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一詞,近幾年紅火,肇因于北京“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大嗓門、紅袖箍、花白頭發、機警靈敏,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揮手之間,賊人壞蛋,紛紛拉下。
到了上海,與北京“西城大媽”年齡、身份相近的這一群體,大家習慣上稱之為“老阿姨”。為了類比方便,也向“西城大媽”看齊,就謂之為“上海大媽”吧。
做營銷,向“上海大媽”學些什么了?聊聊身邊這幾位“上海大媽”故事,或許能找到答案。
上海大媽A
1987年秋天,初來上海灘,應邀去一位寧波籍的老阿姨家做客,這位大媽A,其時年紀已經較大,應為上海阿娘了。彼時的上海灘,很多數居民仍住在石庫門式的老式房子里,廚房(灶披間)在一樓,是幾家公用的,二樓基本就是各家的臥室+起居室+餐廳+書房了,估摸每家也就是15平米左右的樣子,逼仄不已,真正是在螺獅殼里做道場。
宴席很豐盛,油燜大蝦、螃蟹炒年糕什么的,都有,還有一些寧波特色的菜肴,具體是什么,忘記了。但至今難忘的是,在那狹小的居住空間里,菜肴從一樓灶披間傳到二樓用餐處的場景,真是絕了!大概為了節省時間,同時避免各家擠占樓梯,一樓燒好的菜肴,不是這位寧波老阿姨一層層爬樓梯端上來,而是老阿姨的孫子在二樓用根繩子垂放到一樓(繩子底部套了個什么托盤),老阿姨將一只只燒好的菜肴擱在托盤里,孫子在二樓將一只只菜吊上來的!那些吃完了的,還有些殘羹冷炙的盤子、湯罐也是一只只吊下去的!
“寶根,油燜大蝦好了!"
“來了,阿娘!
“阿娘,盤子下來了,接好啊”
“沒事體,放下來吧!”
祖孫之間,配合之默契、動作之嫻熟、對話之有趣,堪稱絕響。
環顧四周,在一樓廚房用具、二樓家什擺放方面,也做到了極致,東西不多,但樣樣、件件實用,每樣東西各得其位,陳列美觀,空間雖然十分狹小。但因主人擺放、陳列用心、講究,整體來看,家里倒也是井井有條、生活方便
上海大媽B
我還認識一位上海大媽B,名字叫不出,但路上碰到會寒暄、問候幾句。她給我的印象,永遠是風風火火,步履匆匆,而且手上總是拿著那么一疊花花綠綠的超市賣場DM促銷單,對小區周邊方圓3公里內商品打折、促銷信息,如數家珍、爛熟于心,且這類信息的采集與捕捉能力堪稱一流!
“今朝啥地方去啊?”
“挪,隔壁頭,聯華又有活動了。”
“夜里又到啥地方去啊?”
“儂哪勿曉得,前頭,##廣場打折了!”
上海大媽C
上海大媽C是一位六十上下、精明、干練的婦女,我并不認識她,只是經常在超市賣場的人群里看到她。此次此刻,她已經不僅僅是一位顧客,而且是一位優秀產品知識專家、一位如何防買假貨的布道者。自2002年起,我就養成了閑暇時逛超市、賣場的習慣,新包裝、新品類、新說辭,往往給我的工作以較多借鑒與啟迪。不研究產品,做品牌規劃、做營銷策劃、給企業培訓從何談起?
“大家看,格只牌子牛奶,鈣含量為啥高了?現在它有幾個產地?每個產地的特色才不一樣格,迭個商標下頭的產地一定要看看清爽!”上海大媽C在一幫顧客的圍擁之中,氣定神閑、娓娓道來。
“迭個只牌子精制油,最近出了事體,儂一定要注意啊,啥格浸出油才不好買,聽伊那剛,國家要出政策了....."圍在她身邊的一幫大媽們點頭稱是。
精細化生活、精致化陳列、善于捕捉信息、現場研究產品知識,這些優秀的生活態度與做事方法在一代代上海阿娘、上海大媽之間傳承,也由此形成了海派文化中的一道美麗風景線。跑**、做營銷,能從這些可敬可愛的上海老人們那兒學到什么了?
高手在民間,營銷在于細節、答案永遠在現場。
向“上海大媽”致敬!
來源:中國營銷傳播網 作者: 任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