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以來,豬飼料的重要原料豆粕價格居高不下,豆粕國內現貨每噸售價本月連續多日超過5000元。據wind數據庫顯示,9月23日豆粕現貨價格為5364元/噸,周漲幅9.51%,月漲幅18.30%,年漲幅達36.70%,成為該數據庫自2013年1月4日以來的最高價位。
豆粕價格高速上漲、供需緊張,使“豆粕減量替代”成為中國飼料養殖業頗受關注的議題,也促進了包括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牧原股份”)在內的養殖業公司對于低蛋白日糧的持續推動。
2021 年牧原股份豆粕平均用量占比為6.9%,較養殖業消耗飼料中豆粕平均含量15.3%低8.4%,相當于一年中減少豆粕用量130萬噸。
牧原股份主營生豬養殖、屠宰,根據農業農村部此前召開的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工作推進視頻會上數據,近20年,牧原股份飼料耗用量為5747萬噸,豆粕減量約548萬噸,節省比例達54%。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表示,企業20年來豆粕最高用量占比為2006年的14.9%,最低為2010年的4.2%,今年到目前為止則為7.8%。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在近日發布的《關于公布飼料中豆粕減量替代典型案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將牧原股份列典型案例予以公布,同時上榜的還有溫氏、新希望六和、海大、大北農、禾豐、揚翔、鐵騎力士共計8家企業。
農業農村部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養殖業消耗的飼料中共節約豆粕1100萬噸,上述8家企業2021年共計豆粕使用量減少408萬噸。
作為大豆榨油后的殘渣,豆粕主要用途為飼料生產。根據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在采訪中透露數據,每噸大豆可產豆粕約780公斤,國內大豆壓榨企業每年豆粕產量為7000多萬噸。
盡管作為大豆生產大國,但隨著國內畜牧業的發展日趨加快,中國同樣是玉米、大豆等糧食的進口大國。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進口大豆占全國總需求的85.5%,進口依賴度高,成為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農產品之一。

目前,大豆主要進口國為巴西、美國,2018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大豆供需關系和飼料糧安全的重要命題首次浮現在公眾面前。農業農村部9月19日會議中,飼料糧作為糧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被提出。
農業農村部出手推動畜牧業玉米豆粕減量替代,正是基于這一現狀。一方面提升國內大豆產量,另一方面減少對進口豆粕依賴,加法減法一起做,既應對外部供應不確定性,也主動為養殖者節本,提升全行業效率。
盡管飼料豆粕減量有所成績,但對于企業來講,不能光降低豆粕使用比例,還要同時要注意保持飼料營養水平。
豆粕是氨基酸最為平衡的蛋白原料,使用其他雜粕替代時,可通過各類合成氨基酸的添加達到接近豆粕的優質生產性能。農業農村部公布的《飼料原料目錄》中列出高粱、大麥、燕麥、黑麥、蕎麥、黍、粟等雜糧以及糧食加工副產物的替代功能。這些產品與玉米、小麥、稻谷等谷物一樣,都具有較好的飼用價值,棉粕、菜籽粕等雜粕替代部分豆粕作為飼料也成為行業趨勢。
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工作推進視頻會表示,該公司的智能化裝備能做到一日一個配方,同時實現了精準飼喂和精準計量,確保低蛋白日糧的有效實施。從應用效果來看,低蛋白日糧對繁殖成績、生長速度、飼料報酬和肉質肉色均無不良影響。
據《農村大眾》的報道,豆粕減量替代除在大企業中發揮較好應用,也逐漸受到中小型飼料公司的重視,尤其在豆粕價格上漲,貨源緊張的情況下。
按照自然種植規律來看,每年4月開始,北半球的大豆主產國開始播種并于當年9月收割;10月份南半球開始播種,并于次年4-5月收割。因此,每年的7、8月份屬于全球大豆供應淡季,低供應往往形成高價格。每年的11月份左右大豆進入供應旺季,價格相對為年內低谷。
根據國元期貨的分析,從總體來看,大豆、豆粕和豆油三者的價格長期趨勢一致。國慶節前的市場刺激使短期生豬、蛋雞及肉雞養殖利潤尚可,存欄增加利于消費,這一情況對豆粕現貨價格將繼續有所提振。但隨著大豆供應旺季的來臨,預計四季度豆粕供應有望轉松,庫存拐點將出現于11月左右,中長期飼料替代下豆粕用量繼續減少。
對于飼料糧的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譙仕彥在接受《農民日報》采訪時預測:“如果能把工業氨基酸發展得更好,把能用的蛋白原料吃干榨凈,肉畜、蛋禽、水禽、反芻動物、水產飼料都用上低蛋白技術,再開發新型飼料資源,各個方面都算上,可能減少1200萬噸蛋白,相當于2600多萬噸豆粕,折合大豆3300多萬噸”。
譙仕彥表示,未來要從完善技術支撐、拓展多方面谷物和蛋白源、推廣低蛋白多元化日糧技術、發展飼草產業、充分利用好農副產品、開發生物飼料等方面繼續著力。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