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蒙牛又因致癌門事件陷入危機,雖然企業發公告,說問題牛奶來自飼料污染,沒有流入市場云云,但是看看近期微博對這家企業的口誅筆伐,我想企業經營不受影響已經不可能的了,據說昨日一天該股跌幅23%,110億元市值瞬間消失。所以,一家企業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產品質量,損失絕對不是小數目,三鹿奶粉的倒閉,更應該讓我們驚醒,遺憾的是,我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錯誤還在不斷重復。
關于蒙牛致癌門以及過去發生的雙匯、三鹿等事件,不少專家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總的原則還是企業要重視產品質量,不能欺騙消費者。但是,這樣的話說的多了等于沒說,就好比一個人去咨詢健康問題,醫生說,你要注意鍛煉,注意飲食,患者聽了肯定想,這不是廢話嗎?誰不知道鍛煉不知道飲食啊!關鍵問題是如何去落實。企業的危機管理也是這樣,如果你光說要注意質量注意誠信經營,企業想,原來危機管理也沒什么道道啊,這樣的話誰不會講,還要你危機管理專家干嘛?
所以,企業的危機管理絕對不是空談,重點應該是如何去落實。
談到落實難,我們首先要考慮,為啥企業危機管理難以落實呢?其實這和很多企業的經營理念相關的。企業發展就是要盈利,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一定要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這樣造成的弊端就是營運為先,而企業的危機管理團隊反而成為了輔助或者不重要的部門,即使是讓營運的人負責危機管理,他們也不一定會重視。因為營運的壓力利潤的壓力,已經讓這些人喘不過氣來了,你能期望他們會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而束縛自己的手腳嗎?有人可能會說,質量是企業的命脈啊,營運的人怎么能短視呢?是呀,道理大家都知道,問題是,人家是職業經理人,人家完成自己的業績就行了,至于風險,他們才不在乎呢。再者說了,企業往往還有僥幸心理,既然整個行業這么干,我干嘛還這么老實呢?
有人也許會問,難道企業不懂得質量的重要性嗎?萬一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不買你的產品了,你的營運不還要受到影響嗎?其實,這個道理企業怎么不懂呢?但是企業算的是利潤帳,他們如果覺得造假的成本或者盈利遠遠超過危機爆發導致的影響,他們絕對會鋌而走險。再者說了,中國的消費者在企業眼里就是一群傻瓜,就是出了問題,他們還會購買,所以,企業根本就不擔心危機。這次從蒙牛輕描淡寫的危機處理上,就看到了這個苗頭:不就是黃曲霉毒素超標嗎?沒啥,是飼料的問題,我們沒有銷售……他們對危機管理貌似已經駕輕就熟了,對消費者的反應根本就已經處之泰然,你還能期望他們改正?三聚氰胺,OMP,腹瀉,黃曲霉……短短兩年,多少危機,人家反思過嗎?反正我已經兩年不喝一滴蒙人的牛奶了,我不信他們會幡然醒悟。
那么,企業到底應該如何進行危機管理?說到底,這和企業的負責人有關。如果企業的負責人本身就是利益導向,不重視危機,那么企業就會危機重重。因為,危機爆發雖然會給企業帶來損失,但是在沒有爆發之前,企業往往認為危機是小概率事件,或者認為過分關注危機管理會影響經營,因為這些管理者根本就沒有長遠眼光,根本就不想基業長青,所以,出事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企業負責人真的關注產品質量,那么,他在管理上就肯定花費很多心思和精力去防范危機,時刻擔心危機發生,才會在質量控制方面下大力氣而不是敷衍了事。同時,危機管理,也是企業利益和質量控制之間的力量博弈,如果質量控制的力量不夠強勢,營運占據了主導地位,那么質量控制人的話語權就很難保證,也往往會埋下危機的種子。
所以,企業危機管理,絕對不是簡單一句關注質量或者誠信經營那么簡單的一句話,它往往牽扯了企業更多的利益糾葛,所以,真正關注質量的企業,應該從理順內部關系入手,用制度來制衡產品質量,才能從根本上控制危機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