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豆粕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截至上周,國內油廠豆粕庫存已經超過了120萬噸,比前一周增加了約13.7萬噸,同時同比去年也近乎翻倍。
而這也基本是近幾年的少有的高位了。
因為根據相關統計,自2020年以來,只有在2021年7月的時候國內油廠豆粕庫存超過了120萬噸,所以可見,豆粕的脹庫壓力十分明顯。
之所以脹庫無非是兩個原因:供應一直增加,而需求一直不足。
供應方面,今年以來,進口大豆到港一直不斷,且較為順暢,使得油廠壓力較大。
而當前正值天氣炎熱,大豆不易保存,所以倒逼油廠開機率仍然維持高位,那么豆粕的供應也就持續增加。
而與供應持續增加相反,下游需求卻依然沒有明顯起色。
一方面是受政策面影響,豆粕的需求在降低。
農業農村部發布《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明確表示在確保畜禽生產效率穩定的前提下,力爭飼料中豆粕的用量占比每年下降0.5個百分點,而到2025年,飼料中豆粕的用量占比力爭從2022年的14.5%降到13%以下。
所以從政策面來說,豆粕的減量替代一直在持續,趨勢也是向下的。
另一方面,當前養殖市場也并不樂觀。
雖然豬價已經“破9沖10”,養殖戶已全面盈利,但這種盈利是基于產能的下降,存欄的下降,而豬價震蕩明顯,所以市場對于后期的期待有所回落。
這就導致無論是增欄還是補欄,抑或是二次育肥,都變得謹慎。
而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工業飼料產量為2561萬噸,同比下降了4.2%,也印證了這一點。
再加上當前天氣炎熱,畜禽飼料食用量下降,而另一方面,高溫多雨的天氣也不利于豆粕的運輸和儲存,因此下游拿貨情緒不高,而油廠脹庫明顯,因此催提貨現象增加。
供明顯大于求,豆粕價格自然走跌。
此前就已經跌至3000元/噸的邊緣,近日甚至有部分地區已經跌破了3000元,豆粕供應壓力山大。
眼看著去年的“奇跡”難再現了,而為了緩解豆粕的脹庫壓力,于是再出“奇招”。
什么“奇招”呢?
要解決脹庫問題,無非兩個辦法,要么想辦法減輕庫存壓力,要么想辦法提高需求。
顯然,需求增量有限,那么去庫存就成了重點。
怎么去呢?
就要給庫存找到新的出口。
而這個出口,就是出口。
我國是全球頭號大豆進口國,而同時大豆壓榨量也位居全球第一,豆粕年產量約在7200萬-7500萬噸左右。
而這些豆粕主要以國內飼用為主,尤其是前兩年生豬產能持續高位,對豆粕需求增加,甚至是供不應求,因此我國豆粕的出口量并不多。
但是今年豆粕脹庫明顯,于是出口也隨即增加。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豆粕的出口量為74.4萬噸,就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進口總量了。
而按照這個趨勢來看,后續豆粕出口會進一步增加,不排除會創新高。
那么,隨著豆粕出口增加,能緩解國內的供應壓力嗎?
雖然前景不錯,但可能卻是杯水車薪。
因為雖然豆粕出口潛力較大,但是全面提升出口量需要時間。
雖然今年我國豆粕出口增加,但是相比起美國、巴西、阿根廷這三個豆粕出口大戶來講,我國出口的這點量級占比很小。
但隨著我國壓榨能力不斷提升,豆粕品質也有了明顯升級,所以出口潛力是很大的。
但是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全面提升并擴大出口需要時間。
另一方面,豆粕市場情緒發生了改變。
見證過去年“奇跡”的朋友總盼著今年奇跡能夠重現,但是期盼得太久卻看不到希望時,情緒就要反轉了。
尤其是需求遲遲不見起色,而豆粕價格卻頻頻走弱,于是看跌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手里有之前囤貨的一些高成本豆粕的貿易主體開始動搖,出貨意愿較高,甚至局部有踩踏情況。
而下游更是“買漲不買跌”,于是進一步拖累豆粕,難有明顯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