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中國飼料工業信息網logo

建設種業之都京字頭種子有底氣

來源: 新京報   作者: 趙利新   時間: 2022-04-06
       十年樹木,十年也可育種。從選材培育到正式通過國家審定,誕生一粒好種子,一般需要等待十年。
 
  不以糧食生產見長的北京,在為全國的糧食生產做出獨特貢獻。京字頭的玉米良種,在全國累計推廣了3億畝。北京四大種業體系完整,種業人才集聚,一個醞釀已久的設想也正式走向前臺。
 
  4月1日,《北京市種子條例》正式實施。立法目標明確:“推進種業之都建設,促進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要害”。“種業之都”當然不是一天建成的,但過去的十年,地基已經打好,未來的十年,種業振興,北京先行。
 
  “京字頭”玉米 全國累計種植3億畝
 
  連下了幾天雨,農田快成了泥潭。67歲的山東農戶馬秀云穿著膠鞋跑到自家地里,卻意外發現15畝玉米田沒啥倒伏現象。這讓她下定決心,再從鎮上種子店里買10包這個玉米種子。種子名叫:京科999。
 
  從馬秀云的玉米田再往北700公里,劉偉開了18年的種子店位于北京延慶區媯川路,門前幾輛電動車,都是來自大榆樹鎮的常客們停放的。有客人仔細打量著墻上的包裝袋,來了句“老劉,還是拿京科吧!”劉偉轉身從格子里抽出兩包種子,輕拍在柜面上,上面大字分明:京科968。
 
  “現在延慶農戶就愛種京科,以前常種的品種,連我都忘了名字。”劉偉年過半百、寡言少語,面對喜歡嘮家常的顧客時通常扮演傾聽者角色,但向記者提起京科來,話語多了些,“京科999、京科968,我賣得最多。其實,北京產的種子,大伙都認。你看大白菜有京秋,西葫蘆有京葫,西瓜還有京欣。”
 
  劉偉熟悉京科,但不認識趙久然。
 
  1962年出生在北京平谷區熊兒寨鄉的趙久然,是京科968、京科999主導育種者。除京科系列最知名的968、999之外,趙久然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團隊,這些年選育并審定的玉米品種達100多種,累計推廣超過3億畝,增產糧食200多億公斤;年推廣面積達百萬畝以上的品種有10多種,其中京科968、京科糯2000等品種被農業農村部列為主導品種。
 
  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三大主糧之一的玉米,經歷過7次大的品種換代,2011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的京科968,是第7次更新換代的引領者。
 
  “要實現品種創新,需要換核心種質,探索新的雜優模式。”趙久然說,品種創新最考驗研發團隊的勇氣和毅力,“培育出一個優秀新品種,就像在黑屋里摸索、大海里撈針”。
 
  大海里撈針,一旦“撈”到,天下聞名。以京科為代表的一系列京字頭種子,市場海闊天空。
 
  京郊大地,北京選育的種子率先生根發芽。市涉農區零售門店所銷售的蔬菜品種已經以北京市企業經營品種為主,占蔬菜種子總銷售額的60%以上;北京市選育的玉米品種占京郊玉米生產的70%以上;北京市選育的小麥品種占京郊小麥生產的90%以上。
 
  “京字頭”種子也從北京走向全國。據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業處數據,北京市三大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制種面積,在全國的比例在不斷上升。玉米種子從2014年的9.19%上升到了2019年的14%,水稻從6.85%上升到了16.13%。這顯示出北京種企的生產和推廣能力在全國范圍內不斷增強。
 
  科技自立自強的種子一旦種下,研發單位無疑有了更廣闊的施展舞臺。從2012年迄今,在京科研單位創制了世界首個水稻全基因組芯片,繪制了世界首張西瓜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建成全球數量最大的玉米品種標準DNA指紋庫;創建了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小麥育種技術躋身世界領先地位;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獲得世界上第一株抗白粉病小麥,創制出具有稻米香味的玉米新種質材料。
 
  十年之間,“種業之都”在技術上具備了應有的儲備和底氣。
 
  不能讓國外借“雞”卡脖子
 
  《北京市種子條例》里說的“種子”,是農作物種子,但談到“種業”,畜禽種業是特別重要的拼圖。中國人的飯碗里,不僅要有糧食,也要有肉蛋奶,要有優質的蛋白質。畜禽良種培育一直有一定短板,在不少領域更是容易被“卡脖子”。
 
  肉雞祖代一場位于北京平谷區峪口鎮四面見山的村莊里。別說訪客,即使是每天上班的工作人員,也需經過核酸信息登記、周身消毒、洗澡更換雞舍工裝后,才可進入場區。3月27日中午,肉雞祖代一場場長付岳脫下白大褂,從一棟承載1.9萬只白羽雞雞舍的密封樓宇里走出來,語氣輕快:“以前‘快大型’白羽肉雞,100%依賴進口。從去年開始,再也不必了。”
 
  2021年12月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498號公告,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鑒定通過了18個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其中“沃德188”成為我國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雞新品種之一。這意味著,我國徹底打破了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靠進口的局面。
 
  從2011年進入白羽雞育種行業的北京峪口禽業育種專家王建華介紹,每個品種的培育,專門化的育種素材是基礎,也就是“種源”,這是最容易被國外“卡脖子”的地方。
 
  “除了要種源可控,還有一點,中國人吃雞習慣其實和西方人不同。中國消費者更偏好食用雞翅和雞腿等部位,西方人愛吃雞胸肉,而引進的快大型白羽肉雞胸肉比例高且口感不佳,并不適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王建華說。
 
  國內市場雞肉需求巨大,但長期吃的是進口雞。雞肉在國內消費比例僅次于豬肉,其中白羽肉雞占據雞肉產量50%以上。在白羽肉雞種源100%依賴進口的境遇下,國內雞肉市場受制于國外種雞企業價格壟斷和國際貿易。
 
  “就像一桌酒席,人家只賣給我們成型的菜品,不會賣給我們原料。”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寧,是沃德系列肉雞品種的主要育種專家之一。他說,沃德188的出現,填補了國內快大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的空白。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按下中國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優良品種的加快鍵,文件提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2019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工作,同時成立兩個白羽肉雞聯合攻關組。
 
  北京目前形成了品種完善的肉雞家族。沃德188是大型白羽雞,沃德158則是小型優質白羽雞,沃德168屬于優質型,是用于吃雞的品種,滿足家庭整雞消費需求。正在研制的沃德178屬于分割型,滿足快餐團餐分割雞消費需求。
 
  “與已有近80年經驗的國際白羽肉雞育種相比,我國自主育種時間不到40年,還需要繼續補上遺傳素材積累、育種新技術應用、種源性疫病凈化等方面短板,實現育種全過程自主可控。”楊寧說,沃德188的成功研發,讓中國實現了和國外育種公司“并跑”。
 
  科研接力 北京集聚“人才種子”
 
  玉米研究中心大樓,地處海淀區曙光花園中路一座安靜的院子里。“玉米中心過去只有4名科研人員,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擁有100多人的‘多兵種’團隊。”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說。
 
  人才從哪里來?“種業之都”北京,本身就是培養人才的沃土。
 
  3月25日9點,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種質樓的二樓走廊,具有博士后經歷的趙怡錕與碩士在讀的劉志浩,二人側倚著墻面,專注討論問題。記者從身旁經過,絲毫沒引起二人注意。
 
  走進玉米DNA鑒定首席專家王鳳格的辦公室,屋外兩人的討論仍未停止。王鳳格笑著告訴記者,兩人都是她的學生,而自己是趙久然的學生,當年從2001年碩士畢業后,來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趙久然讓她承擔起玉米DNA指紋庫組建工作。
 
  “那時真是從零開始。”王鳳格感慨,現在的年輕學者有著比當年更好的機會。4月1日實施的《北京市種子條例》,提出建立健全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種業科技成果權益分配機制,尊重、維護和保障種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取得植物新品種權或者育種方法發明專利權的品種得到推廣應用的,育種者、權利人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北京本來就是有更多機會的城市。這次出臺像科學分配種業科技成果權益這樣的措施,尤其能提高年輕科研人員的創造積極性,從而更有效吸引人才。”王鳳格說。
 
  農業農村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目前聚集了全國最多的國家級種業研發機構和高端種業創新人才,集中了全國80%以上的國家級種業科研力量。其中:全國共有國家級農業科研院所46個,北京有12個;作物雙一流學科全國有33個,北京擁有11個,占全國1/3;院士數108人,北京48人,約占全國近一半;崗位體系科學家306人,北京49人,約占全國的1/6。
 
  “一個新品種,從選材培育到正式通過國家審定,一般要花費10年時間;但一個好的育種者,需要十年又十年的經驗積累和持之以恒的學習。”在趙久然看來,源源不斷地接力,是育種事業中至為珍貴的力量。
 
  楊寧持同樣的觀點,他強調科研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育種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一代代人前仆后繼。
 
  副中心里的“國際種業高地”
 
  種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拼圖,有試驗田里萬物生長的生機勃勃,更有實驗室里的沉著安靜。
 
  在通州種業創新示范區的基因分型實驗室,記者走訪時,實驗員們都在專心地操作著儀器,偌大實驗室內寂靜無聲。
 
  “簡單來說,生物芯片和電子芯片類似,都是高度集成,儲藏、輸入、輸出巨大的信息量。不過,生物芯片是生物材料的集成。”1983年出生的靳鳳,是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高通量分子育種平臺技術總監。她告訴記者,團隊采用的是國內最成熟的高密度maize6H-60K芯片,而這款芯片,正出自于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趙久然、王鳳格團隊之手。
 
  聽起來“高大上”的分子育種平臺,在通州種業創新示范區并不是孤例。全智能溫室、植物組培工場、育苗工場等智慧農業設施,在園區比比皆是。示范區在于家務鄉,這個城市副中心里人口不足3萬的鄉鎮,在十年前迎來一次華麗的“蝶變”。目前,園區已經入駐4家高校院所,還有60家農業企業、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等15個農業科技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10余家高科技企業。這里也是目前唯一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農業科技園區。園區項目部主管王磊透露,未來園區還將通過承接集聚一批現代種業企業,來做精做強精品蔬菜、農產品加工、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等傳統產業,同時圍繞服務和供應鏈培育新型產業。
 
  不止是通州,北京目前整體布局了通州、平谷、延慶三個種業創新基地。其中,通州主要種源優勢是農作物,平谷區具有畜禽資源優勢,延慶區可以借助世園會發展園林花卉資源優勢,這是北京根據自身種業發展特點與優勢進行的系統安排。
 
  新京報走訪于家務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草莓育苗工場時,50歲的河南籍村民申新梅,正抱著一箱草莓種苗向外搬貨。“農閑的時候,我過來掙點錢;農忙的時候,再回家鄉種地。”她說,記者跟她聊的“種業之都”啥的不太懂,就是單純覺得在這里干活不錯,“沒想到你們北京,大棚里的莊稼長得這么好,感覺來往的人們也有文化講禮貌,工作起來挺開心的。”
 
  北京種業最大的優勢是科技資源優勢,眾所周知,全國80%以上的國家級種業科研力量集中在北京,城市聚集了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優勢科研教學機構,而且北京創新技術儲備實力雄厚,分子標記、DNA測序、基因編輯等先進技術在新品種選育中廣泛應用。
 
  短板是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育種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比如在育種模式上,國際先進種業企業注重商業育種與科研育種相結合,品種選育具有明顯的商業化特征。我國一直以來以技術為導向的育種思路,采取“課題組”模式開展育種研究和品種選育,導致了育種與市場存在一定程度脫節,育種效率不高、低水平重復,選育品種同質化問題等。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業處處長王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