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輾轉湖北、湖南進行實地調研。在缺乏市場關注的情況下,繼大豆產業淪陷之后,油菜籽產業也正面臨著巨大挑戰。
采購風險加大
中紡油脂荊州公司負責人告訴我們,盡管公司與300多名油菜籽經紀人直接合作,但收購量起伏較大,最高年份收購達14萬噸,而去年僅有幾萬噸。無籽可榨使得菜油生產只能作為該公司的“雞肋”業務,迫使企業追求大豆油、棉籽油等多元化加工,傳統的油菜籽加工產業正在受到“外來者”的侵襲。
中糧祥瑞荊門公司也同樣面臨原料收購不足的尷尬。公司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1年間,油菜籽收購量分別為15.5萬噸、11萬噸和10萬噸,呈現逐年遞減的態勢。
由于近年來國際油籽價格波動劇烈,對國內價格影響較大,油菜籽主產區的壓榨企業收購風險加大。岳陽魯良新元糧油負責人分析,因為內陸菜油企業只能收購壓榨國產菜籽,但國內菜籽每年集中收購期只有1—2個月,企業拿兩個月去“賭”全年行情,風險很大。
種植面積萎縮
油菜籽供應緊俏的根本在于油菜種植面積的萎縮。從中糧瑞祥提供的數據看,2012年湖北油菜種植核心區域油菜面積料將以下降為主,預計襄陽的宜城地區降幅最大,約為20.2%,而油菜籽產量預估減少25.19%。
岳陽魯良新元公司胡總表示,湖南全省2011年油菜播種面積可能僅在500萬畝,遠遠低于官方數據的1800萬畝,預計2012年種植面積將減少10%。
實際上,油菜種植面積萎縮主要在于種植效益低迷。由于小麥種植收益相對較好,且種植方式簡單,機械化播收程度高,近年來農民種植習慣已逐漸發生了變化,“油菜敗北、小麥得道”的反差事實似乎難以逆轉。
2011年鐘祥地區小麥生產總投入為319元/畝,油菜為371元/畝,而小麥畝均收入為735元,油菜籽約682元,投入多、產出少,造成每畝地油菜種植效益低于小麥作物105元。
筆者認為,種植利益的驅使可能導致油菜面積萎縮的步伐加快,實際情況將比預想的估計更糟。常年“失寵”的油菜籽似乎始終難有翻身的機會,油菜面積逐年下滑導致本土菜油遭遇了“失去的10年”,若要振興整個菜油產業,所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
產業期盼復蘇
長久以來,源頭油菜農民棄種,中間環節菜籽價格一刀切,下游環節壓榨規模分散、貨源短缺、終端菜油市場定價權失衡,已成為我國油菜籽行業的真實寫照。早在2009年,國際油菜學會理事會主席傅廷棟就指出,國內油菜籽市場已逐漸萎縮,要防止小菜籽重蹈大豆的覆轍。
可這一劫卻終難以繞避,尤其在“主產區大量產能被閑置、非主產區行業巨頭大興土木”的形勢之下。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國內油菜籽壓榨工廠已達819家,年壓榨能力超過5000萬噸,產能利用率僅在28%左右,甚至遠低于大豆產能利用率的52%。
隨著種植面積的下滑,油菜籽市場“僧多粥少”的局面日益嚴重,這使得壓榨廠商面臨著現實的尷尬。而由于油菜籽壓榨效益不佳,菜油市場缺乏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牌,導致壓榨企業“見風使舵”,菜油品種做大做強仍需苦等時機。
目前,國民食用油消費的“三個油瓶中,兩個拎在外國人手里”,要想擺脫“別人”的控制,對外依存度相對較低的油菜籽產業就不該淪陷,必須在土地資源可允許的情況下,加大油菜種植的普及力度。菜油產業復蘇,于國于民將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