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科技,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是什么?我們知道,雖然科技在人類歷史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一定不會想到它背后的故事和它的邏輯,以及科技所起到的作用和它背后的意義。
今天我想講的內容是“科技的力量和疊加的效應”。
我為什么會寫一本科技史《全球科技通史》?因為科技是我們在人類文明的各個因素中唯一能帶來疊加式進步的力量。
一、疊加式進步
1.什么是疊加式進步?
什么叫可疊加式的進步?打個簡單的比方:你今天有一塊錢,明天有兩塊錢,后天有四塊錢,再后天有八塊錢……這么掙下去就是可疊加的。但如果你每天都只掙一塊錢,就只是簡單的遞增了。
科技是一種疊加式進步,一旦發生就不會回頭。像大家第一次接觸智能手機后,就再也回不到沒有智能手機的時代了。
2.不做沒有疊加式進步的事情
如果你今天做了一件事,對你來講,沒有可疊加的進步,就不要去做它,因為你這是浪費生命。
案例:
有一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問我,“我們有好多事干不完,干事的效率太低,該怎么辦?”我說,“很簡單,星期五你們每個員工上班時,都把手機扔前臺,下班時拿走,你看這天的效率是提升還是下降。”
大家都說有了手機以后效率提高了,但作為一個十幾個人的小公司,有什么事情直接走到對方桌子前說就行了,根本用不著發微信、發通知。
問問自己,每6分鐘低一次頭,你那是在工作嗎?工作效率能高嗎?工作期間撤掉手機,當天效率頂平時三天。
為什么很多人在北京買不起房子?很大的原因就是沒有疊加式進步,每年都掙一樣的錢,而房價之前很多年卻在不斷上漲。
你要是染上了6分鐘看一次手機的習慣,你就離北京住房更遠一步。想在北京買得起房子,就是多做可疊加式進步的事情。
3.工業革命為何重要?
①這個事兒很有用
為什么工業革命一出現以后,我們就得到了可疊加式進步?因為科技。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科技主動來指導發明。
雖然在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理以后,發明了很多機械等等,但真正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通過科學來指導技術的,就是瓦特。
所以很多人說,“牛頓找到了開啟工業革命的大門的鑰匙,而瓦特拿這個鑰匙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
②工業革命本身是一場思維的革命
什么叫思維的革命?在牛頓以前,人因為不知道宇宙萬物的運動,只好把它歸結為萬能的上帝。
到了牛頓時代,很多大物理學家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了宇宙運動的規律,開始能夠預測宇宙中日月星辰的運動。
當時幾乎世界所有的變化,都可以用機械運動描述。其中有個叫波義耳的偉大物理學家提出了“機械論”。
在今天這個詞可能會過時,但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因為那是人類第一次感受到可以用自己的學識清楚了解世界的確定性。
今天,大家相信自己上完大學后一定能找到工作,就是這樣一個確定性,絕不會去求上帝、拜菩薩賜予你一個好工作。
人的自信來自于工業革命以后,并且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變得更加自信。所以工業革命很偉大。
4.技術空間的疊加,創造了微軟
在60年代以前,全世界電腦行業的游戲規則是IBM制定的,它有好多終端,供大家共同使用,它生產大型機,也擁有很多設備,但很貴。
當時,全世界除了IBM以外,還有七家生產大型機的公司,像GE(通用電氣)、霍尼韋爾、ControlDataCorporation(CDC)等,與IBM被稱為“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再加上兩家生產小型機的公司,九家市場份額只有IBM的一半。
隨后有一家公司叫Altair,用英特爾做了一種沒有鍵盤的微機,只用操作開關按鈕輸入指令,就能工作了。但除了發燒友,沒人會玩兒這樣的小玩意兒。當然,也就沒人把它放在眼里。
后來,有個小伙子比爾·蓋茨,與一個比他大一點的人艾倫,為這個小玩意兒寫了一個Basic(一種直譯式的編程語言),這樣大家就可以用計算機干點正事了。
當時《時代周刊》說比爾·蓋茨這個人是宇宙的主人。為什么《時代周刊》這么確信?因為摩爾定律能夠幫助這個小玩意打敗IBM的大型計算機。
從60年代到現在,驅動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是摩爾定律,處理器的性能18個月可以翻一番,它對這種小玩意兒幫助特別大,但對IBM的大型機幫助不大。所以技術空間上的疊加,使得小玩意能夠取得足夠大的勝利。
5.你的正向貢獻,會促進你的疊加進步
我在《見識》里講,人相當于一條河,一輩子可以留下兩個東西,人的幸福來源也可以來自于兩個東西:一個是你傳遞后代,你會由衷感到高興;再一個是留下的精神遺產。
你留下的精神遺產,可以根據影響力分為長度、寬度和深度。
比如音樂,有些人的音樂比較寬,影響人比較多,像邁克爾·杰克遜,中國有很多他的粉絲,但他的音樂稍淺一些,流傳時間也不太長,今天人們已經不提他了。
還有一些人的音樂雖然不寬,但比較深,像莫扎特、貝多芬,流傳的時間很長。
最后你的影響力取決于長度×寬度×深度,所以不好說誰的影響力更大。
但你只要對社會有正向的貢獻,哪怕很小,也可以為自己感到自豪,可以為自己鼓掌。因為只有是正向的貢獻,別人才能在你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我們自己才能獲得疊加式進步,社會也會相應給予我們回報。
二、如何快速進步?
怎么進步得快呢?要學習,要讀書。
為什么要讀書?因為通過讀書,你能夠獲得一次可重復性的成功。而你,也需要一套方法獲得可重復性的成功。
偶爾獲得一次成功,不算本事,也不重要。作為一個投資人,無論獲得多少次500%的回報,或者20倍的回報,只要有一次100%的虧損就全部清零了。
以打籃球為例,我投一次三分球,也可能會進去,但可能是投100次,就只能進這一次。真到了賽場上,這種打法一定是輸球。
一流的醫生和二流的醫生差別是什么?答案是二流醫生治不好的病,一流醫生也治不好。但一流醫生給人治病,愈后可預測,他做一個肝移植手術,該是什么結果就是什么結果,不會時好時壞。
只有獲得可重復性結果的時候,你才真正是一個職業化的人,才能獲得正兒八經職業化的收入。否則就是業余學生,獲得業余的錢。
案例:麥肯錫咨詢公司
美國有一家咨詢公司麥肯錫,找它做組織架構調整,先要給它100萬,然后才出方案。可拿到方案后,你可能會說“這個東西似乎我也能想出來”,但就是沒人給你100萬。
為什么?因為你也許針對公司提了一個方案,但這個方案能不能成,不確定,也沒法檢驗。即使你提了一個好方案,也可能是正好蒙上的。
但麥肯錫不一樣,它的歷史上存在多年成功的案例記錄,只要按照它提供的方案做,肯定不會差。
所以,有人愿意為麥肯錫寫的三張紙給它300萬,而你寫三張紙,老板最多給你一點加班費。這就叫做職業化和可重復性的成功。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一個科學的方法和一些思維方式?因為它能教你獲得一個可重復的成功。因此,我們要一步一步穩扎穩打地疊加性往上走。
三、到底什么是科學?
李約瑟給大家留下了一個謎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嚴格來講,李約瑟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他偷換概念,把科學這個詞給換掉了。
在英語里,科技和科學是一個詞,但在中國是兩個詞。中國古代有技術沒得說,有科學嗎?很多人覺得可能有,大部分科學史家覺得沒有。
到底什么是科學?
1.廣義和狹義的科學
科學有廣義上和狹義之說。廣義上的科學是指,任何一個可驗證的、能自洽的體系。狹義上的科學是源于古希臘那種通過思辨邏輯、假設前提得到結論,并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結論的體系,這是從近代發展起來的。
按照狹義上的科學來講,中國沒有;但如果廣義上的博物學可以算科學,中國有,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2.科學不是結論,而是方法
今天我們對科學有很多誤解,就在于我們把科學等同于正確。
我給大家說兩個結論,你們說下面哪個是科學結論:
第一個結論是,明天太陽從西邊出來;
第二個結論是,明天要不然下雨,要不然不下雨。
很明顯,第一個是科學結論,它是不對的,你可以對它進行證偽。但第二個你無法去驗證,也就無法證偽。
一個錯誤的前提,永遠可以得到任何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所以,科學和正確不能劃上等號。
那么科學是什么?科學不是一個結論,而是一套方法,我們可以用這套方法過濾出那些不正確的東西,保留有價值的東西。至于保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是否都正確,是不知道的。
接下來,我們還要有更好的科學方法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把里面正確的東西挑出來,錯誤的東西拋出去。經過一次次迭代,我們知識增加、見識上漲,我們越來越接近于真理。
為什么我講科學是一個方法?人類科學的進步,實際上真正起源于近代,具體講就是笛卡爾以后。
笛卡爾以后有了牛頓、萊布尼茨,還有柯西、拉格朗日、黎曼,到上世紀初有希爾伯特,于是,我們的高等數學建立起來了,計算機科學技術也不斷進步,還有物理學等等。
為什么近代會突然出現科學大爆發?因為方法對了,以前發現一個科學結論,或者一個新的科學發現,就靠人的天賦,或者靈光一現,但到了笛卡爾時候,他總結出一套方法論:
第一,提出問題。
我經常講,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你要知道問題在哪,當下什么問題最重要,因為你只有提出正確的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如果你提出一些沒用的問題,就把時間精力都浪費掉了。
第二,進行實驗。
提出問題以后,怎么辦?你怎么做科學研究?在笛卡爾以前,我們知道有一個叫經驗哲學,在教會里面,他們研究了一些方法。代表人物就是阿奎那。
阿奎那其實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思想家,他第一次把科學和神學結合起來,寫了一本書叫《神學大全》。他的所有研究考據,就是看看《圣經》里有沒有答案,看看亞里士多德有沒有說這些話。
笛卡爾說這樣不行,你必須進行實驗,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
第三,從實驗中得到結論并解釋。
實驗完你會得到一個結果,你如果光得到結果,你還是一個工匠,境界還不夠高,還不能升華。你需要有一個解釋,對你這個結論有一個解釋,然后這個解釋又成為一套理論。
第四,將結論推廣并且普遍化。
有了理論,你就可以在實踐中舉一反三,你才能像瓦特一樣不斷地復制成功。
在瓦特之后,又有富爾頓,再有火車之父史蒂芬森。
第五,在實踐中找出新的問題。
有了理論,你可以舉一反三,但也總會有例外的情況。
比如天王星就轉得特別怪,怎么辦呢?補充理論。
它不光圍著太陽轉,周圍還有別的東西干擾它,進一步跟下去,就發現了海王星。
這就是科學的作用,你有這一套方法,就會有很大的發現。前提是你要不斷提出問題,并且不斷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人類的知識就獲得了可疊加式的進步。
3.科學不是找到正確答案,而是保留證偽的可能性
證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科學不是說你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是保留一個證偽的可能性,這是很重要的。
為什么說證實一件事情是容易的?因為任何一個現象,你都能找到幾個解釋去證明它的合理性,你總能找到方式去證實。
一位很有名的經濟學家跟我講:
其實經濟學一點不難,你提出一個觀點,總能找到證實你觀點的例子,但光證實不夠,要能證偽很重要。只有證偽,你才能進步。
所以,科學家是一個很悲催的職業。因為當你提出一個結論,你就要全世界科學家說:“請你來證偽我的結論。”
四、不斷成功,
才能獲得疊加性效果
為什么要用科學的方法做事情?因為你要不斷獲得成功,才能有疊加性效果。
真正的發明創造是一個從0到N的漫長過程,而不是簡單從0到1的過程。弗萊明偶然發現細菌被霉菌殺死,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說發明青霉素藥品,弗萊明不是第一人。
具體來講,青霉素這個藥品是誰發明的?是弗洛里等人。弗萊明已經干了十幾年覺得干煩了,就把這個菌種給了弗洛里,弗洛里有一個團隊,團隊里錢恩和亞伯拉罕等人從青霉菌中分離和濃縮出青霉素。
但是他們發現濃縮了以后,這個液體還是不能往身體里注射,所以要進一步研制。
后來有一個女護士叫瑪麗,帶來了一個發霉的哈密瓜,并證實了這種霉能產生青霉素,就用了這種霉菌。再加上好多科學家努力改進霉菌,產量又提高了一千倍,這就已經比弗萊明靈機一動的發現,不知道進步多少了。
直到這樣,依然還是停留在實驗室水平,弗洛里尋求到美國藥廠的幫助,即便在工廠能生產青霉素后,產量依然很少。
最終經過不懈的努力,在1943到1945年終于實現了每年青霉素產量幾十倍的增長,到了諾曼底登陸時候,保證盟軍每一個傷員能得到救治。
接著,亞伯拉罕發現青霉素理論成分是青霉烷。1945年,牛津大學的女科學家霍奇金(DorothyHodgkin)通過X射線衍射,搞清楚了青霉烷的分子結構(beta內酰胺,β-lactam),這使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希恩得以在1957年成功地合成了青霉素,從此生產青霉素不再需要培養霉菌了。
通過講這個小例子,希望告訴大家:發明的過程,一定是一步一步非常堅實的過程,這樣每個人才能為后人提供可疊加式進步的階梯。
另外大家要記住:最后一個發明人,常常對社會產生最大的影響,所以會被人們記住,即使唐朝的裁縫都知道漿糊抹在手上能殺菌,但沒人知道唐朝的裁縫是誰,人們只記住了弗萊明這個最后發現霉菌能殺死細菌現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