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PMI的最新統計數據:2015年9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8%,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落后出現微幅回升。
但這并沒有令國內經濟界感到樂觀。“雖然本月官方制造業PMI有所回升,但仍處于臨界點以下,并低于歷史同期水平,表明內外需求依然偏弱,制造業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如是解讀。
數月來,關于中國經濟的宏觀數據持續趨弱,9月21日,中國社科院發布 《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4—2015)》,將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預測為6.9%。
中 國經濟與中國制造業下行壓力不減,中國實體經濟進入寒冬。9月底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481.1億元, 同比下降8.8%,降幅比7月份擴大5.9個百分點;國有控股企業前8個月實現利潤總額7564.2億元,同比下降24.7%。
與統計數 據相對應的,是中國企業大批的裁員、倒閉。9月21日晚,東北地區最大的煤炭企業、地方大型國企——黑龍江龍煤礦業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龍煤集 團”)宣布未來3個月將分流10萬員工,繼今年4月中國石化宣布分流部分員工緩解利潤下滑壓力后,這一消息再度引發了強烈的社會關注。
國 企之外,聯想集團全球裁員約3200名非生產制造員工、漢能集團裁員2000人、阿里巴巴大幅縮招降薪,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制造業大省接連出現工廠倒 閉??“史上最慘烈裁員潮、倒閉潮來襲。中國經濟怎么了?中國制造業熬過了2008,卻熬不過2015?”進入2015年,質疑與擔憂從未停止。
面對市場上的通縮和一些外資的撤離,中國制造業還能不能像2008年那樣渡過危機?陷入困境與迷局的中國企業又如何尋求自己的活路?企業觀察報記者多方采訪,試圖還原中國經濟的真相與答案。
無可奈何的裁員與倒閉
“大面積裁員,甚至關停企業,其實我們也非常無奈。”溫州企業家聯合會的老板們言語間流露痛惜。他們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說,進入2015年,企業一直無法扭轉利潤下滑的頹勢,只好通過大量裁員來應對訂單的縮減并減少企業運營成本。
而 這不過是眼下中國企業群體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在國內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之下,連大型國有企業都陷入利潤困局。“國企要深化改革、轉型發展,中石化將對一 些能耗高、效益差的老裝置停產,因此少數員工肯定要進行培訓轉崗。” 今年4月,中石化將分流部分員工的消息傳出后,中石化通過其官方微博如是回應。
“讓 中石化痛下決心改革的根本原因是集團身負利潤下降的壓力。”彼時,有接近中石化集團的人士稱。中石化2014年年報顯示,公司股東應占利潤為464.7億 元,同比下降29.7%;而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今年2月在河南油田調研時透露,預計2015年中石化上游全面虧損,過去上游每年都是300億-400億元 的利潤,今年上游預計限虧16億元。
9月下旬宣布分流人員的龍煤集團也是這種情況。有龍煤集團內部人士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2014年,龍煤集團已虧損接近60億元。按官方“2015年前8個月同比減虧11個億”的口徑看,龍煤集團今年三季度虧損仍30億左右。
近日,企業觀察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探知,神華集團也已開始降薪裁員。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8月份,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564.2億元,同比下降24.7%。
國 企艱難,民企的日子同樣難熬。2015年8月,中國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制造商巨頭聯想宣布將裁員5%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國內外輿論的關注。聯想提出,在 公司尋求重組和降低PC業務成本之際,打算裁撤3200個非生產制造崗位。公司將精簡智能手機業務,減少產品數量,提高差異化水平。
“聯 想此番裁員、重組的背后,實則是市場激烈競爭和全球需求疲軟所致。” IDC中國企業級研究部研究經理胡向東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說。據聯想財報,今年二季度,聯想凈利潤同比下滑51%至1.05億美元。聯想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楊元慶表示:“上個季度,聯想面對的是近年來最為嚴峻的市場環境,公司在主要市場經歷了重大挑戰。”
據了解,國內家電領跑者格力電器也已傳出裁員的消息。
“實際上,除了企業被盈利所困,外資的加速撤離亦是引發此次國內企業大面積裁員與倒閉的一股主要力量。”杭州飛波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水昌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
全 球經濟震蕩加劇,裁員成為企業縮減成本的最直接辦法,世界500強也不例外。9月中旬,惠普、高通、江森自控集團幾乎同時對外發布了裁員消息。其中,惠普 公司未來3年裁減員工數量將高達2.5萬至3萬人。有外媒統計,今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15家制訂了裁員計劃。
世界經濟下行,除了自身裁員,大批外資企業還在撤離中國。今年2月,日本知名鐘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限期離廠;與此同時,微軟則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和北京工廠,涉及裁員9000人。
“更為嚴重的是,外企撤離引發的一連串連鎖問題。”李水昌等民營企業家對此紛紛表示出擔憂,短期內,外資外企的逃離不可避免地會令一些涉外工廠面臨倒閉危機,比如,諾基亞關閉北京和東莞工廠,將導致多地數家萬人制造企業破產倒閉。
2014年底,知名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聯建科技宣布倒閉,隨后聯建的兄弟公司,位于東莞的萬事達公司和聯勝公司相繼倒閉,三家公司累計員工人數近萬人。在聯建科技倒閉之際,位于蘇州的諾基亞手機零部件供應商閎暉科技也宣布關門停產。
眼下,外資撤離仍在繼續。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于日前宣布計劃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則紛紛撤離中國,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
中國制造業將繼續收縮?
中 國社科院9月21日發布的 《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4—2015)》,將中國2015年經濟增長速度預測為6.9%,經濟增長減速來自企業與個人投資的下降;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對經濟的總體判斷指出,今后幾個月,中國經濟增長仍是總供給、總需求失衡,供大于求的態勢不會改變,需求回升不會太 快。
對此,民生宏觀經濟團隊表示,整體而言,產能利用率不抬頭,經濟仍在下行。目前需求萎靡下,工業生產意愿弱,生產量低迷;美元加息疊加黑天鵝事件,全球大宗跌跌不休,工業價通縮;實體去杠桿,資金需求不強,這些指標皆指向一個事實:中國產能利用率仍在走低,經濟依然下行。
中 國經濟下行壓力未減,不斷加重著中國實體經濟身上的枷鎖。“中國企業所處的困境,實則是中國制造業的新一輪危機。”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綜合經濟戰略 研究部研究員汪紅駒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與2008年的那場世界性危機不同,2015年的這場危機是中國的結構性危機。
2014年下半年 以來,中國經濟便已步入下行通道,而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不僅不能為穩增長提供支撐,反而成為了經濟穩定增長的拖累。最新數據顯 示,中國9月財新制造業PMI終值47.2,連續第7個月低于50.0的榮枯臨界值,PPI繼續大幅度下滑。“這表明內外需求依然偏弱,制造業下行壓力仍 然較大。”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
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制造業發展到如此蕭條,緣于中國經濟長久以來所依賴的成 本優勢的消失。汪紅駒坦言,盡管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基礎非常薄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的 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以犧牲環境、資源和壓榨勞動力價值推動經濟增長。可是,一旦成本優勢消失,出口導向型經濟就沒有了生命力。
“我們的成本優勢正在快速消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指出,勞動力供應不斷減少、實際工資上漲,以及迅速上升的綜**本,這是本輪中國制造業危機和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最主要原因。
2014年8月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全球制造業成本變遷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僅比美國低4個點。
內外需求持續偏弱與綜**本迅速上升,讓資本的盈利空間越來越窄,這也引發了外資企業大量撤離中國。
“一 方面,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復蘇經濟乏力,通過回流部分低污染的高端制造業坐實自己的實體經濟;另一方面,綜**本較低的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正在 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以對接美日等外資企業從中國撤離的中低端制造業。”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志杰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說,“這令眾多涉外中國企業倍 感焦慮。”
而更加令中國企業感到焦慮和迷茫的是,沒有了成本優勢,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還早已在全球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大潮中掉了隊。 他指出,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近十余年來,以房地產業為主的虛擬經濟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嚴重失衡,在房地產業泡沫式發展的十余年里,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 升級換代被耽擱了,中國經濟出現嚴重的“空心化”狀態。《金融時報》資深記者彼得·馬什就曾這樣指出,“中國贏得了制造,但失去了研發。”
“海外需求疲弱,持續的裁員、仍在繼續的去庫存以及采購活動的減少,都預示著中國制造業將繼續收縮。” 對于未來, Markit經濟學家安娜貝爾·菲德斯(Annabel Fiddes)表示。
中國企業當下如何自救
“用 ‘中國市場換西方技術’的后發崛起戰略已經不合時宜。西方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死死控制,以及他們對‘中國山寨—蘇俄技術—鯨吞世界市場’的警覺,已倒 逼中國制造業只有大力推進擁有自護產權的技術創新,才可能抓住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助推其重新勃興在世界市場。”多位業內人士表示。
“當 前嚴峻的經濟環境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很多企業家都已意識到必須通過轉型升級、生產高端自主品牌來求得出路,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 2025》行動綱領后,多項鼓勵制造業轉型創新的政策也陸續**,但現實中的種種情況和問題都決定著這并不是短期之內可以完成,無法解當下燃眉之急。”江 蘇淮安麥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一葉姓經理這樣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說。
一家東莞鞋企負責人感到同樣的困頓,“經營20多年的工廠,只有做代工的簡單思維,沒有針對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敏銳市場觸覺,從加工廠轉型生產高端自主品牌談何容易。”
創新、轉型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么中國企業當下怎么辦?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認為,我們的企業需要做的是調價,通過重建價格優勢,贏得時間去建立獨到性優勢,“把價格調下來,市場就起來了。”
“就像當年柳傳志提出的‘毛巾擰水’理論,成本就像毛巾里的水,看似干了,使勁擰總還能擰出水來。中國無論是企業、政府,還是整個國民經濟,有沒有可能在短期內把虛高的成本給擰下來,從而贏得一個過渡期,來支撐創新和轉型,支撐更高水平的開放?”
在周其仁看來,調價就是靠降低政府服務價格,靠擰掉制度成本把價格優勢找回來,而當下的經濟氣候下,上海自貿區、前海自貿區等大幅降低制度性成本的優勢區域無疑是企業最佳的遷徙地和發展地。
此 外,IDC在一份預測2015年中國制造行業走勢的報告中提出,小型化、專業化將成為制造企業發展的新特征。IDC中國企業級研究部研究經理胡向東告訴企 業觀察報記者,當今的中國企業管理模式主要以業務為導向,依靠集中生產,規模生產來提高企業的議價能力,實現規模效益,減少企業運營成本。然而龐大的規模 限制了企業的靈活性與反應速度,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企業往往無法及時作出調整,從而增加了企業風險,錯過市場機遇。“因此,小、快、靈再加上專注與 極致才是未來中國制造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出路。”
“另外,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制造業的服務化。因為,制造業服務化將成為企業轉 型升級的主流趨勢。”胡向東解釋,在轉型升級與“兩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國制造企業正試圖擺脫因低端價值鏈所帶來的價格競爭,努力向價值鏈兩端延伸,研 發、設計、營銷、售后、品牌管理和知識產權管理等服務環節的投入逐年增加。這樣做必將導致制造業與服務業間的邊界愈發模糊,兩者間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將 驅動傳統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在這樣一個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制造企業需要將服務理念植入價值鏈每一個環節,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服務,從而提升用戶體驗,才能創造源源不斷的價值。”他說。
作者:張寧 來源:企業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