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年企業靠產品,十年企業靠品牌,百年企業靠文化。中國重汽提出的“樹中國重汽品牌,打造百年基業”,靠的就是“用先進的企業文化統領企業管理”,是持續推行精益化管理活動、積極培育具有中國重汽特色的精益文化。
讓精益理念在生產一線“落地生根”
近幾年,隨著中國重汽集團公司的快速發展,在國內汽車行業的地位與日俱增,但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與世界先進制造企業還有較大差距。為“把中國重汽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不可替代的大型商用車企業集團”,就必須變革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努力追求企業管理內涵與企業發展規模相協調。在不斷探索、改進的過程中,中國重汽通過引入精益管理理念,導入精益生產方式,運用標準作業、改善、看板、流程監控等工具和方法,全員參與,持續改進,創新發展。
在推行精益的過程中,許多人還停留在企業制度的層面上,確切地說更類似于某種制造工藝、管理流程。為取得員工的認識和共識,徹底改變員工的工作習慣和工作思想,培養員工主動改善的意識和技能,中國重汽在生產一線推行精益生產之初,就認真研究努力方向,摒棄慣性思維、深挖理念內涵,積極倡導“每個人都既是管理的執行者,又是管理的改進者”,并通過改善提案活動的引導、參與機制,評估、轉化、獎勵機制,讓員工覺得有興趣、有勁頭,激發了員工持續不斷的改善意識和追求更好地改善思想。
在精益化管理活動中,中國重汽圍繞實現精益生產的“活性化”要求,積極營造一種尊重人性、發揮員工潛能的企業改善文化氛圍,從引導員工改變傳統觀念、形成創新思考、養成改善習慣入手,不斷創新思路,持續改進,全力營造“改善、創新、發展”的文化氛圍。正是這種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賦予了全體員工不竭的創新熱情,特別激活了一線班組長以及操作工的管理、創新能力。他們紛紛立足本職崗位,打破條條框框和本本主義,動腦筋、想辦法、添措施,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全方位、全過程蓬勃開展。
從精益生產走向精益管理
精益生產在生產一線取得一定成績后,中國重汽并沒有沉湎于此,而以“精益無止境”的使命感由針對生產現場推進精益生產方式,向針對系統管理部門推進精益管理、生產單位和管理單位轉變,并堅持以“科學發展、理性經營、精心操作、追求最佳效果”為指導,以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為重點,應用精益化管理的理念、技術和方法,通過優化物流管理,優化勞動組織,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員工素質等,形成持續改善和提升的長效機制,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品結構,建設國際一流的精益化管理企業。
在中國重汽推行精益化管理活動中,各二級單位建立了推進小組,將集團公司提出的“確保生產效率提高15%,質量缺陷或廢品損失降低15%,在制品占產銷總量的比例平均下降20%”三大指標逐級分解、落實到分廠(車間工段)、班組和責任者,并將其納入經濟責任制任務書進行考核。與此同時,各二級公司管理人員通過“管理改善的思維,管理改善的激情,管理改善的行動,管理改善的傳遞”,一方面定期開展現場作業觀察活動,用“第三只眼睛”發現問題并提供改善的素材,使改善的范圍深化到每個崗位、每個過程、每個細節。另一方面,各二級單位通過定期召開優秀改善提案發布會、經驗交流會、改善景點展示,通過開展“精益管理在班組,改善行動在崗位”,通過評選本月改善明星、本季改善明星,通過讓改善讓明星上“墻”、讓創新故事成“書”、讓提案成果見“影”,通過以集團公司名義授予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某某工作法”……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員工創新創效的熱情和激情,營造了一種持續改進的良好文化環境。廣大職工在實際工作中,提煉出諸如“持續改善,價值無限”、“每天改善一點點,精益提升無極限”、“工作粗制濫造,人生價值糟糕”等非常精彩的語言,并形成了自覺自愿的習慣性改進改善行為。
精益化管理文化成企業發展“動力源”
“企業文化就是員工的一種習慣”。中國重汽精益化管理活動的開展,初步形成了精益化管理文化,凝聚、激勵、鼓舞、塑造著全體員工精心操作、精益管理、持續改進。2010年中國重汽又提出“長志氣,爭口氣,造精品,創佳績”,這對中國重汽來講是一種全新的理念,每時每刻提醒每一名員工,每一項工作都是在競爭;各二級單位改善的激情也得以在“全員參與”中迸發,改善的能量得以在“全員改善”中釋放;中國重汽一直強調的“嚴格工藝紀律,確保關鍵工序的工藝執行率達到100%,實現工藝水平的明顯改善”等“六大明顯改善”目標,實施成效也相當顯著。2010年中國重汽全年產銷重型汽車19.5萬輛,同比增長68%;實現銷售收入800億元;實現利稅48億元;實現連續10年企業持續高速增長,成為國內重卡行業運行質量最好的企業之一,從產銷規模來講,中國重汽已躋身世界重卡企業的先進行列。初步形成且正在培育的精益化管理文化,已成為推動中國重汽前行的“動力源”,成為引領中國重汽邁向國際化企業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