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部近日表示,中國棉花收儲政策導致的競爭,推高了世界棉價,并妨害了全球紡織業購買棉花從事紡織的能力;英國《金融時報》3月9日也發文稱,中國政府實行的棉花儲備政策推高了國際棉價。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棉花消費國,近10年來,我國進口棉花每年都在200萬噸以上,最高達到360多萬噸,而國際年度棉花貿易量平均是在800萬噸左右,我國進口棉花對國際棉價影響較大,一直頗受美國、印度等主要棉花出口國的關注。
在實行棉花進口配額政策的同時,從2011年中國開始實行棉花臨時收儲制度,當時確定的棉花收儲政策價格是19800元/噸,今年3月1日國家最新公布的棉花臨時收儲價提高至20400元/噸。中國的棉花收儲政策引起了美國農業部的關注,據美國農業部預測,去年以來中國已從國內收儲了1140萬包棉花,向國外棉農收購的數量也高達500萬包。美國農業部方面近期表示,“中國收儲行為導致的競爭,推高了世界棉價,并妨害了全球紡織業購買棉花從事紡織的能力。”
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CAC)也在密切關注著中國的棉花收儲行為,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執行主任特里·湯森德表示,“中國為增加國家儲備而收購棉花,支撐了世界棉價。”同時由于中國棉花儲備水平不確定,也使得美國棉花交易商在嘗試判斷棉價走勢時,不得不在心里畫一個問號。
美國納什維爾FCStone公司的棉花經紀人安迪·瑞恩(AndyRyan)也表示:“盡管目前工業領域的棉花消費較為疲弱,庫存量總體上也高于幾年前的水平,但中國棉花儲備具有如此大的購買力這一事實,已經改變了游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