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障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順利推進,保持新棉上市后市場平穩運行,國家將采取四項綜合措施加強市場調控。一是新棉上市后停止儲備棉投放,為新棉購銷創造良好市場條件。二是做好新棉收購工作,引導企業和農民積極購銷。三是妥善安排進口,鼓勵企業多使用國產棉。四是制定托底預案,當國內市場棉花價格過度下跌、出現“賣難”時,將采取必要措施鼓勵企業入市收購,穩定市場,解決“賣難”。
“今年國內棉花收儲政策退市,加上美棉豐產,國內外棉價年初以來競相走低。而進入9月以后,新棉目標價格直補細則仍未見正式公告,市場因此出現了諸多傳聞,相關消息更是滿天飛揚。”道通期貨棉花高級研究員苗玲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為了宣傳以及更好地貫徹目標價格直補政策,幫助市場正確理解棉市新政策,引導市場理順政策實施后的各方關系,相關部門已經積極地在各地進行了講演,引導棉農積極售棉,讓棉農意識到棉價跌多少政府會補多少。
苗玲分析道,受此影響,加上市場預期棉價會在目標價格政策的引導下加速市場化,鄭棉各合約期價9月1日均出現較大跌幅,1月和5月合約期價當日跌破了14000元/噸整數關口,近月11月合約期價跌幅最大。
在鄭棉各合約中,11月合約距離新棉上市最近,因此對政策變動最為敏感。9月3日,國家發改委發文,為保障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順利推進,保持新棉上市后市場平穩運行,國家將采取四項綜合措施加強市場調控。
“在以上四項市場調控措施中,最大的亮點是‘托底預案’,因為在此之前市場一直對這一問題充滿了猜測,政府確定有托底收購預案,這意味著棉價不可能無止境地跌下去。這將對市場價格、市場心理等產生較大影響。”苗玲說,綜合措施公布后的當日鄭棉期價即出現大幅上漲,尤其11月合約期價漲幅較大。
不過,國家發改委并未明確政府在什么價位入市托底,所以市場要理性對待與理解“托底預案”這項政策。與此同時,在政府要實施的四項市場調控措施中,提及要妥善安排進口,業內人士認為,其中的含義是調控配額資源,進口棉價或將受此拖累走低,國內棉價會向市場化順利過渡,國內外棉價聯動將成為必然。
東亞期貨棉花分析師許亮認為,新棉上市時間已經臨近,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改革的各項細則將陸續出臺,政策對棉價的影響日益明朗,隨著“托底預案”等市場調控措施的公布,估計新棉價格不會因陳棉結轉庫存仍然過高而繼續走低,預計新棉價格跌破14000元/噸的的概率較小。
目前,國內棉市結轉庫存偏高,但絕大部分集中在政府手里。新棉上市后,在國儲棉暫停拋售的情況下,加上政府對進口棉花資源的合理調控,國內棉市的供應壓力可能沒有市場此前預期的那么大。如果新棉上市后棉農惜售,那么短期內供應壓力還會進一步減弱。此外,棉花目標價格的直補均價以9—11月的市場成交均價為基準,這可能會加劇棉農惜售的心理。
據記者了解,近日國內棉價和進口棉成本之間的價差在縮小,再考慮到國內紡織企業棉花庫存較低的現狀,國內棉市因目標價格政策實施所出現的市場回歸行情可能已接近尾聲。另據了解,農發行已為今年新棉收購準備的600億元資金,將繼續發揮棉花收購資金供應主渠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