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危機四伏
全球經濟疲軟,電信業的增長黃金十年已經過去,勒緊褲帶的日子馬上就會來臨。華為在利比亞、伊朗、埃及等中東北非的數十億訂單,也可能因為局勢動蕩和政權更替而面臨巨大的回款風險。華為一旦遭遇危機,華為員工能像當年韓國人賣金銀首飾那樣救華為嗎?
作者: 近日,路透社撰文稱,華為公司2011年度財報或將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制造商。文中稱:全球電信設備的支出正在減緩,包括交換機、集線器和基站。華為則在其他諸如智能手機和MediaPad平板電腦等新的領域快速發展。
此次,路透社對華為2011年度財報的預測還提到:“華為銷售額預計將達2000億元人民幣(317億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二(210億美元)的收入來自于電信設備,這一數字超過愛立信2011年198億美元的網絡收入。”但是,業內人士指出,相對于華為2010年1852億元的收入,增長率卻是下滑了60%以上。如果考慮到華為在財務費用上的刻意回避,與愛立信130億元左右的利潤率相比,預計華為2011年度凈利潤或許不會超過120億元,若真如此,同比下滑即在35%以上。
不僅如此,在業內看來,華為內部職工持股問題也一直受市場關注,褒貶不一。在民間融資風險驟增的當下,內部持股風險也在加大,這也可能進一步深化華為的危機。
外部環境惡劣,致風險陡增
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與會人士透露,最近愛立信CEO衛翰思在與投資者們座談時,堅決地說:“稱華為去年收入超過愛立信,我不能認同!”低成本的擴張能帶來可觀的收益,顯然難以令人信服。
不過,華為即使在設備銷售收入上超過愛立信,但想真正成為老大,依然困難重重。
從外部環境分析,華為在與運營商的合作中,一直被指缺乏長期合作共贏的基本態度。
華為CEO任正非有句眾所周知的名言:“我們可以舉起右手支持思科,賺擁護思科客戶的錢;舉起左手反對思科,賺反對思科客戶的錢。”這句話在華為企業網市場上得到了論證:從2011年初開始,華為高調宣布進軍政企網市場,繞開了運營商,形成與各大運營商及占據政企網市場絕對市場份額的思科挑戰之勢,作為其未來的重要增長點,華為欲圖“三足鼎立”。
不僅如此,華為與其他伙伴的合作,也同樣讓人感受到“大象”不可撼動的壓迫。當年對港灣網絡的收購,李一男從最初“響應號召”內部創業,創立“港灣網絡”作為華為分銷商,直至后來被“一封匿名信”導致納斯達克上市失敗,以及最終被華為收購。無獨有偶,2007年華為以8.82億美元售出3Com(H3C)49%股權,到后來3.63億美元入股3Com16.5%股份的“回馬槍”事件,以及對華為賽門鐵克的收購事件都顯示出華為合作方的最終收益沒有實現最初的設想。
與大象共舞的危險,讓合作伙伴對于華為的警惕性增強,而華為倚重的海外市場這個時候也偏偏不太給力。隨著歐債危機加劇及中東局勢動蕩,華為海外市場的發展阻力不斷加劇。
近日,印度最高法院要求政府取消多家電信運營商共計122張運營牌照,意味著這些設備商將不得不面對來自印度市場的回款風險。而最新數據顯示,華為已向多家面臨牌照危機的運營商出售了總計約8億美元的網絡設備。熟悉此事的兩位業內人士稱:“至今還沒有部署網絡,現在又被取消移動牌照的企業可能會面臨無法付清欠款的問題,銀行不可能再給它們任何支持,這些企業可能會選擇退出電信市場。”
同樣,華為與禁運國之間的生意也影響了華為打入美國市場的難度。之前華為收購3COM公司,美國以“恐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進行調查,致使華為此次海外并購失敗。全球律師事務所Fried Frank合伙人、前美國商務副部長馬里奧·曼庫索(Mario Mancuso)表示:“華為的處境顯然已經嚴重惡化。”
全球經濟疲軟,電信業的增長黃金十年已經過去,勒緊褲帶的日子馬上就會來臨。華為在利比亞、伊朗、埃及等中東北非的數十億訂單,也可能因為局勢動蕩和政權更替而面臨巨大的回款風險。任正非在去年底的講話中流露出擔憂:華為一旦遭遇危機,華為員工能像當年韓國人賣金銀首飾那樣救華為嗎?
人力物力成本上漲,低價模式難以為繼華為這樣的企業,人才是其絕對競爭力,華為員工的高收入一直是通信行業熱議的話題。剛過去的2011年,華為除了按照以往的慣例,呼吁員工把股票分紅和獎金留在賬上,現在又提倡大家把工資也留在公司。華為內部賬戶的建立,把流動資金幾乎百分百地圈定在了企業現金流之列。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如果華為員工人均月存5000元,按照10萬人的規模,華為每月可從員工身上吸收的資金將達5億元之巨,一年的集資額可達60億元,完全可以替代之前被銀監會禁止的虛擬受限股融資。同樣,這60億變相增加了華為的利潤而并非生產成本,使年報變得“好看多了”。
但在民間融資如此風聲鶴唳的當口,這是否會產生間接騙貸的嫌疑呢?此問題顯然成為一個關注的焦點。
除了法律風險外,更嚴重的危機在于,這種模式的穩定性直接關乎員工的去留,并且存在公司資金擠兌的風險。知名網友南子瑤(前華為員工)認為:華為2011年度財報如果難看就很麻煩,首先是養不起這么多人,其次是干了幾年的骨干員工,因為得不到有效激勵會跑掉。在華為工作非常辛苦,身體都累垮了,為的就是那點高薪水,一旦錢少了,失去了薪酬競爭力,立刻就跑光了。
最重要的是,華為員工掙的錢大部分都買內部股被公司拿去再融資,每年只拿有限的分紅,公司發展好的時候,大家有穩定的固定收益,一旦公司發展受阻或增長放緩,分紅減少或者不分,員工們是否會像銀行一樣出現擠兌的沖動?因為跟公司沒有任何融資憑據,工資、獎金、分紅全在公司內部賬戶,換誰不會擔心?
不久前,從深圳地稅局相關人員處了解到,華為2011年上半年納稅貢獻同比下降達30億元,如果不是合理避稅,無疑透露出華為面臨的實際增長困境。任正非在去年底的一次公開匯報中透露,華為2011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只有7.5%,此增長率相較過去多年20%以上的增長率已大幅下滑。
另外,華為2011年的專利費用、并購支出、運營成本等也將消食大量利潤總額。據公開數據顯示,華為給員工派發的內部虛擬股分紅已由2010年的3.98元驟降至于1.47元。面對未來人民幣持續升值所導致人力資源和設備價格上漲,華為將逐漸喪失價格競爭優勢。
一位業內電信專家指出,企業的營業額可以每年增長100%、200%、300%甚至沒有上限,但企業的綜合“軟能力”每年增長不會高于5%,這是客觀規律。按照目前華為的“軟能力”,其組織只能支撐到500億元左右的服務,超過這個規模后的這兩年,華為的服務成本、財務成本、全球運作管理成本等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與運作能力必然會吃緊。而當如今電信行業突然疲軟之時,這種處境帶來的不利因素,就會顯得越發嚴重。從Telenor對華為的訴訟也可以推測,華為的交付能力遇到了障礙。
接班人困局惹猜疑,業內看未來迷茫
與中國很多私營企業一樣,華為的職業經理人階層,充斥著各種說不清楚的家族裙帶關系。而一直令業內有爭議的是,孫亞芳名義上是華為的董事長,但真正的決策者是否仍然是任正非?另外,企業的幾個關鍵崗位如研發、采購、財務、人事等,仍然是任氏家族把持——主管采購的弟弟任樹錄、主管財務的女兒孟晚舟以及任正非的親妹妹鄭黎主管人事CSR,任正非的兒子任平則在人事、IT領域擔當要職,要害部門全部為親屬把控,一直遭到非議。
據相關人士推斷,如果不出意外,任正非或將在最近兩年退到幕后,而接班人問題早早就擺在臺面上,行業內外眾人猜疑不斷。然而,當事人任正非卻一直表現得模棱兩可,遠不如同為家族企業的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那么豁達。
在《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講話中,任正非提到了接班人的問題—在董事會領導下的輪值CEO制度。“任孫搭檔”的時代或許畫上句號。而由八位領導輪流執政,每人半年,經過兩個循環,也許是這種無意中的輪值制度,平衡了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使公司得以均衡成長。但是高管換屆就像過眼云煙,依賴于半年換一屆的CEO輪值,公司政策和方向很難持續貫徹和落實,偏失了企業的堅定方向。只有長期規劃,長遠謀略,才能保證長遠發展。接班人只能唯一,八大臣議政,或許還是不適合華為這樣的企業。
同樣是華為員工在心聲社區上發言表示:任總的講話看似為輪值CEO鳴鑼開道正式交接,而我感受到的是老板的無奈和釋然。華為第二個冬天即將到來,大家要作好抱團取暖的準備。
柳傳志曾說,在他創辦聯想的26年中,見過相當多的企業領導者有雄心壯志,一心要把企業做大,但沒有分出階段來實現。然后拼足全力往上攻,結果都摔下來。他說,企業要有高遠的目標,但不能把長跑當成短跑。
任正非的夢想是讓他的生命在華為延續,企業要有高遠的目標,但不能把長跑當成短跑。華為紅旗到底還能扛多久?全看任正非的下一步棋了。
(來源:新財經)
一周熱點
- 2023-10-18豆粕價格重啟“炒作”欲再漲?五部門聯發倡議: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 2023-10-18階段性惜售情緒升溫 年底豬價是否有上漲可能?
- 2023-10-17國內小麥不溫不火 國際市場再起波瀾
- 2023-10-17五部門發出倡議書:踐行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
- 2023-10-16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關于公布獸藥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監督檢查結果(第三十五批)的通知
- 2023-10-16贏創與山東蔚藍生物科技將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專注于動物腸道健康產品
- 2023-10-163000萬!第十三屆大北農科技獎三項升級重獎科技創新
- 2023-10-13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為大北農集團創作首部農業主題歌曲《強農報國》
- 2023-10-13豆粕單月下跌超500元/噸!新希望、海大、通威、川新佳牧、源信、澄蓮等飼料最高降150元/噸
- 2023-10-13豬市走勢:雙節旺季不漲反跌,豬企都在死扛 產能去化再度被推到明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