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內豆粕期價整體延續上周強勢,連續4周上漲。但上漲的動力主要是來自外盤的提振,并非國內市場需求的推動。近期外盤美豆期價振蕩偏強,對國內豆類市場形成明顯提振。目前支撐美豆期價走強的主要因素來自南美天氣、美豆出口需求改善以及投機基金凈多持倉持續攀升等。
目前,華南和華東地區的豆粕基差大幅回落至50—80元/噸,市場周度提貨量下滑超10%。反映下游市場的承接能力較弱,市場需求疲軟,飼料企業的物理庫存天數繼續下降。
天氣題材持續發酵
全球大豆庫存的重建主要依賴于南美大豆的增產。今年南美大豆的播種及生長情況受到市場關注,由于近期巴西中北部的旱情對大豆生長帶來不利影響,令市場開始擔心南美大豆產量能否增加3300萬噸。今年在巴拿馬運河與亞馬遜河都遭遇了嚴重干旱問題的背景下,巴西北部港口運力明顯下降,原本計劃通過北部港口運輸的大豆貨船不得已選擇遠距離運輸,巴西大豆壓港裝運延期的問題逐漸凸顯,目前桑托斯港在內的南部諸港船舶等待時間高達50天以上,裝運時間和裝運成本都大幅增加。即便明年巴西大豆豐產得以兌現,但上市節奏仍受制于港口運力的影響,屆時南美大豆集中供應上市的壓力可能不及市場預期。
目前巴西農戶已經銷售了89.5%的陳豆,較10月初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隨著巴西陳豆銷售進入尾聲,市場關注巴西新豆預售節奏。咨詢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11月初,巴西2023/2024年度大豆預售量相當于預期產量的24.2%,低于歷史同期均值34.5%。一方面說明巴西農戶并不急于預售新豆,另一方面也說明巴西大豆價格競爭力有所下降。隨著中美簽訂大額農產品訂單,市場開始關注美豆出口需求的改善程度,同時全球采購的主場也將季節性轉向美國市場。本周中國進口商買入約60萬噸美國大豆,將在今年12月至明年3月期間從美灣和美西發貨,這也是最近3個月中國最大一筆單日大豆采購。至此,在中美簽訂農產品采購協議之后,中國累計采購的美國大豆總量已經在150萬噸左右。美豆出口銷售的改善對美豆期價形成明顯提振。
下游承接能力較弱
11—12月份我國大豆月均到港量1000萬噸左右。隨著10月份進口大豆到港量的年內低點逐漸過去,國內市場供應預期有望逐漸改善,但實際的到港節奏仍需關注物流運輸情況的變化。遠期來看,受到壓榨利潤下滑的影響,今年12月至明年1月份以及明年2月至4月份的新豆買船進度偏慢,僅為35%左右,后期買船節奏繼續影響國內遠期大豆供應。從目前國內油廠開工情況來看,油廠開工率連續3周下降,目前為47%左右,低于5年同期,周度大豆壓榨量環比下降超11%。部分地區油廠出現豆粕脹庫停機的情況。
受此影響,油廠豆粕庫存被動去化至69萬噸,同時由于需求承接能力較差,油廠豆粕庫存去化緩慢。雖然近期豆粕價格連續上漲,但油廠豆粕成交卻大幅縮量,無論是現貨一口價,還是遠期基差成交,均出現明顯下滑。其中,現貨成交占總成交的比重有所提升,反映出市場對遠期的價格預期并不樂觀。華南和華東地區的豆粕基差大幅回落至50—80元/噸,市場周度提貨量下滑超10%。反映下游市場的承接能力較弱,市場需求疲軟,飼料企業的物理庫存天數繼續下降。
整體來看,目前國內豆粕市場需求較弱,下游采購心態謹慎。渠道庫存較為充足,貿易商仍有出貨心理。在渠道庫存尚未消化之前,油廠豆粕庫存難以在需求的刺激下形成主動去化,主要依賴于油廠開工率影響下的被動去化,這也意味著油廠豆粕庫存的去化進程將十分緩慢。在國內市場供需轉向寬松的背景下,豆粕價格仍將跟隨外盤美豆被動跟漲,在國內需求持續疲軟拖累下,外強內弱格局持續,反彈空間受到制約。
來源:期貨日報、中國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