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制度關不掉一盞燈?
合眾資源·3A顧問董事長,劉承元博士
首先分享一個故事:某企業有一個開放式的大辦公室,有200人在一起辦公。由于管理不到位,經常發生辦公室的燈、空調徹夜未關的現象。最近,公司高層也知道了此事,指示行政部必須強化管理,盡快解決問題。
為此,行政部想了許多辦法。他們起初想到貼上一張“人走燈滅”的溫馨提示,并在早會上強調了此事,效果不佳;后來,行政部發出了言辭懇切的通知,要求大家務必注意,效果也不好;再后來,干脆出臺相關處罰措施,抓到“犯人”罰款100元等......總之,他們期望通過制度進行管理,而所有這些制度實施之后開始還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時間一長,由于惰性使然往往不了了之,老問題還會繼續發生??吹贸鰜?,因為每每采取措施之后效果總是不如人意,管理者往往會在制度建設上不斷加大力度......結果是,制度加碼,管理復雜,效果不好,員工抵觸。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酒店。酒店老板每當看到客人離開客房之后,電視和電燈都開著,很是心痛。他也曾想過用制度解決問題,但是他明白,客人不僅不會理會他的制度,甚至還可能因為這些制度壞了心情,酒店有可能因小失大。后來某酒店員工開動腦筋,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來:房間鑰匙(IC卡)既可以開門,還可以插卡取電??腿穗x開的時候取走鑰匙,電源立即被切斷。酒店的這個聯動方法,屬于機制的范疇,是防呆機制的一種(傻瓜都能做對)。它源于智慧,優于制度,管理簡單,效果良好。
針對同一個問題,有一家公司的員工想出了另一個辦法:他們在辦公室大門的門楣上方懸掛了一個卡通畫,只要一鎖門,卡通畫會掉下來,上書“你關燈了嗎?”。這個聯動方法,也屬于機制的范疇,是糾錯機制的一種(提醒關門人糾正可能的錯誤)。
從故事中,我們懂得一個淺顯而偉大的道理,制度固然重要,但機制比制度更重要,更可靠。所以管理者務必充分認知機制的力量,活用各種機制,把管理做簡單,改善管理效果。大到國家或社會管理,小到企業或家庭管理,都要善用機制的力量。
那什么是機制呢?所謂機制,就是一種牽一發動全身的結構化方法,它會對管理對象產生遠大于制度的約束力。根據約束力大小,可分為硬機制、強機制、弱機制三種。顧名思義,硬機制產生硬約束,強機制產生強約束,弱機制產生弱約束。在具體管理實踐中,各種機制并不是完全等同于三者之一,而更多地介于這三者之間。下面用幾個例子進行說明。
在一家企業,為了防止員工在裝配機器過程中漏裝螺絲(最容易犯的錯誤),人們提出了這樣幾種機制。第一種是,在復數個螺絲盒上安裝感應器和蜂鳴器,只要作業者未按規定順序從螺絲盒中拿取螺絲,蜂鳴器就會報警。第二種是,設計了一只有復數個手指的機械手,手指末端裝有只能吸起一顆螺絲的磁鐵。每個裝配節拍開始的時候,機械手會自動吸起規定數目的螺絲,操作者只要把機械手上的螺絲裝完就行。第三種是,事先把每臺機器所用螺絲分別配送在不同工位上,各個工位作業者只要把配好的螺絲裝完即可。雖然以上三種機制的約束力不同,但是都能不同程度減少員工犯錯的機會。試想,如果有人試圖以諸如“每漏裝一顆螺絲罰款100元”這樣的制度來解決問題,是十分可笑的。
在一家生產復印機的工廠里,復印機側面需要安裝一個散熱排風扇,這個風扇一旦裝反了,就會導致機器過熱損壞。但由于是流水線作業,作業者長時間重復勞動,一不留神就可能出錯。后來主管要求作業者增加檢查環節,即裝完后用手試一下風向。即便如此,也還有裝反的可能。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最徹底的辦法是,修改排風扇正反兩面的結構(更改模具即可辦到),使得排風扇反向無法安裝。但是由于更改模具需要投入一筆不小的資金,一時還下不了決心。后來,作業者開動腦筋想出一個辦法解決了問題,即在排風扇旁邊裝一個風筒,風筒的另一端裝上一紙質小風車,如果裝配正確排風扇就會正常排風,風車就會不停旋轉。如果發現風車不轉,就要及時進行檢查,要么排風扇裝反了,要么風車壞了。
總結以上事例,我們發現,借助于制度的管理通常都是事后實現的,這樣的管理不僅效果不佳,而且失敗成本和管理成本高。而善用機制的管理通常都是事前實現的,防患于未然,不僅管理效果好,而且管理簡單、高效和人性化。
在諸如反腐敗、減上訪、防犯罪等社會管理實踐中,機制同樣十分重要。只要我們能夠轉變觀念,走出制度迷信和制度依賴的誤區,善用機制的力量,就可以極大地提高社會管理效率,有利于建設和諧、平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