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小麥、玉米折騰個不停,大豆也不安生,當然主要是進口大豆。
出什么事了呢?
按理來說,今年糧食市場普遍都是需求下降的狀態,因此供應壓力凸顯,大豆自然也不會例外。
而從今年上半年的進口狀態來看,也符合這一趨勢,即大豆進口同比下降偏緩。
比如,今年頭7個月,我國大豆進口量為5834萬噸,同比減少了1.5%。
但是到了三季度,也就是八九月份,畫風突然變了,大豆進口突然激增。
先是8月份創了個新高,單月進口量達到了1214萬噸,環比7月份增幅達23.25%,直接使得大豆進口同比從原來的下降變成了增長,并且同比增幅為2.8%。
而就在大家驚訝、納悶之余,9月份又是一個大上量,進口量再次達到千萬噸級別,1137萬噸,遠超之前市場預計的750萬噸,同時也是歷史同期進口量的最高。
連續兩個月的猛增,這使得當前進口大豆數量達到了8185萬噸,同比增幅進一步擴大,達到了8.1%。
這就令市場更加懵圈了,本來8月份的大增量都沒反應過來呢,結果9月份再接再厲,又是一個大上量。
為啥大豆進口突然連續猛增呢?
顯然,并不是因為需求。
因為從需求端來看,依然是表現平平,無論是豆油還是飼料所用的豆粕,都沒有出現太大增量。
所以這一通操作下來,使得國內大豆庫存遠超去年。
綜合分析,三季度大豆進口猛增,可能是出于幾個考慮:
一是擔憂美國大選對未來進口豆價格的影響。
在我國進口大豆中,主要以巴西大豆占比最高,但是美豆也是重要的來源之一。
而近期美國大選風波不斷,也加劇了市場對中美貿易關系的擔憂。比如,特朗普就多次揚言要與中國“完全脫鉤”,一旦上臺,可能會對中國加征高額關稅。
雖然說此舉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但仍然引發了市場的擔憂,因此國內買家開始提前布局,增加對大豆的采購,于是就出現了進口大豆突然激增。
二是三季度本來也是進口高峰。
按一般規律來說,每年的三季度也是進口大豆的到港高峰,再加上受船期影響,部分七八月份到港的大豆出現延遲,于是也就都堆積到了9月份,造成了9月份到港量大增。
第三個原因也是雖然國內格局供強需弱,但是油廠壓榨利潤尚可,于是進口也就比較積極。
雖然隨著進口大豆到港量的激增,國內大豆庫存已遠超去年同期,但是油廠壓榨利潤尚可,所以這部分壓力也尚能承受。
再加上考慮到四季度進口減少,于是也就在三季度加大進口力度了。
而隨著大豆進口數量激增,壓力也就直接給到了國內市場。
第一個壓力就是四季度大豆供應將更為寬松。
雖然說四季度大豆到港量會明顯減少,但是八九月到港量猛增完全填補了整個四季度的空缺。
再加上下游需求并不旺盛,所以四季度大豆供應將是十分寬松的。
第二個壓力恐怕就給到了豆粕。
今年的豆粕可以說是十分坎坷,失去了往日的光環后,開始反反復復地觸底震蕩。
好不容易盼到四季度養殖業的旺季,但隨著大豆庫存增加,壓榨率高企,豆粕走貨不及預期,又要面臨脹庫的壓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