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樣對客戶,店鋪遲早要關門!
幾圈走下來,我就感覺到一絲絲涼意,因為除去小部分商家比較熱情之外,大部分商家依然是擺著“皇帝女兒不愁嫁”的高逼格姿態,就像落在下水道的雪花,看不到六出紛飛的美麗,只能感覺到不合時宜的寒意。我們來看三個場景。
場景一:我們進店之后,老板或店員依舊坐在那里,看不到明顯的抬頭,冷冰冰的問候似乎從鼻子里發出的,雖然與帶著寒意的季節很相稱,卻忽略了雙方的生意合作,需要從溫暖的問候開始,而不是一進門就直接簽單,這是當前市場競爭加劇,各路商家最起碼的服務意識。
場景二:我們詢問價格,老板或店員的回答含糊不清,當我們問起采購數量時,才稀里糊涂地給出數量。價格應該事先講清楚,而不是事后去“隨機調整”,甚至是“肆意調整”,這個背后是誠信,尤其是媒體超級發達、信息越來越透明的今天,沒有不透風的墻,你愿或不愿,你都必須做到“童叟無欺”,這才是做好生意的根本。
場景三:我們進店看了看茶葉、包裝和茶具,然后想回頭看看茶具,一位店員或老板就急不可耐地說,某某茶在這里,你想要的都在這里,高中低檔都有,我們家找不到合適的,其它家就沒有合適的,說話時的表情好像我們欠了她一個億沒還。并非每個人都是游客,即使是游客也有自己的購買打算,你要尊重消費者的意愿,又何必這么急匆匆的下結論了呢?
看了這三個場景,大家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想法,“你這樣對客戶,店鋪遲早要關門”?今天傳播碎片化,客戶也碎片化,接觸客戶的機會變了,我們必須更加用心,否則,必然是失敗。具體來說,我們更要從兩個方面認識現在的銷售。
第一,銷售是先逐步發現客戶需求,同時一步步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和張之闖先生在《點茶成金——快速賣茶72招》中做了很多論述和案例分析,就像我們剛剛走進店鋪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明顯的需求,即,我們需要一個溫暖的問候,若是能夠遞上一杯茶,更是會覺得溫暖,后面的交流也會更加“溫馨”。
例如,有一家店鋪,我們走進時老板倒算是有禮貌,先是遠遠地打了聲招呼,而后指著我身后的帥哥笑著說:“兒子也一起來了。”我看了看二十周歲的帥哥,又看了看店老板,苦笑著說:“看來今晚忙完就得躲起來哭一場。”然后大家都笑了笑,輕松愉悅的氛圍就出現了。隨后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對店鋪的產品做了比較多的了解,并發現了一些合適的基本款型。
第二,銷售的達成需要溝通的時間,只有時間保障了,才能充分展示品質優勢并讓客人真正感知到。若是你從一開始就無故擺出一副高傲的樣子,客人自然會“望而生畏”,止步不前,你們也就沒有了充足的溝通時間以及溝通的良好氛圍。應該怎么做呢?當然是站在服務客戶的角度,為客戶著想,從而為雙方的溝通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以便將自己的產品特色和優勢告訴客人,讓客人認知并認可。
大家在說生意難做,似乎一切的責任都不在自己身上,都可以推得一干二凈!
但毫不客氣的說,問題恰恰在很多店老板自己身上,沒有認真去反思自己的做法和說法,或者說不知道如何反思自己的做法和說法,這恰恰是銷售業績提升的最大障礙,所以謝付亮認為解決問題就應該從這個障礙“開刀”,并從品質展示、顧客數量增加以及員工能力成長等方面落實,障礙自然迎刃而解。
來源:中華品牌管理網 文 | 謝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