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云涌的市場,幾家歡樂幾家愁。
銷售疲軟、招商受阻、資金欠缺等眾多棘手問題,對企業來說,是當前運行中的綜合癥、并發癥,也是頑癥。
全國每年新成立企業15萬家,同時又倒閉10萬家,在中國能存活10年的企業不到10%。
許多企業的高投入低產出甚至是不產出,早已成為老板的心頭之痛了。
有錢的企業,一擲千金,呼風喚雨;沒錢的企業,只能節衣縮食,小心經營。
在這種情況下,“家境清貧”的中小企業如何突出重圍,脫穎而出?
幾年來,各種因素連續不斷打擊著中小企業本已脆弱的生機,原材料成本、生產成本、煤電油價格、人工薪酬連續上漲;行業重復性投資高位增長引起競爭越來越慘烈,行業結構性嚴重失衡;人民幣急速升值、出口退稅率接連下調、貸款利率水漲船高;節能減排要求投入不斷增加,世界貿易摩擦連續加劇帶來的風險、出口的越多結果虧損越大。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創始人于斐老師認為,企業要生存、謀發展,就必須走差異化、專業化、定制化特色經營的路子,在細分的品類市場中開創出一片能保持相對優勢的藍海領域,走“靠產品做大、靠營銷做強、靠服務做贏、靠創新做活”的特色營銷之路。
除了外部環境因素外,還由于客觀原因,一些企業對市場不了解、不熟悉,因此難免會遭遇這樣那樣的障礙。其實,起步晚、資金少并非就成為企業的劣勢,關鍵是要思路新、方法對,通過獨創性的商業模式和精細化的推廣手段,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快速突圍,當然,這就需要具有超前眼光,深諳市場的資深外腦為他們保駕護航。
有許多企業老板大多是60后和70后,他們往往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通過“低買高賣”、“信息不對等”、“模仿、山寨、低價“來搶占市場。甚至習慣于賄賂權力、鉆制度和政策的空子等手段來積累財富。他們不懂理論,更不想于學習,他們只想著賺錢、賺更多的錢。而如今,面對越來越微薄的利潤、越來越大的競爭,已經越來越狹窄的市場空間,他們并不是選擇創或者模式更新,而是試圖在越來越差的環境下掙扎……
按照這種速度,在未來1年多的時間中,中小企業倒閉已經不僅僅是賺錢或者虧錢的問題,而且意味著自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很多老板則連原始積累都要搭進去,怎么吃下去的就會怎么吐出來。
中小企業要想在市場上找尋到業務發展機會,如今難上加難。
因為這是一個產品多如牛毛的過剩經濟時代。
怎么辦?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創始人于斐老師指出,中小企業的出路在于:抱著壯士斷臂的決心,認清這個時代賦予新的歷史使命,今后企業的發展邏輯只有一條:你可以創造多大價值,你就可以獲取多少財富。中小必須要以歸零的心態再次踏上征途,早日覺醒。互聯網時代,市場已不再是企業將產品交付給消費者的場所,而是雙方互動的價值創造之地。因此,中小企業關注的重點必須從內部流程質量和效率轉向與消費者互動的質量上。目前從總體上來看,市場營銷的理念已經逐漸被眾多的中小企業經營者所接受,傳統的銷售理念正在被新的營銷理念如體驗、內容、交互、場景、感知所代替,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學會采用先進的營銷方式比如內容營銷來武裝自己。
內容營銷的前提,要么是迎合消費者的求知欲望,要么吸引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要么讓消費者感到有趣。具體說來,內容營銷有5大策略:1、要有生活方式的主張。用生活方式來連接產品,而不是用產品要宣揚和標榜生活方式。2、要有趣、好玩、有high點。3、要有可持續的人格化內容創造。4、要能夠嫁接時代熱點。5、要學會創造引領新風尚的新內容。例如“暖男”。
但是,許多中小企業這方面的市場開拓力度不夠、信息渠道不寬、對市場營銷的認識還比較片面,不明白現在已是需求決定生產的時代,他們往往把市場營銷簡單等同為一般推銷,這在現實的營銷發展過程中則具體表現為營銷手段落后。
例如,許多中小企業還不知道借助現代化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工具來拓展市場,而僅僅依靠企業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自力更生。這顯然對營銷的理解是狹隘的,也是片面的,當然也滿足不了日益變化的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中小企業何來發展?
因為互聯網已經從電腦迷的專用工具轉變為營銷者的創意舞臺,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獲得了真正主權,他們現在能夠以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方式表達情緒、發表評論、影響甚至參與設計與生產。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很顯然,中小企業原有的生產要素都需要打散重組。
“于老師,我們企業接下來怎么做?”
“這個產品研發好幾年了,市場卻很難打開,于老師,應該怎么辦?”
其實,出現問題原因多種多樣,最關鍵的還是營銷問題。
作為企業老板,光具有產品意識不行,一定要有市場意識、營銷意識,因為這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在經濟的發展中,如果把資源、資金、勞動、技術等經濟要素比作前臺登場的“哈姆雷特”,那么企業家則是牽導這些要素組合的“國王”。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他的“創新理論”中指出:企業家是那種具備冒險素質,承擔創新職能的人。他們的活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雖然他們不一定總能成功,但他們卻總是試圖從事新的事業,探測未來,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他們具有眼力、創造力和膽識。他們也許不是發明新方法的科學家,但他們卻是成功引入新方法的人;他們能夠看到潛在市場和潛在利益之所在,能夠按照風險的大小和報酬的高低作出決策。由這些企業家所推動的創新活動,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自發因素,而所謂的“資本形成”不過是增長的誘發因素罷了。
在沃頓商學院近期舉辦領導力創新的圓桌會議上,當有人問起在各自行業中對創新最重要的單一因素是什么?全球性的大型保險公司CEO羅伯特·亨利克森認為是營銷。
“從事我們這一行,營銷才是決定成敗的王道。我是指真正的營銷活動,而不是銷售支持。在美國,做保險的全靠營銷工作來支持。公司里的所有的部門都必須認識到:公司是針對消費者的企業,我們必須預測消費者的需求,并想出具有創造性的想法。”
這番感嘆道出了企業尋求產品開拓和價值創新中營銷所具有的市場推動力。
保羅·霍夫曼曾說過,通過建立工廠以實現國家工業化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你必須通過建立市場來實現國家工業化。實際上在中國這可以從企業經營活動中找到相關佐證。
正如科持勒教授所言那樣,以往,許多首席執行官都抱怨他們的營銷沒發揮功效。他們發現公司在營銷上花錢很多,卻未見到成效。原因之一是,他們把錢花在與以往相同的舊式營銷之上。極端守舊的“穴居”做法如下:
▼把營銷和銷售置于同等地位。
▼強調爭取顧客而非照顧客戶。
▼試圖在每筆交易,而非在處理“顧客終身價值”上獲利。
▼以成本加成法而非目標定價法來決定價格。
▼單獨考慮各個溝通工具,而非整體考慮營銷溝通工具。
▼不試圖了解并符合顧客的實際需求,只一味地想銷售產品。
所幸舊式地營銷思維正讓位給較新穎的思維方式。
一些聰明的企業正致力于改善顧客知識、聯結顧客的科技與對顧客經濟學的了解。它們會邀請顧客合作設計產品;會因應市場的變化而對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作靈活的調整;會使用目標更精準的媒體,并運用整合性的營銷溝通,使每一個接觸消費者時都傳遞一致的信息;會利用更多如會議銷售自動化軟件、因特網網頁、企業內部網絡和企業外部網絡等科技;讓顧客隨時都可以免付費電話、電子郵件和社會化媒體與公司取得聯系;能找出讓公司獲利更豐的顧客,并設定不同程度的服務;把通路視為伙伴,而不是唱反調者。
其實說白了,只要是真正做過營銷,應該不難看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產品。而且,你的產品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消費者認為你的產品是什么,也就是通俗意義上講的關鍵要有好的方法,而好的方法往往能換救和延長產品的命運。
從目前來看,好的方法也許憑你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現有條件不可能具備,那么你就要趕緊找尋一個真正實戰型的外腦來幫助開啟市場大門,讓產品經得起市場驗證。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意識,而相信自力更生就能豐衣足食,那就沒治了。另外,假設通過多年的磨練和市場洗禮,你已真正意識到,光空喊好產品的所謂自身專業技術研發上的優勢就能勢如破竹,實在是幼稚至極,關鍵是要靠市場導向所延伸了的系統具體可操作性事務方能解決實際問題。
有道是,在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時代,企業要想活得好,關鍵就要活法好。如果只有主觀努力,而忽略市場和行業的變化,最后難免造成悲劇。要知道,光有優勢是不夠的,還要把握趨勢。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創始人于斐老師指出,屈指數來,當今企業的營銷,其發展軌跡和運行脈絡基本上是按照下面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主要以適應需求、激發需求為主。產品推廣更多的是在生產層面和技術層面上做文章,具體的表現方式為突出性能和強調功效,往往在宣傳時將產品過度包裝,由此產生的質疑和誠信危機也使企業很快陷入短命的怪圈。如秦池酒、愛多VCD等。
第二階段:主要是以滿足需求、實現需求為主。產品推廣是以突出技巧為主,具體表現方式是廣告造勢、明星代言、概念炒作等,但基本上都是在數量上做文章。由于缺乏專業技術支持,絕大部分產品就如過眼云煙,難以獲得持續關注。
第三階段:主要是以創新需求、挖掘需求為主。產品推廣是以推出個性化解決方案為主,突出和諧、人文、生態等理念,強調理性與專業。具體表現方式是強調以人為本,以服務的精細化和手段的差異化來展現產品價值。通過嚴謹而務實的營銷策略,延續顧客對產品的長期認同。如海底撈的“**服務”、格力的“經營用戶”、“淡季返利”等。
不難看出,前兩個階段往往容易引發跟風模仿,屬于競爭激烈的紅海,而第三個階段正是如今備受關注的藍海,也正是我所倡導的心智特色營銷,將過去以企業為中心創造價值的思維轉向企業與顧客共同創造價值的思維,比如蘋果,堅持以人為本。其最大效果不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而是提高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
心智特色營銷,其精髓在于企業經營需要實現從信息經濟到信任經濟的升級。不斷創新和提升服務品質,讓產品通過一系列定制化創新服務,從單純的產品轉化為“以服務為核心的產品”,從而提升產品附加值和顧客的忠誠度。服務的核心不是產品,而是售前售中售后的過程,這些服務必須形成一個嚴密的鏈接,才能達從到產品到服務的升級。某品牌化妝品企業就通過開客、理客、待客、訪客、邀客、鎖客、帶客、聚客、養客的“會員營銷九贏真經”完成了市場的穩步快速發展。企業只有完全掌握和滿足顧客的消費心理及消費需求,才能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強者。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于斐老師指出,心智特色營銷包含以下六大營銷原則。
一、精準定位
如今,企業的生存環境其實就是四面楚歌,好,殺出血路;不好,折戟沉沙。市場就是這么殘酷。
特勞特教授指出,在他的商界歲月中,關于大型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給信任他們的客戶釀成的災難,主要有兩個教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鮮有顧問了解顧客心智。
關于商戰的地點在哪里,這么重要的一個問題,企業界知之甚少,而且越是高層知道這一點的就越少。而大型管理咨詢公司,據我所知,幾乎沒有一家清楚競爭的地點在顧客心智,更遑論在這一點上為企業家提供幫助了。
在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就很清楚搞清競爭地點的重要性,《孫子兵法》開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商戰是在現有顧客和預期顧客的心智中展開,那里是你取勝的地方,也是你落敗的地方。這要求你在心智中對自己的品牌和公司如何進行定位,要求你理解以下6個原則,這些原則揭示心智如何運作和人們如何作出購買決策。
1、心智疲于應付:現在的信息過多,所以你必須小心,否則就會被忽略。
2、心智容量有限:人們只會對品牌保留有限的信息,大多數生意都集中在排名前兩位的品牌。
3、心智厭惡混亂:你的品牌信息必須簡單,要找到一個凝結你業務信息的定位字眼,打入并占據顧客心智。
4、心智缺乏安全感:人們購物時必須克服5種風險,你的戰略要提供信任狀以克服這些風險。
5、心智不會改變:如果某個品牌進入心智并建立定位,改變這些心智幾乎是不可能的,人們不想改變自己的信仰。
6、心智會失去焦點:你想讓品牌代表的東西越多,心智就會模糊,這為競爭對手占據你原有的定位敞開了大門。
企業是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長型的市場實體,關鍵作為領頭羊的老板一是要理性決策,用戰略為企業導航,用品牌為企業助推,用創新為企業增值。
產品運作伊始,戰略布局、戰術實施的結果與期望值有較大出入,感覺身陷其中,難以脫身,這時候,要想獲得新生,你就要把產品重新合理界定,避開與競品鋒芒、單刀直入,在保持原有的消費基礎上,擴大特定消費群體。如統一海之言是添加了海鹽的果味飲料、褚橙代表勵志、六個核桃定位在專業用腦人士、加多寶是袪火,
現實中,有不少企業在追捧互聯網思維,其實真正的核心就是以“產品決定目標,項目決定組織”的理念作為企業互聯網執行的方法,戰術聚焦,重點突破。海爾的“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即如此,小米手機提出的“為發燒而生”不像是在做手機,倒像做生活必需品一樣。作為老板,如果不能把企業的文化基因和資源優勢經過精準的營銷深加工手段、智造成圍繞需求生活方式展開的品牌故事,并放進品牌建設中去,就是極大的浪費。這不,除了日常經營管理外,董明珠做產品代言人、出鏡微電影、甚至著書立說、勵志演講。
要在眾多同質化產品中脫穎而出,宣傳定位上獨特的賣點和主張必不可少,其承諾利益點能否切中要害,具備傳播性和延展性,事關一個產品在市場中到底能走多久,能否給目標消費者留下有效記憶。
在歐美國家,美國通用食品公司出產的咖啡牢牢占據著市場的領先地位,在各階層人士中享有很好的口碑和銷售上的最佳回報,為什么呢?
因為通用食品對旗下各種品牌的咖啡進行重新市場定位,針對不同的目標消費群,確定它們各自不同的用途和差異化的利益點,最大程度的滿足廣大消費者,以獲取他們的忠誠度與滿意度。因此,無論他們喜歡哪一種品牌、用什么方法調制,也無論他們想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享用,通用食品都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現時我們企業許多產品市場的細分。
說起市場細分,其實就是根據消費者對產品和營銷組合的不同需求,把市場分割為具有不同需要、性格或行為的購買者群體,并勾勒細分市場的輪廓,目的是針對每個購買者群體采取獨特的產品或市場營銷組合戰略,水井坊和特侖蘇各自的定位高端,顯然把市場做了有效切割。使企業找到自己的目標市場,確定針對目標市場的最佳營銷策略以求獲得最佳收益。
企業要明白,如果你不主動定位,就會被別人和這個社會“定型”。因此,你是定位在特色研發技術上,還是功能情感情趣上,或者狀態愿景價值上,如何精準定位直接關系能否吸引住相關的目標群體。
在產品運作進行一段時間后,實際結果會與期望值有較大出入,這時要想獲得新生,就要重新合理界定產品,如統一海之言是添加了海鹽的果味飲料、褚橙代表勵志、六個核桃定位在專業用腦人士、加多寶是袪火,使其避開競品鋒芒,在保持原有消費群體的基礎上,擴大消費群體。
二、體驗優化
互聯網時代企業如何發展?
必須進行全面品牌管理。
著名品牌營銷專家于斐老師應邀在南京講授《互聯網思維》時指出,全面品牌管理就是關于全組織、全過程、全人員、全指標為品牌服務的,它是一種真善美的組合,真就是品質;善就是品格;美就是品味。
隨著營銷3.0概念的實踐和升級,營銷已經從以產品和消費者需求為中心轉向以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和體驗為中心。
所謂體驗經濟,是指企業以服務為重心,以商品為素材,為消費者創造出值得回憶的感受。體驗經濟有別于傳統經濟:傳統經濟主要注重產品的功能強大、外型美觀、價格優勢;體驗經濟則是從生活與情境出發,塑造感觀體驗及思維認同,以此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改變消費行為,并為產品找到新的生存價值與空間。
通常,我們可以把體驗分成四個領域:娛樂體驗(唱歌跳舞等)、教育體驗(告訴消費者自己的產品是什么,怎樣用最好等)、逃避現實體驗(喝茶、打球等)、審美體驗。
這四種體驗的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顧客體驗,但是,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以為搞個活動就是體驗,搞個促銷就是體驗,做好了服務工作就是體驗。其實,體驗營銷是一個系統化的營銷思路,是以服務為重心,把商品作為一種道具,給消費者提供一種消費情境,在情境里通過消費者的參與、互動,給消費者留下了一個獨特、美好的回憶,最后達成忠誠購買的過程。
江蘇省某醫院現已擁有400多萬中醫粉絲,腎科病房竟出現了艾灸、貼敷、泡腳的“特需體驗服務”。當然,粉絲們很高興,因為它們能起到輔助補腎作用。至于“你學不會的海底撈”其服務就不用說了。
因此,產品在市場上開疆拓土,必須打破以往的慣性思維,在借鑒傳統模式與招數基礎上,尋求突破與創新。將目標對象界定在“個人化的基礎上,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滿足,與他建立一對一的直接關系,比如現今流行的會務營銷、體驗營銷、旅游營銷等等。
菲律普·科特勒教授說過,企業應突破以銷售為唯一目的的思維框架,必須去思索顧客的終身價值——即企業未來可以從該顧客身上獲得的利益的現值,必須考慮如何才能在某一類別中與某位顧客做成更大的生意。所以,企業的目標應該在于為顧客帶來長期的價值,并創選出關系維持得更持久的顧客。
以體驗為中心為顧客創造全新美好的個性化全渠道全觸點營銷模式,通過消費者圍繞產品帶來的切身體驗與感受,讓他們當家作主,積極參與進來,從中領略產品功能上的物質收獲與情感享受。一般通過**、試服、試飲等服務顧客的方式來展開,由于滿足了個性化的需求,建立起了口碑和雙方的溝通互動,使產品的特色和功能被消費者迅速的接納,省下了許多廣告費。
當前,“互聯網+”是個偉大變革,正在以創新、開放和融合的姿態,展現當今是一個生活大于生意的時代、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時代、也是一個趨勢干掉規模的時代。作為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創新基因?如何優化生存?只有去開發具有更多話題性和影響力的內容產品,去建立圍繞核心競爭力的商業生態系統,去整合全球資源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把企業原有生產或服務的管控型組織體轉型為交互性價值體,才能最終實現企業打造品牌從信息經濟升級到信任經濟的目標。
因此,用戶主導企業經營已勢在必行。供不應求時期,企業以產品為王;供過于求時期,企業以渠道為王;產能過剩較大時期,企業以用戶為王,用戶為王是企業經營最重大的轉變。
用戶為中心。經營企業要以用戶為中心,互聯網是實現用戶為中心的最好路徑,在互聯網上企業與用戶的距離最近,時間最短,任何時間與地點都能與用戶溝通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滿足用戶的需求。以用戶為中心就要求企業一切以用戶需求出發,而不是從企業自身需求出發,要從“IT”變成“TI”,“I”就是“我”,“T”就是他,“IT”是先我后他,“TI”是先他后我,互聯網解決從“IT”向 “TI”的轉變。
經營用戶。企業經營產品與經營用戶孰先孰后,在互聯網時代應將經營用戶放在經營產品之前,首先要將用戶經營好,全心全意為用戶創造價值。經營用戶要著重把握五大環節:
用戶定位。定位用戶是企業經營的首要問題,應在細分市場中明確定位好企業的用戶。
建立用戶群。按照用戶定位建立企 業的用戶群,構建用戶群的最好辦法是大力發展用戶社群,對用戶要進行分類,重點服務好“黃金用戶”。
與用戶互動。企業通過與用戶互動,發現需求的 “痛點”所在,特別要強化用戶體驗,培養用戶的口碑和粘性,做到無互動不商務,無體驗不商務。
用戶創造價值。用戶要參與產品的價值創造,企業通過迭代方式,使用戶參與產品研發設計和生產經營,以適應產品定制化和服務個性化的用戶需求。
員工自主經營。為用戶創造價值的主體是員工,企業要變革經營組織,建立員工自主經營體,直接經營用戶,為用戶創造價值。
當前,要想擁有市場需求的產品,除了我們熟悉并逐步深入的用戶思維,更應該將用戶的需求演變成具體的消費場景,而且這個場景一定要符合消費者的心智想象力,才能勾起消費者使用的欲望。
消費場景化至少要做到:
1、用戶痛點的深度感知與滿足;
2、用戶隱形需求的挖掘與引導;
3、用戶充分參與下的體驗反饋與設計提升。
如果我們的產品能夠最大程度地被賦予人格化,命中用戶與顧客周圍的情感連接,好產品就真的開始說話了。
三、促銷創新
一個完整的產品應該包括三個層次:一個是核心產品,提供給消費者核心的功能(比如地板的耐磨、環保);第二個是外圍產品,幫助消費者理解和使用(比如地板的安裝說明書、質量保障等);第三個是外延產品,和核心產品不直接相關的(比如銷售人員、購物環境、服務等)。
對于顧客來說,只有這三個層次都具備,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產品,他才能從我們這里得到完整的價值。比如,當你走進麥當勞,里面干凈、整潔的環境,播放著優雅的音樂,兒童樂園里充滿孩子歡笑的身影,服務員微笑著跟你打招呼,這些就是一種體驗,也是顧客價值的一部分。
一個產品是否有市場競爭力,除了與對手有明顯的差異外,具有為顧客認同的某種獨占價值十分關鍵。花絲軒化妝品就通過“尋找全國最美的微笑”主題活動打動了許多粉絲的心。
現在,許多企業都十分注重消費者數據庫營銷,這其實反映了在市場形成的一個個獨特的顧客群體中,細分策略更利于我們掌握消費脈動,企業也可以通過認知并回應不斷改變的顧客需求和價值來持續為顧客尋找并創造新的價值,它他表現在數據庫統籌整合得基礎上,細分數據庫里的顧客和潛在消費者,然后分析用戶信息,明確與他們進行溝通的最佳渠道時間和環境,從中把現有的消費群體進行細分,找出針對性途徑,學會辨別那些品牌聯系和態度變化才能支持消費者保持原狀或改變購買行為。
康富瑞健康家園針對老年會員多但不會上網的現狀,做了一系列以老帶小的推廣,會員在門店買東西可以換取抽獎券或者現金券,只有在網上商城才能用,“逼著”不會上網的老人回家問兒女,有了流量,再用品質和低價吸引住年輕群體。
張瑞敏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通過兩種整合來實現,一種是企業體制與市場機制的整合;一種是產品功能與用戶需求的整合。就成長型企業來說,后者的啟迪意義在于獨立的消費群體進行個性化服務的同時進行精神或情感上的引導滿足,具體方式為:
固有消費者:
已使用或正使用的消費者,通過持續的溝通,舉辦大型主題綜合活動、微信微博互動、顧客參與咨詢熱線、贈送小禮品、郵寄DM、定期舉辦俱樂部活動等,穩定其品牌的忠誠度。
潛在消費者:
現在沒有使用過產品,但在以后將有可能購買或使用的消費者,通過科普講座、社區推廣、口碑宣傳、專家登門回訪進行引導、灌輸、加深消費者對產品功能的印象及了解,使產品成為消費者以后有需要時的首要選擇。
可挖掘消費者:
想使用的,但持不信任或觀望態度的消費者,通過參與趣味品牌文化和個性定**務表現及派發產品資料,組織生動活潑符合消費者生理和年齡特點的多樣化趣味性公益活動,增強消費者信心,促進購買。
一個產品是否有市場競爭力,除了與對手有明顯的差異,還要有被顧客認同的某種獨特價值。花絲軒化妝品就通過“尋找全國最美的微笑”主題活動打動了許多粉絲的心。現在,許多企業都十分注重顧客數據庫。在市場形成的一個個獨特的消費群體中,細分策略有利于我們掌握消費脈動,企業也可以通過了解顧客不斷改變的需求來創造新的價值。在數據庫統籌的基礎上,細分數據庫里的固有購買者與潛在購買者,然后再進行信息分析,明確與他們進行溝通的最佳時機,從而把現有的顧客群體進行細分,學會辨別哪些因素才能支持顧客保持原狀或改變購買行為。
康富瑞健康家園針對老年會員多但不會上網的現狀,做了一系列以老帶小的推廣,會員在門店買東西可以換取抽獎券或者現金券,只有在網上商城才能用,“逼著”不會上網的老人回家問兒女,有了流量,再用品質和低價吸引住年輕群體。
張瑞敏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通過兩種整合來實現,一種是企業體制與市場機制的整合,一種是產品功能與用戶需求的整合。就成長型企業來說,后者的意義在于對不同的消費群體進行個性化服務的同時進行情感上的引導與滿足,具體方式為:
固有顧客:已使用或正使用的顧客,通過持續的溝通,舉辦大型主題綜合活動、微信微博互動、顧客參與咨詢熱線、贈送小禮品、郵寄DM、定期舉辦俱樂部活動等,穩定其品牌忠誠度。
潛在顧客:現在還沒有使用過產品,但在以后將有可能購買或使用的顧客,通過科普講座、社區推廣、口碑宣傳、專家登門回訪等進行引導,加深顧客對產品功能的印象及了解,使產品成為顧客有需要時的首要選擇。
可挖掘顧客:想使用但持不信任或觀望態度的顧客,通過個性化服務、派發產品資料、組織符合顧客年齡特點的公益活動,增強顧客信心,促進購買。
四、重設目標
當下,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制定出符合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事實上,企業戰略就是解決“為什么”,企業戰術就是解決“如何做”。企業要注重創新升級,提升市場敏感度,以期在市場競爭中得到長遠發展。
一貫傳統**的安利也建立了社交電商平臺、社群活動平臺,老總說:光靠線下實體體驗,效率不夠高;但光靠線上,消費者粘性很難形成,所以一定要將線上線下打通。
當前的產業市場,功能性定位和情感性定位的融合可以說是產品競爭的核心力量。企業要結合自身在資源、產品、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對品牌資產進行積累與整合。在品牌資產的積累過程當中,樹立起關懷、誠實、愛心等核心主張,通過這些核心主張讓產品與顧客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比如,產品要想獲得年輕人的青睞,就有3個指標 :1.簡單有趣;2.態度鮮明;3.感性貼心。有個社區電商平臺愛X網,在2014年世界杯期間推出了兩個套餐,一個是“好基友套餐”——盱眙小龍蝦和冰啤,只要在朋友圈分享活動,套餐免費送。一個是“哄女友套餐”,包括圣女果、干果、酸奶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男生夜夜看球,女生被冷落,兩個套餐,讓男生、女生各有所得。
在產品日益同質化的今天,企業必須在開發產品時就立足創新,在運作過程中營造人性化優勢,實現業務、產品及價格的優化組合,開創全新的市場格局。同時還要不斷推出獨具特色的新產品,開發潛在的消費需求,尋求新的顧客增長點,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喊”。這樣,才有真正吸引顧客的優勢和條件。
另外,假如當已有的品牌形象和功能訴求不能吸引原有顧客時,應重新尋找目標顧客,即尋找那些對本品牌提供的好處感興趣的人,以他們為目標,也能使品牌獲得新的發展契機。當然,這需要對產品對市場的充分了解,不然即使重新定位,沒有找準目標,還是無濟于事。
五、服務營銷
現代的服務營銷模式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要創造顧客的滿意價值,二是要做好顧客的數據庫處理。比如海爾率先提出的“人單合一”、“您設計我來實現”活動等,而建構一個完善的心智特色營銷管理體系才是做好服務營銷的根本所在。
服務營銷模式有以下幾點。
服務模式固定化。這個固定化指的是要把服務執行貫徹始終,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服務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個展示產品的重要窗口,那種游擊戰式的服務寧可不要,否則,最終最傷害的還是產品本身。
服務模式生動化。所謂生動化指的是一切服務都要圍繞“仁義禮智信”這些價值觀展開。以往的企業也常號稱有售后服務,通過電話進行定期跟蹤回訪,但這種隔著條電話線的溝通方式,遠遠滿足不了顧客日益挑剔的消費心理。這就要求企業能夠走近顧客,傾聽顧客心聲,學會運用社交化媒體等為其提供心貼心的親情化娛樂化溝通。
服務模式多樣化。過去,一些企業動輒來個大手筆的免費體驗、大型優惠等活動,名頭是很響亮,但對品牌推廣與銷量提升的效果十分有限。相反,企業發起一些具有互動性的公益活動,反倒是可以快速提升產品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果。
服務模式專業化。就拿健康產業來說,久病成良醫,大多數對保健品有需求的顧客都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有一定了解。為此,組建一支真正有專業水準的健康服務隊伍,才是企業的當務之急。還可以廣開思路,比如,格瑞生物建立了自己的粉絲組織——消費者協會,會員之間推選會長、副會長,讓會員自我管理,而海美德紅酒則從顧客中開展了尋找產品顧問的活動,讓他們參與促銷活動的策劃管理,從而改變產品效果由企業說了算的一慣傳統,把評判權交給顧客,經顧客自身認可的產品,自然能夠在市場中屹立不倒。通過這樣一種權利倒置的全新服務模式,把體驗營銷、口碑傳播發揮得淋漓盡致。
六、差異訴求
在趨勢干掉規模的時代,企業如何優化生存、進行創新?只有去開發更多具有話題性和影響力的內容產品,整合資源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促進優勢的再生。通俗來說,變革時期企業最好的經營方法就是:企業能有故事、老板能講故事、團隊能賣故事,比如:小米的互聯網思維和粉絲社群、格力的**、華為警世醒言等。因此,考量一個產品是否具有營銷優勢,關鍵在于產品的差異化是否能通過宣傳來凸現自身價值。
實施差異化營銷策略,滿足顧客對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需求,變傳統以價格為主的競爭手段為以價值為主的差異化策略。主要應從兩個方面求差異:一是營銷產品的差異化;比如腦白金的膠囊和口服液復合包裝;二是營銷過程的差異化。營銷產品的差異化取決于產品需求層次的差異,顧客對產品的需求基本上可分為基本需求、期望需求、附加需求和潛在需求等幾個層次。營銷過程的差異化,強調的是產品營銷手段、內容制造、服務形式等方面,企業要做到在產品的滿足程度上,比對手更周到;在滿足方式上,比對手更具創意;在滿足速度上,比對手更快。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 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