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班多,打車也多,和的哥聊天成了我忙碌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調劑。俗話說,實踐出真知,想想還真是這樣。前幾天一位的哥關于如何替乘客趕時間的思路,對我啟發頗大。
的哥語錄一:我可以替乘客盡量省時間,但我絕不會為了乘客的要求超速,哪怕乘客給我一兩百塊錢也不行。
聽聽這話,是不是覺得特有范兒?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底線,出租車行業如此,我們的企業也是如此。為了一部分特殊利益而漠視底線的企業,能贏得客戶的信任嗎?
的哥語錄二:乘客趕的不是時間,是焦慮。負責任的做法不是拍胸脯說我盡量給你趕時間,而是幫乘客分析當前的路況,讓乘客知道可能的結果,讓乘客知道著急也沒用。
回到我們企業管理的術語,這不就是典型的“預期管理”嗎?所謂的滿意度,都是和預期做比較的結果。控制了預期,也就控制了潛在的不滿意。當然,我覺得最可貴的是的哥和乘客一起分析路況的做法,這種信息共享,不就是企業管理中非常強調的“透明度”問題嗎?當我們大家on the same picture,團隊也就更容易相互理解、支持了。
的哥語錄三:干這份活兒,就得把這點事兒琢磨透。什么時間哪塊地方容易堵,腦子里都得有張活地圖。比如說北京西二環這地兒,下午三點半到晚上七點半車多,但晚七點半到九點反而車少,九點到十一點車又多了。如果你覺得晚出來會兒就車少,那就錯了。乘客趕時間的時候,這些經驗都能派上用場。
在企業里面這叫啥,不就是所謂的know-how嘛。通過復盤總結經驗(如每次開車的實際體會),通過數據變化來揣摩規律(如早晚高峰的堵車時間),進而不斷提升對業務的理解能力,提升業務的處理效率。很多人說,know-how比knowledge重要,其實很多情況真的是這樣。這些東西積累多了,其實也就形成了企業自己的知識管理。
的哥語錄四:堵車又要趕時間,無非就是下環路走輔路,不走大路走小路,或者繞行其他高速這幾招,說白了就是和別人反著干。
當我聽到這的時候,我不禁想要拍案叫絕。企業戰略上經常講“空間換時間”、“時間換空間”,說來說去,不正和的哥說的如出一轍嗎?擁擠不堪的環路,不正像企業艱難搏殺的紅海嗎。紅綠燈多的輔路貌似是又笨又慢的方法,但也往往出現輔路比主路快的情況。市場營銷戰略中有個策略叫“側翼突圍”,說的也是避開正面的市場競爭,通過細分市場來拓展生存空間。空間or時間,這是企業經營決策的核心問題之一。
的哥語錄五:每次乘客趕時間,我都把可以怎么走、可能會怎樣告訴乘客,讓乘客做選擇。如果乘客讓我定,我也會把這么這么走的理由告訴乘客。最后不論是否趕得及,乘客都很少會抱怨。
如果你最近關注互聯網思維,你一定知道“參與感”這個詞兒吧。傳統商業里面,公司和客戶是冷冰冰的交易關系,客戶只有買不買的選擇,對于產品是如何設計生產的沒有任何發言權。現在的商業社會已經大不一樣了,客戶的意見對公司至關重要,甚至可能影響企業的決策。對于企業內部管理來說,參與感也同樣重要。單向的制度、命令已經很難讓員工建立認同度。惟有讓員工參與到公司的決策過程,才可能建立一直有凝聚力、戰斗力的團隊。說的實在點,你要我和你站在一起,你總得愿意聽聽我的想法吧。
的哥語錄六:趕時間的時候不是不可以插隊,但至少得打燈示意一下吧。如果你豎個大姆哥,我肯定給你讓。你如果愣往里并,我就偏不給你讓。
這話說的有點意氣,但說的在理。企業經營這事兒也是類似,市場競爭嘛,完全不影響競爭對手的利益是不可能的。競爭手段可以出其不意,但是至少也要有點公德。如果為了一己之私破壞了整個游戲規則,則可能被整個行業人人喊打。就像開車這事兒一樣,被剮蹭了倒是小事兒,即耽誤了時間、還要承擔全責,而且還理虧!
下了車很久,我還在咂摸的哥剛剛的幾句話。一陣風吹過,腦子突然清醒了很多,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也似乎有了答案。大道至簡、殊途同歸,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