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為了搞科研,他把床搬進雞舍,一住就是16年;夏天赤腳在雞糞里沖雞舍,冬天用冰水洗臉、做飯;他把土雞變成“金鳳凰”,把鄉村振興裝進心里,把科研寫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
日前,中國工程院發布2023年院士增選名單,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我國地方雞保護利用代表性科技人物康相濤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1月23日,記者采訪到康相濤教授,探訪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當選后心里沉甸甸的 裝滿了“我還能做些什么”
“這兩天,朋友們紛紛發來短信表示祝賀,但我心里卻是沉甸甸的。我在想如何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不辜負河南農業大省的托付,在學校雙一流創建上,我個人能做些什么,團隊能做些什么……”接受采訪時,康相濤謙遜的態度正驗證了那句話——成熟的麥穗總是低著頭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康相濤認為,這里面核心問題是種業問題。“如果說種子是農作物的芯片,那么地方雞種質資源就是家禽種業的芯片。地方雞種質資源的保護是畜禽育種的基礎,以地方優良畜禽資源加上國內外優異的種質資源,就像廚師做菜一樣——有了好料,才能烹飪出更好的菜。”
“當前,國家正在進行第三次動植物遺傳資源普查工作,‘普查’兩字代表了國家對種質資源的高度重視,摸清家底。” 康相濤說,中國是傳統飲食文化國家,一方資源養一方人,各民族、各區域對食品消費需求是不一樣的。
“團隊目前主要工作就是圍繞地方雞開展資源保護和科學開發利用。把這些資源保護好,也就預示著保護了未來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子孫后代對各種各樣美食的需求。”康相濤稱,河南是農業大省、畜牧業大省,種業的發展是國家戰略,也是河南戰略,從這些角度來說,團隊的科研工作都與國家戰略高度契合。
安家雞場16年 他說農業科研離不開愛國、“三農”情懷
時間倒回38年前,1985年工作以后,為了便于科研,康相濤把家安在了雞場,從此以雞為鄰,一住就是16年。“吃住在雞舍、牛圈,親戚朋友因受不了碗邊嗡嗡亂飛的蒼蠅都不愿再來了。”回憶起別人眼中的“苦日子”,康相濤笑著說。
曾經同桌的她,后來在這里成了他的新娘。他曾連續5年每周兩趟用架子車到郊外拉玉米、麩皮,回來自己配飼料。夏天赤腳在雞糞里跑來跑去沖洗雞舍,冬天用冰水洗臉、做飯。
20世紀90年代,大量國外雞品種進入中國市場,康相濤敏銳地察覺到這種情況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開啟了漫長的地方雞種保護利用研究之路,歷經無數個不眠夜,康相濤研究的“通用核心系”配套等技術手段,不但提高了地方雞的生產性能,有利于產業化,同時也保留了地方雞的優良特性,更重要的是“以用促保”,保護了我國地方雞種質資源不流失。
成為一名優秀的農業科研工作者,除了甘坐冷板凳,還應具備啥?“愛國精神和強烈的‘三農’情懷。”康相濤堅定地說,從事農業、畜牧業研究,離不開深入田間地頭、雞舍農場的實踐,還要圍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開展,沒有情懷堅持不下去。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遠,康相濤說:“把一項創新工作做出成績,靠一個人是不行的,必須靠團隊協作。”康相濤回憶起2013年,劉小軍教授來到團隊時,帶來了不少國外先進技術方法。“我們當時面臨的一些短板很快就補充上去了。”
而在團隊劉小軍教授看來,這是一場雙向奔赴。“好多人說,你和河南農大也沒有淵源,也不是這里畢業的,回來以后咋就來了農大?我記得那時候康老師經常帶我去東風路那個雞場,條件雖艱苦,但康老師絲毫不在意,熱情地介紹品種、品系。正是康老師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忘我的精神感染了我,我在回國后選擇去向時,義無反顧留到這里。”
院士于他而言是一個崗位 肩負著更大的責任、使命
曾經固守一隅的固始雞,經過康相濤的培育,原種得到保護的同時,身價倍增,變成了“金鳳凰”,養殖固始雞不僅成了當地不少農民的主要經濟支柱,還輻射到了鄰近的安徽六安、湖北麻城等地,甚至包括云貴川等偏僻地區在內的20多個省區市。
原來“養在深閨無人識”,被鄉親當鴨蛋賤賣的國家貧困縣盧氏縣的盧氏綠殼蛋,如今的價格比普通雞蛋貴四倍還多,無人問津的綠殼蛋成了當地的“金蛋”。
“我是農民的孩子,能有今天,全靠吳常信院士、賴銀生教授等老一輩先生的指導及領域同行的支持和幫助。”采訪時,康相濤一再感慨。因為感恩,康相濤將創新資源和專利技術無償提供給雞保種場和企業使用,并免費傳授配套系繁育的具體細節,使深山土雞變成了助力當地產業振興的“金鳳凰”。
11月22日,得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消息時,康相濤正在和學生討論下一步的科研選題。就在前一天,他還帶著團隊師生在原陽縣河南農大家禽種質資源場進行現場選種工作。
“院士對團隊、對我本人都是一個新的開端,它是一個崗位,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團隊會更快馬加鞭地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為河南畜牧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產業振興貢獻力量。”康相濤強調,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黨和國家的培養,不辜負人民的期盼。
入選后最想感謝誰?他說最想感謝的是國家
入選院士后,康相濤最想感謝的是誰?“我上高中時經濟是比較困難的。有了改革開放,有了國家發展和好政策,才有了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我們才能靜下心來搞科研,所以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對于這個話題,康相濤的答案早已了然于心。
“河南的科研工作是歷屆領導一張藍圖繪到底。”康相濤認為,當前,河南的科技工作者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科學家應多靜下心,多思考發展、多思考創新,更好地為河南區域經濟發展出成果、出方案、出思想。
好老兄、良師益友,責任心特別強。凌晨兩三點不睡覺還在忙工作,干任何事都要打造出精品——這是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王彥彬對康相濤的評價,而這也正是康相濤從青年科學家一路走來最大的感悟和體會,他說:“要認認真真地撲下身子去干工作,把每一件事做到極致,這就是進步。”
組裝國際首個雞泛基因組,將雞基因組信息由單個紅色原雞擴展至全球37個品種664個個體;首次解析雞生長大效應基因IGF2BP1致因突變,研發出首款地方雞液相芯片“神農1號”并應用于育種實踐,將我國地方雞基因組選擇育種提升到國際一流水平,為地方雞重要性狀低成本檢測和早期快速精準選育奠定了基礎,亦為破解畜禽種業“卡脖子”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作為神農種業實驗室畜禽領域首席科學家,康相濤帶領團隊,正圍繞地方雞種質創新與新品種培育持續發力。“下一步,我們將對地方雞的資源進行科學精準的評價、保護,發揮它的作用,在新品種的培育上,解決更多卡脖子難題,滿足更多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