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以愛國將領張學良輝煌而坎坷的一生為題材的電視劇《少帥》正在熱播。且不論里面的愛恨糾葛,只談少帥張學良的轉型為何如此艱難?東北頂著中國最好工業基礎,東亞地區最豐富的自然資源,最豐沃廣袤的黑土地,即使有大帥的支持,有少壯派軍官的相助,但是最信賴的亦師亦友的郭松齡倒戈,宣布張學良的轉型只能在大帥的既定框架中進行,而難以有的突破。
這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任何的轉型都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已有基礎上的修正和改良,或者說哪怕是另起爐灶,也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嫁接新枝,而不是重新去種一棵樹,有時候只是因為新枝太過繁盛,反而忽略了他來自老樹的養分。
企業轉型也是如此,另起爐灶就沒有了往日了支持和關照,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值得欣喜,但是人們往往對你給予更高的期待,因為你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使命,還要去完成存量為你犧牲的機會成本。
帶著鐐銬跳舞、帶著枷鎖前行,這是張學良轉型的宿命,只是在郭松齡背叛之前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增量獲得發展的同時,正在聚集多少存量的怨氣,而一旦你的增量發展遇阻,存量變會群起而攻之,使得你的轉型不得不夭折。
這是企業轉型存量和增量之間的關系處理,非常值得學習,尤為值得警惕就是掌舵人要有轉型的決心和毅力,而不是平衡各方力量的砝碼,張作霖用張學良的轉型來掣肘老派的勢力,自己居中調停,最終是兩方都得不可開交。
改良與**
即使是在轉型,程度不同、道路不同、目標不同,最后的結果也必然不一樣,張學良和郭松齡準備已經為東北發展進行的轉型,他們謀劃了很多年,培養人才、培植勢力,最后卻發現各自的目標是不一樣。
張學良要的是改良,在原本的基礎上,讓東北更好。但是郭松齡的轉型不是這樣理解的,從一開始他就帶有**者的傾向,不管是他的為人處世,還是奮斗的目標,都是以三軍團為基礎,培養自己的**力量。
這個企業轉型提了一個醒,如果只是要改良,那么用原創始團隊的成員,他會照顧到既得利益,比如楊宇霆;如果是要徹底的**,要另起爐灶,則可以去外面物色一位有闖勁的高管來,他可以橫沖直撞,只去爭取增量,比如郭松齡。
雙重壓力下,企業如何看到希望?
而今企業轉型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下越來越大、許多企業已經被逼到了生死邊緣,特別是傳統企業更是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破敗不堪。內外部的雙重壓力下,無論企業是改良或者**,都是舉步維艱,但是企業就此迎來寒冬么?不一定,我們在阿米巴經營模式中可以看到希望。
阿米巴經營是什么?倘若在幾年前一定鮮為人知。柏明頓首席顧問胡八一博士在以稻盛阿米巴經營模式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研究并實踐出了更適合中國企業的“中國式”阿米巴經營。隨著海爾、華為、阿里巴巴、恒安集團等行業巨頭成功推行這種模式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變成阿米巴經營模式的受益者。 天寶集團、桃李面包等傳統行業更是在“中國式”阿米巴經營下成功轉型并上市。
企業求新求變是一個推動發展的創新過程,如何走好轉型這盤棋,是擺在每個企業家面前問題,而阿米巴經營模式是企業轉型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