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旺季遇“冷” 豆市提前入“冬”
來源: 作者: 時間: 2022-11-24
氣溫持續偏高,各地廉價蔬菜集中上市,使得進入旺季的豆制品市場異常清淡,加之蛋白深加工企業開機率日益下降,大豆壓榨利潤也明顯縮小,國儲收購價格下調,終端主體陷入觀望。
進入冬季后,由于氣溫持續偏高,大棚和陸地常規類蔬菜生長周期縮短,本該分散上市的各類蔬菜集中供應市場,導致部分菜價低于采摘成本,菜農出現棄收現象。受此影響,理應進入旺季的豆制品市場異常清淡。蛋白深加工企業制品庫存上升,開機率日益下降。豆粕期、現市場行情連續多日走低,令壓榨利潤明顯縮小。
國儲在非疫區的多個庫點完成收儲任務后停收,正在執行收儲的部分糧庫價格也出現下調。與此同時,國儲拍賣陳豆持續進行,且輪次間拍賣底價逐漸下調。北京京糧油脂有限公司上周啟動收購,但收購價格卻領跌市場。向銷區市場輸送,水運壓力加大,運營周期拉長。鐵路運輸費用取消16%的優惠價,恢復正常運價后,很多終端主體進一步觀望。
一系列不利因素集中體現,給東北豆市運行增添了“霧霾”,倒逼貿易商下調收購價格。東北產區大豆價格下調,將逐漸拉大與關內豆的價差,關內豆價格優勢日益減弱,短期終端缺乏回暖跡象,建議產區收購主體保持理性,切勿盲目大量增倉。
東北產區:
國儲價格下調 支撐效應減弱
受疫情防控影響,國儲收購在黑龍江進度緩慢,但國家優化防控的“二十條”措施出臺后,部分區域已經有序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非疫區的內蒙古大楊樹部分庫點全面完成收儲任務后已停收,而接近完成任務的庫點陸續貼出下調收購價格的公示。與此同時,國儲以不同的形式持續拍賣陳豆,輪次間拍賣底價不斷下調,以致新的入市主體超前領跌。
11月17日,國儲國產大豆購銷雙向競拍,計劃拍賣陳豆2.838萬噸,實際成交0.775萬噸,成交均價5694元/噸。其中,趙光庫標的全部成交,哈爾濱僅成交一單。本輪拍賣收新與銷陳有100~120元/噸價差,拍賣底價分別為:中儲糧嫩江直屬庫有限公司紅彥分公司采購價5750元/噸,銷售陳豆價5650元/噸,比上一輪下調50元/噸;北安趙光、齊齊哈爾克東采購價5800元/噸,銷售陳豆價5700元/噸;七臺河雙河庫購新價5700元/噸,銷陳價5600元/噸,比上一輪底價下調60元/噸;哈爾濱阿城購新價為5800元/噸,銷陳價為5680元/噸。
11月18日,國儲競價采購,標的庫為大連,計劃采購2.1184萬噸新季大豆,采購底價6030元/噸,成交價5990元/噸,產地距交貨地需要170~200元/噸的運輸費用,充分說明參拍主體對行情下行已有預期。
11月18日,國儲計劃投拍陳豆4.9598萬噸,除浙江一單為5800元/噸外,產區底價全部下調,視不同區域和不同糧質,內蒙古底價5500元/噸、5720元/噸,黑龍江底價5750元/噸、5780元/噸。拍賣底價雖有一定調整,但全部以流拍告終,需求端弱勢延續。
非疫區的內蒙古國儲新豆已有多點停收,而正常收購的庫價格下調40~60元/噸不等;黑龍江部分區域在國務院優化防控“二十條”措施出臺后,“一刀切”的管控明顯改觀,部分糧庫排隊車輛大幅增加。由于輪換收購是以市場化形式操作,隨著豆源涌入量增加,不排除下調價格的趨向。同時,部分糧庫離完成收儲任務越來越近,對行情的支撐日益減弱。
期貨豆一的弱勢震蕩格局難改,現貨市場流通遲緩。國儲拍陳收新明顯失去支撐效應,新入市的收購主體“登場”后便讓市場感到“吃驚”。北京京糧油脂有限公司從11月19日起開始收購新季大豆,嫩江九三糧食收儲有限公司、綏化市青岡縣京糧源發糧食物流有限公司倉儲庫蛋白含量大于39.5%的合格糧收購價為5720元/噸,蛋白含量低于39.5%大于38.5%的則按5640元/噸執行;甘南縣和大楊樹同類豆質入庫價分別為5700元/噸、5620元/噸;鶴崗市寶泉嶺則分別為5680元/噸、5600元/噸。這樣的收購價雖然短期內收購上量不明顯,但在缺乏更多收購主體的狀態下,貿易商適度調整基層收購價后也會逐漸增量。
受豆粕期、現貨行情連日大幅下跌的影響,壓榨利潤跟隨縮小,油廠逐漸減少消耗;蛋白深加工企業運營也很艱難,蛋白產品在落價過程中銷售不暢,再繼續下調價格就到了盈虧平衡線,入廠原料價格在5950~6050元/噸之間,個別企業成品報價破21000元/噸,到20500元/噸即進入基礎成本線。
往年此時,國內冬季需求高峰已經來臨,外貿出口遠期季度、年度訂單應接不暇,而今年能夠接到外貿訂單的卻寥寥無幾。受壓榨利潤縮小影響,前期低蛋白豆源收購價5600~5700元/噸,目前這類需求主體不是停收就是降價。
11月19日,黑龍江訥河市糧食集團有限公司啟動油豆收購,新的收購價格為5500元/噸。由于這類主體較少,只會對一定范圍產生利好,難以支撐大范圍行情,短期內東北產區各類豆源價格均將小幅下跌,在水運費大漲后,鐵路運費也于11月15日全面取消之前16%的優惠價,恢復原價后,終端主體進一步觀望。
關內產區:
利好因素難現 豆市流通遲滯
新季豆上市后,關內的魯、豫、皖產區收購主體多持謹慎心態,但由于東北產區行情下調滯后,關內豆源價格占一定優勢;江、浙、滬等地的豆制品企業原料采購傾向于安徽、山東,使得總體行情保持穩中偏弱格局。隨著東北產區大豆價格日益下調,與關內豆的價格逐漸分化,其優勢將慢慢被東北豆取代,加上12月份進口轉基因大豆到港量增加,替代現象難免。同時,四川、貴州、湖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地均有大豆生產,減少了對原產區的原料需求。
河南許昌、漯河、周口等地疫情封控區域已陸續放開,許多收購商報價偏低,篩選設備偏差的主體裝車價依然維持封控前的6140~6200元/噸,篩選條件較好的主流裝車價6240~6320元/噸。安徽阜陽太和、亳州渦陽、利辛單比重篩選糧主流裝車價6220~6260元/噸;雙比重篩選商品豆裝車價以6280~6300元/噸占主流。淮北、宿州各地因篩選設備不同價格相差40~60元/噸不等,主流裝車價在6300~6360元/噸之間。
山東豆區整體篩選設備優于河南、安徽,濟寧市魚臺、金鄉、汶上以及菏澤、東營等主產區價格差異不明顯,主流裝車價6260~6320元/噸,少量單收手工豆源裝車價6500~6560元/噸。各地流通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均下降25%~30%。
江蘇豆區的南通、鹽城、淮安等地“大乳白”總體質量低于常年,主流裝車價7300~7360元/噸,“黑臍王”質量總體好于去年,裝車價7100~7160元/噸;“翠扇”“腐豆”類主流裝車價在7300元/噸左右,流通比常年同期減少35%之多。部分“雜豆”價格和質量均缺乏優勢,裝車價6500~6560元/噸,呈有價無市狀態。
湖北豆區及長江上游的皖南安慶,湘北地區的常德、益陽等地,許多高價收購入倉的“雜豆”貨源,均在接近虧損邊緣向市場報價,6700元/噸的成本價市場接受度較低;優質類“早熟537”裝車價7400~7500元/噸,出貨量較少;“冀豆12”主流裝車價7300~7400元/噸,外發均較遲緩。
銷區市場:
廉價蔬菜沖擊 疫情影響需求
因疫情散發區域較多,部分一二線城市封控時間較長,人員流動受阻,餐飲停業現象普遍,加上入冬前后,我國大范圍地區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各類蔬菜上市周期提前,集中上市后當地需求承壓,外運因疫情而受阻,導致蔬菜售價不夠雇工的采收費用。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有較大面積的蔬菜遭遇棄收,毀在田中。部分蔬菜廉價到以“分”計算,不僅拖累蛋禽價格下跌,而且對豆制品消費也形成直接沖擊。
優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出臺后,“一刀切”的封控得到有效改觀,部分產區交通管控放開,糧源流通逐漸恢復常態。但面對疫情散發的復雜性,人員流動仍有一定顧慮,餐飲業正常運營尚需時間。
上周末,自北向南大范圍降雨降溫全面開啟,黃河以南及長江以北降雨不明顯,長江以南的江西、湖南及貴州大部持續時間較長的干旱得以解除,但上述地區氣溫依然高于常年同期,進入“嚴冬”仍需一段時間,廉價蔬菜對豆制品消耗的影響或延續到12月上中旬。
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口大豆到港量增加,而到港時間與廉價蔬菜上市時間交織,屆時銷區加工剛欲好轉,進口大豆便會“迎頭趕上”,替代現象難以避免,今冬國產豆利好微弱已成定局,建議南北產區和銷區經營主體理性把控,切勿盲目大量建倉。
上一篇 | 11月24日連豆粕早盤上漲
下一篇 | 11月23日CBOT豆粕上漲
一周熱點
- 2023-01-192023年1月全球粗糧市場與貿易報告
- 2023-01-17中牧安達喜獲“三體系”認證證書
- 2023-01-17贏創榮膺2023年度“中國杰出雇主”認證
- 2023-01-17農業農村部再批轉基因玉米、大豆生物安全證書
- 2023-01-17大豆進口或見頂 自給率提升3個百分點
- 2023-01-16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培育的中畜五指山小型豬近交系被認定為中國實驗動物資源
- 2023-01-16雷文勇當選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委員
- 2023-01-16敲重點!2022年豬業幾大數據:上市豬企出欄量超1.2億頭、成本下降503元每頭……
- 2023-01-16生豬價格跌至15元每公斤 國家發展改革委釋放穩價信號
- 2023-01-13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長李忠一行蒞臨大北農集團視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