逐步增加。相關數據顯示,國內調和油和大豆油的占比已經分別從2008年的40.9%和35.3%降至目前的38.4%和31.8%,玉米油、橄欖油等健康油脂和小品種油脂消費占比上升,其中增速最大的是玉米油,已從2008年的2.7%升至目前的接近5%。
綜上所述,在“十二五”期間,出于國內土地資源利用率和食用植物油供給安全考慮,國內食用植物油產業調整將更傾向于提高小品種產品的產能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