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月,臺灣鴻海集團與日本夏普公司的談判到了最后落下棋子的關鍵時刻。然而,談判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相反卻迷霧重重,目前仍未最終簽約。財務巨虧的百年老店夏普如今淪落到賣不出去的地步。英雄暮年,但從談判的過程看,和其他日本電子品牌卻有不同,核心的領先技術猶在,恢復輝煌的壯志猶在。郭臺銘不拋棄不放棄的勢頭,也讓筆者對這家日本家電和面板巨頭格外注目。作為1912年創立、以發明為公司名稱由來的 “液晶之父”,夏普絕非一賣了之。
一、夏普“中興”計劃為何落空?
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2011年始夏普深陷虧損。2013年,夏普發布“2013-1015財年中期經營計劃”,力圖挽回經營頹勢,實現“恢復與增長”。筆者通過檢索,發現該計劃設立了三個核心戰略: (1)經營資源轉向優勢市場領域; (2)打破封閉式創新,積極建立聯盟; (3) 改革治理結構,強化執行。為此,夏普推行了五種具體方案:重建業務版圖、增加LCD面板生產的盈利率、集中進軍東盟以及降低成本、改善財務狀況。通過實施這些計劃,夏普在2014年3月實現兩年里面的首次盈利。但是,到了2015年3月,夏普出現了巨額虧損。面對著虧損222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的慘淡業績,夏普社長高橋興三就此低頭道歉。
夏普社長高橋興三就嚴重虧損道歉
那么,夏普的中興計劃為何落空?夏普開發出日本國內第一臺收音機、電視機、世界第一臺計算器和液晶顯示器等產品,但在經營上逐漸顯現出傲慢自大、故步自封的問題。對于變化迅速的市場缺乏應對。例如,美洲LCD電視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太陽能需求的降低,缺乏對高清產品需求爆發時間的準確預見而過于超前,對待價格戰不力,忽略中小市場等等。
夏普也落入了盲目追求規模效益的陷阱。2009年投產的堺市工廠規模是早期龜山工廠的四倍,因為考慮到日本多發地震,工程造價超過40億美元。到了2012年,這座工廠已經嚴重開工不足導致產能過剩。2015年,夏普公布“2015-2017年度中期經營計劃,設立了三項戰略 :重組業務版圖、降低成本、強化公司治理。 為此,夏普采取了裁員、放棄部分市場以及**公司總部大樓等措施應對財務危機。然而,到了2016年3月,中期計劃第一個財年業績仍然難看,面臨破產威脅,原因主要是中國市場液晶電視銷售放緩,激烈價格戰等。
二、夏普在擔心什么?
夏普仍然是當今世界頂級面板供應商
作為一家曾經輝煌的百年電器與電子公司,夏普近年來一直在賣與不賣之間徘徊。態度是謹慎的,時間卻被拖拉,堅持只引資金不愿意他人干涉自己的“中興”計劃固然值得欣賞,但是時間成本在一天天擴大。從2015年秋天一直到了2016年初,夏普在和多家公司接觸后,夏普才決定和日本產業革新機構株式會社(Innovation Network Corporation of Japan )、臺灣鴻海這兩家公司談判,選擇其中最優的方案。但決策時間過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夏普保守的管理風格。
根據夏普官方文件,夏普審視本次雙方合作方案的角度是:(1)合作是否能夠充分掌握了夏普的“優勢”,包括建立在創新基因基礎上的多種產品線,能夠生產世界并不存在的新產品,擴充技術領域;(2)是否有必要、充足的資金支持,達成聯盟效應,實現夏普的經營政策,整合機器人、物聯網等發展技術實現人和家電之間的新鏈接。
實際上,夏普面對的潛在邀約方還有三星這家韓國的彪悍企業。近年來,三星以高速的營銷執行和快速模仿能力,迅速占領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這讓蘋果公司等如鯁在喉。而且,在液晶面板技術上,韓國三星擁有生產可與夏普匹敵部件的技術,2015年三星LCD電視的市場占有率占據世界第一,大屏幕電視市場穩步擴大,三星電子的超高清(UHD)液晶電視在北美市場上市僅4個月,市場占有率就上升到第一位。這種市場地位自然對身處困境的夏普也構成了誘惑,后者并一度引入三星資本。2013年,韓國三星電子集團繳款約6.8億元認購了夏普定向增發的股份。
但是,因為三星和臺灣鴻海集團結怨已久,金主蘋果和三星更是針鋒相對,郭臺銘一直是“不拋棄、不放棄”,夏普只能在徘徊中重新選擇。
三、談判中,郭臺銘為何頻頻發飆?
理想是豐滿的。夏普作為蘋果的供應商,雙方聯姻可以大大強化鴻海作為蘋果最大代工工廠的地位。然而,當前郭臺銘還必須面對著夏普行事傳統和日本談判文化的挑戰。作為液晶之父,夏普目前雖然問題纏身嚴重虧損,但仍然掌握著畫質可達世界最高水平的低溫多晶硅液晶屏技術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只是希望獲得資金和市場,對于鴻海精密染指獨立經營甚為敏感。因此,夏普公司的經營方式和變革反應速度是否能夠跟上郭臺銘的節拍,還值得觀察。歷時三年之久而最后棋子至今未落,可窺見一斑。
2011年,夏普開始與鴻海在面板領域強強聯合,雙方各出資一半,在臺灣設立一家合資公司,夏普供應60英寸以上超大尺寸面板。2012年3月27日,日本媒體報道,夏普公司向臺灣鴻海集團出讓10%的股權,以獲取該集團670億日元的增資,鴻海集團因此成為夏普公司的最大股東。然而,并不見有實質性的進展消息傳來。
2012年8月30日,郭臺銘參觀夏普位于大阪府堺市的工廠時因為對方猶豫不決而發怒:“你們日本人,為什么要花這么長時間來決定一件事?你們是不是真的打算重建公司?”在臨時取消原定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之后,郭臺銘扔下一句最后通牒:“我最后再說一遍!接不接受我們的要求,你們最好趕快考慮清楚!”
2月25日,夏普終于決定接受富士康7000億日元(約408億元人民幣)的收購協議。但是當晚,很多媒體又報道說,鴻海集團發現夏普潛在債務超過預期(3000億日元,約26億美元),鴻海決定延長與夏普公司的收購交涉期限。26日,夏普公司立即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夏普的潛在債務已經根據會計準則以合適的方式公布于董事會報告和公司季報,并不需要進一步披露。談判前景突然再次撲朔迷離。
夏普認為自己不存在隱瞞潛在債務
2月29日,夏普在官網回應此前《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對3月7日之前最后簽約的報道,聲稱雙方并不設一個固定的簽約日期,而是模糊的表態:雙方正在努力工作盡可能達成一個滿意的協定。
夏普稱雙方并不設定最后簽字時間
鴻海集團本次與夏普尋求合作,目的也是要借助夏普在液晶技術上的積累反擊三星,但如果合作不力,反而造成內耗。筆者想,即使郭臺銘此次出手幫助夏普拖延了破產的風險,但如果無法實質性的調整夏普的經營戰略,尤其是針對新興市場實施靈活的營銷方案,那么是否還能阻止這家日本公司衰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