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科學家》雜志報道,2014年極端氣候將席卷全球,太平洋地區或將面臨厄爾尼諾現象,遭遇洪水、風暴和干旱侵襲,導致資源損毀以及人員傷亡。
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日食4次發生在兩極和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這兩個重要的相同點使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
但是,1997-1998年與2014-2015年比較有一個重要的不同點:前者處于1977-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厄爾尼諾得到增強;后者處于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厄爾尼諾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發生的厄爾尼諾要比1997-1998年厄爾尼諾弱很多。
判斷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條件有氣壓變化、風向變化、海溫變化、海平面高度變化、環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動、南極半島海冰異常減少、多次日食發生在兩極和旱澇反常等。一般認為赤道東太平洋海水表層溫度連續六個月高出平均值0.5攝氏度以上,即可認為發生了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形成的前兆包括以下表現。
風向變化和海溫變化:預示厄爾尼諾的現象之一是赤道太平洋信風逆轉,一般來講赤道太平洋信風應該是從東吹向西,使太平洋表面暖水向西部集聚,而東部深層的冷水上升到表面。但厄爾尼諾發生時頻現強烈的西風取代了東風,太平洋表面暖水發生反向的變化,使太平洋東部表面海水變暖。拉尼娜現象發生時情況正好相反。
氣壓變化:氣壓變化與氣溫變化和海溫變化相關,在厄爾尼諾發生時,印度洋、印尼與澳洲氣壓由于海溫下降而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由于海溫的上升而氣壓下降,形成東西太平洋氣壓的“蹺蹺板效應”。
海平面高度變化和環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動:由于風力的推動作用,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的轉換使東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破壞了地殼的重力均衡,導致海洋地殼反向均衡升降7-13厘米,激發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的地震火山活動。
旱澇反常:由于氣壓變化、風向變化和海溫變化,太平洋東部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干旱地區發生洪澇;太平洋西部冷空氣下降,令當地濕潤多雨的地方干旱。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美洲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則持續干旱并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
南極半島海冰異常減少:南極半島的海冰控制了的雷克海峽的海洋通道,當海冰增多時,通道堵塞導致一部分冷水北上,加強了秘魯寒流,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有利于拉尼娜形成;當海冰減少時,拓寬的通道增大流量,減弱了秘魯寒流,使東太平洋海水變暖,有利于厄爾尼諾的形成。
多次日食發生在兩極:根據1948年以來的統計資料,多次日食發生在兩極可激發厄爾尼諾的發生。2014-2015年有4次日食發生在兩極,增大了厄爾尼諾發生的可能性。具體時間在:2014-04-29,2014-10-23,2015-03-20,2015-09-13。
目前赤道太平洋海溫變暖規模比1997-1998年最強厄爾尼諾弱得多,出現超級厄爾尼諾的可能性不大。
細節對比兩年情況還是有很大差別,關鍵是2014年4月2日智利8.3級地震導致南太平洋水溫偏低,干擾了厄爾尼諾的發展。最明顯的例子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9.5級地震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厄爾尼諾事件推遲到1963年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