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民營企業如何進一步開拓思路,增強合作意識,加快“走出去”的戰略?如何引導民營企業與國際資本市場融合互動,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技術合作和競爭,再創新優勢,實現新飛躍?在日前舉行的’2004浙江開放論壇上,寧波市工商聯邀請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于軾、北京視野咨詢中心主任鐘朋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泊溪、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對此作了專題演講。
茅于軾分析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前景和問題,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和民營企業要與國際接軌,實現正確的價格,必須走市場經濟之路。然而,目前中國還不能算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國家。首先,一些東西無法自由買賣,如外匯、黃金(除首飾外)、土地等。其次,在市場經濟下,價格會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雖然我國絕大部分商品價格也遵循這一價值規律,但有些商品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如石油漲價引起汽油提價,但與汽油價格直接相關的交通費卻沒有因此提高。再次,產業進入和退出不自由,在我國有不少產業不能完全放開讓私人經營,如金融、石油、通信、市政工程等行業。上述這些阻礙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西方國家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使我國民營企業產品在出口過程中遇到了反傾銷之痛,損失和代價十分沉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市場化程度將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政治、外交的跟進,相信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會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而中國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也會加快。
李泊溪認為,民營經濟當前面臨著一系列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諸如下一步該怎樣走?當產業已發展到相當大規模的時候,尋求發展的途徑在哪里?不少企業考慮向金融業進軍。事實上,涉足金融業雖然利潤大,但風險也相當大,從事這一行業的前提是要找準人才,摸準行情,設立金融業與制造業間的“防火墻”,及時規避風險。對民營企業來說,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家族化。家族企業的“班”由誰來接?這不能單一從外引入或從內指定,關鍵要看接班人有無真正經營能力。民營企業只有通過體制創新來增強自身活力。中國的民營企業是在市場的磨練中成長起來的,是在克服困難中發展壯大不斷前進的。加入W TO后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的環境下,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更有競爭能力。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少國家跨國公司攜品牌、資金、技術和規模優勢,紛紛搶灘中國市場,使國內不少行業的市場主導權已落入外國公司手中,不少國內名牌被外國名牌所吞沒。
但中國民企也不必太杞人憂天,南存輝的看法是,我們在正視不足和差距的同時,也要看到自身所具有的優勢。中國民營企業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靈活快捷的企業機制,生產的很多產品既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又是高新技術產品。這種復合型產品,在工業發達國家勞動力太貴,不愿意做;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低,又做不了。這是中國民營企業的特殊優勢。緊緊抓住這些特殊優勢,充分運用發揮這些優勢,中國民營企業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將大有作為。
當然,并不是所有民營企業都適合出去“淘金”,企業出去首先要明白,走出去干什么?能干什么?是否需要利用國外的資源?生產工廠要不要走出去?這些都要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進行選擇。鐘朋榮提出了走出去的四條途經。
途徑之一:國內生產、國際經銷商采購模式。中國小商品城在這方面作了表率。國外常駐中國小商品城的采購機構有160多個,中國小商品城走出去的模式是:不僅企業不出去,連人也不出去,僅僅是產品走出去;中國企業在中國進行生產,在中國擺攤設點,由外國商人到中國來采購。中國小商品城的基本功能已經變為中國小商品展示洽談接單的場所,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市場。
途徑之二:國內生產、大進大出的模式。格蘭仕的戰略是做全球名牌家電的制造中心,并且把這種制造中心放在中國。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格蘭仕將國際知名品牌的生產線搬到中國來,由對方利用自己的品牌、銷售網絡在國外銷售。目前格蘭仕已經同200多家跨國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這200多家國際知名品牌的企業不少已將自己的生產線轉移到了格蘭仕。到目前為止,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最主要的方法。
途徑之三:在國外建廠或買廠的模式。海爾、TCL等企業基本上都屬于這種模式。海爾將全球分為歐盟、北美、南美、中東、東歐、東盟、南非等11個經濟區,目前已在其中8個經濟區建立了13個生產基地。此外,在美國、巴基斯坦兩國分別設立了工業園。
途徑之四:在國外買店或借店的模式。之所以采取這種方式,主要是因為中國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太低,而附加值低的原因又往往是因為缺乏品牌和營銷網絡。所謂買店,不是說買一兩個零售商場,而是控股若干個擁有龐大推銷網絡的大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