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很快就要過去。這是平凡的一年,熱點轉瞬即逝,資本謹慎出擊;也是蟄伏的一年,大公司在悶頭研發,小公司在發奮創新。這一年終將過去,帶走浮躁的心態,留下華麗的碎片,也埋下發芽的**。
AI、VR、無人車、無人機、智能穿戴……這些代表智能硬件的關鍵詞被收錄在2016年智能硬件的詞典里。
智能硬件是通過“硬件+互聯網”這種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對傳統設備進行改造,讓其擁有智能化的功能。
而硬件被智能化后,其就具備了連接能力,并加之更多互聯網服務功能,形成由端到云的典型架構,且兼具收集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等附加價值。
當今,似乎每個創業者,每個投資人都在談論著這些技術的變遷與發展,回首過往展望未來。
經過2015年智能硬件行業的躁動,該行業在今年得已平靜,我們能夠看到的是這些創業者越來越回歸理性,資本開始降溫,無論是智能硬件中的某個細分領域,它們正演變為一場玩家間的游戲。
從“阿爾法狗”到扎克伯格的VR,行業間的對弈似乎從未停歇,“對戰之火”燃遍全球。但是,這也不乏有一些“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公司,例如Megic Leap、Pebble、Lily無人機、GoPro等。
創業者和企業的激情常在,但有些消費者對智能硬件的熱情卻沒有以前那么高漲,關注度日益下降。雖然用戶對智能硬件的熱情在消退,傳統硬件產品的智能化改造卻也是大勢所趨。
雖然,這些消費者的關注度降低,但在2016年有些超越姿態的產品仍受到玩家追捧,像亞馬遜的Echo、大疆無人機新品等。
有潮起有潮落,智能硬件的熱度正在逐漸回歸,在今年里有的智能硬件公司逐漸倒下,VR行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VR產業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并在今年上半年遭遇了拐點。暴風魔鏡、米多娛樂和眾景視界等多家VR企業出現欠薪、裁員、倒閉,使VR的行業前景蒙在了陰影之下。
但是,在通過一定的洗牌期之后,我們依然看到了一些活下來的勇者。
下面就跟隨藍鯨TMT一起,細數看2016 年最火的智能硬件行業,它們重點涵蓋 AI、VR、無人機、智能家居等品類。
1.人工智能(AI)
1.“阿爾法狗”圍棋對戰
今年3月,一場舉世矚目的“人機圍棋大戰”開戰,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硬件AlphaGo挑戰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最終,人類代表李世石總比分0-3輸給了阿爾法狗,“人機世紀大戰”以人類完敗而告終。
而19年前,來自IBM的“深藍”計算機在國際象棋場上首次擊敗人類,這成為AI戰勝人類的第一個標志性事件,但賽后,IBM宣布“深藍”退役。
在”阿爾法“挑戰賽后,有專家認為,圍棋是“人類智慧最后一塊高地”,但不同于國際象棋,圍棋每回合的可能性更多,共有250種可能,一盤棋可以長達150回合。因為圍棋局面多變,從而無法被算法窮舉。
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看來,這場“人機大戰”,谷歌贏是理所應當。因為未來五到十年,能深刻影響和改變生活方式和生產工作方式的就是人工智能。
2.訊飛聽見亮相老羅的錘子發布會
今年10月,在錘子新品發布會上,老羅意外的對一款輸入法展開了大篇幅的演講,發布會還沒結束網友們就已經沸騰,紛紛表示**了訊飛輸入法之后絲滑的語音輸入識別精度非常之高,據說其準確率能夠達到97%之高。
科大訊飛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專注于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的創業公司,該公司每年都會拿出收入25%進行技術研發,其在語音**、語音識別、口語評測、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項技術上成果頗多。除此之外,科大訊飛還涉及教育、智慧城市、智能客服、智能電視、車載系統等多個領域。
藍鯨TMT點評:
圍棋大戰和語音識別屬于典型的有身和無身人工智能。有時,不一定人工智能就是機器人,人工智能是“大腦”,機器人是身體,但有時身體并不一定必需。這只是人工智能的硬件,而人工智能自身則是機器人體內的“大腦”。
訊飛聽見是典型的無身人工智能,即只有大腦,沒有身體,而它背后的軟件和數據是人工智能。而”阿爾法狗”則是典型的有身人工智能。
其實,人工智能說起來是個很寬泛的話題。從手機到無人駕駛汽車,到未來可能改變世界的重大變革,人工智能可以用來描述很多東西。
但你可能未曾發覺,人工智能技術已經來到眾人身邊,甚至每天都在使用,只是我們沒意識到而已。
二、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VR&AR)
1.支付寶推出“AR實景紅包”
12月21日,支付寶推出“AR實景紅包”,用戶可以在支付寶上點擊“紅包”,選擇“AR實景紅包”,再選擇“藏紅包”,用戶分別設置完位置信息、線索圖、領取人等后,就生成了AR實景紅包。
據了解,支付寶AR紅包將在支付寶10.0版中正式上線,1月12號將會正式公布春節紅包具體怎么玩,而且這是一個長期的產品,不是短期活動。對于額度方面,個人紅包每天的限制是10萬,商家紅包則是1000萬。
2. 扎克伯格路過頭戴VR頭盔的記者
今年2月,在三星S7發布會現場,主持人要求在座的觀眾帶上Gear VR體驗VR視頻,就在觀眾體驗VR所帶來的震撼效果時,扎克伯格卻意外現身發布會現場,他瀟灑的走上臺,而旁邊頭戴VR頭盔的媒體朋友們卻一點兒反應也沒有。
3.阿里公布VR “Buy+”計劃
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 VR 實驗室,并啟動 “Buy+”計劃。其目標建立全球最大 3D 商品庫,引領未來虛擬世界購物體驗。愚人節當天,阿里巴巴推出 VR 購物產品“buy+”的宣傳片引爆網絡。9月,Buy+上線測試。
4. Pokémon GO引爆全球游戲玩家
今年7月,一款主打“AR+LBS+IP”的寵物養成對戰類手游 《Pokémon GO》 在發布后,迅速在全球刷屏。其在用不到一個月時間獲得接近 5000 萬的日活躍用戶。根據市場研究公司數據顯示,《Pokémon GO》只用了 63 天,就通過蘋果和安卓兩大應用商店在全球賺了5億美元,成為史上賺錢速度最快的手游。
5.Magic Leap造假事件
今年12 月,Magic Leap可謂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原來那些非常神奇的演示視頻(包括鯨魚在體育場躍起)都是特效而已,該事件曝光后讓Magic Leap信譽掃地。此前,Magic Leap 憑借驚艷的演示震驚了全世界。2016年下半年,VR行業本身就已進入寒冬,而Magic Leap的東窗事發或讓這個寒冬更加凜冽。
6. 眾景視界欠薪倒閉
今年10月,有網友曝光了“盛景網聯合伙人王湘云惡意拖欠員工薪水和報銷費用,總金額達200多萬”,被曝光的照片顯示疑似有員工在盛景創新中心門口拉橫幅抗議。
針對此事,當事人王湘云回應稱:自己只是眾景視界的股東,沒有義務支付員工工資。眾景視界因資金周轉困難而引發的員工勞資糾紛,和盛景網絡并無關系。自己在眾景視界無勞動關系、無職務、不領取任何薪酬,糾紛與她本人亦沒有任何關聯。
據悉,眾景視界是一家VR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6年4月份發布了首款產品AlfaReal AR。該公司的兩個官方微博一個無任何消息,另一個更新時間停留在8月23日。
藍鯨TMT點評:
VR已進入消費級市場,但內容還是比較捉襟見肘。2016年成為中國VR發展元年。小米、華為等手機廠商也陸續推出自己的VR設備,而騰訊、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也蓄勢待發,呈現出中小企業引領,BAT等巨頭跟進的現狀。
虛擬現實設備在中國的熱捧大致出于三種原因:新的風口吸引初創公司紛紛加入、推高估值的資本運作、對巨頭而言完善生態的布局需要。
如今,VR熱潮讓不少企業入局,但這些企業幾乎都沒有過多的積淀,同時也缺乏好的內容,因此下半年將是VR行業的洗牌時間,這是一個必有的過程。
而目前,VR產業并未形成成熟的生態鏈,或者是具有行程生態的根基。資本和創業者應當冷靜下來,走向成熟,認真研究VR在技術上應該如何突破,如何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VR產業也許不會在今年騰飛,但終有一天會擁有完整生態鏈和完美體驗,也許,留給VR的只有時間。
三、智能穿戴
1.智能手環
智能手環發展早,剁手門檻低,其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年度最火智能硬件。雖然全功能智能手環在今年大舉進攻消費級市場,但定位清晰、功能專注的運動手環并沒有受到“當紅小弟”的沖擊。
目前,在可穿戴市場處于高速成長期的大背景下,包括Fitbit 以及小米等在內的手環廠商在這一年取得了銷量上的井噴。
過去一年,我們見證了小米手環從零到千萬的銷量神話,79 元的定價,運動手環的外表,以及與小米手機的聯動,這些因素為小米手環的大眾化之路掃清了障礙。不少國人的第一款智能硬件可能就是手環,而這也有賴于小米這樣的性價比巨頭創造了條件。在今年其推出了小米手環2,增加了OLED顯示屏,以及心率測試。
智能手環因為專注運動健身功能,因而變成運動手環或健身腕帶。但一些廠商并不把智能手環等同于運動手環,在運動健身這項重要功能外,加入一些新的智能化元素。例如,華為手環 B2 就結合了運動手環與藍牙耳機的功能,刷刷、握奇等手環產品加入了移動支付的功能。
2.智能手表
經過前幾年的孕育和演進,2016年的智能手表業迎來自其興起以來最大的一股爆發潮。Apple Watch借由蘋果的巨大號召力和品牌影響力,終于在智能手表市場大步邁進。
雖然初代 Apple Watch 自亮相之日起就遭遇各種爭議,戴過的不少玩家也反應其實際表現并不盡人意,但蘋果表身上所反映出的這些問題,也是智能手表業面臨的通病。
智能手表在不斷發展,蘋果也在努力改變,比如watch OS 3系統更新,讓 Apple Watch 備受詬病的流暢度和穩定性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并在今年9月發布了第二代手表,增加了更強的防水性和GPS。
但是,對于不少人擔憂的銷量問題,庫克一直未予透露,市場研究機構出具的多份報告顯示,Apple Watch 自上市之日起就一直是賣的最好的智能手表,出貨量已經達到數百萬。
今年11月,IDC發布Q3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排行榜,在排號榜中,蘋果的銷量大幅萎縮,而后庫克反駁道,我們的Apple Watch賣的很好!Apple Watch 雖然賣的不是特別火爆,但也遠沒有達到賣不動的程度。
3.兒童智能手表
今年6月,小天才電話手表Y01上市。其憑借強大的電視廣告宣傳和線下銷量渠道,小天才以旋風之勢席卷國內可穿戴市場。憑借旗下小天才兒童智能手表的持續**,步步高首秀甚至還殺入全球五強。
今年以來,包括行業巨頭以及跨界巨頭推出的兒童智能手表漸成市場主流,小牌廠商開始逐漸被邊緣化。在這輪洗牌潮中,一些兒童智能手表品牌脫穎而出。除了小天才,360、榮耀小K、糖貓、阿巴町等品牌同樣不容小覷。
藍鯨TMT點評:
根據《2015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發展調查報告》顯示報告顯示,在購買智能手表的用戶中,使用時間1年以內的占76.9%,而30.8%的用戶持續使用時間不超過1個月,使用超過1年的用戶占23.1%。有62.8%的被調查者認為,“功能雞肋”是其設備的最大缺點。
目前,大多數可穿戴設備,仍然屬于技術沉淀期,在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下就過早的推向市場。而目前智能可穿戴設備功能單一,計步等功能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也造成部分使用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人們在短暫使用后選擇放棄。
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曾經被國外放棄的穿戴硬件正被中國重新撿起。如谷歌glass對應的是聯想智能眼鏡New Glass。另外耐克、阿迪達斯相繼放棄的智能跑鞋也被李寧和小米重新推向市場。
四、智能家居
1.小米發布智能家居品牌——米家
今年3月29日,小米正式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小米智能家居全新品牌——MIJIA米家。
“米家”品牌的推出,承載了小米的智慧家庭戰略。小米希望通過小米手機成功的運營模式,繼續孵化更多的創新型企業,壯大其生態鏈,同時不斷突破小米模式的束縛,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
2. 谷歌發布Google Home
今年5月19日,在2016年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上其推出了全新的Google Home智能音箱。在功能上,借助語音控制,Google Home可以連接你的燈光、恒溫器等等,成為家庭的控制中心,配合谷歌助理非常好用。
根據消費者智能研究機構CIRP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11月21日,Echo系列在美國的銷量已經達到了510萬臺,這似乎證實了谷歌選擇智能音箱是十分明智的。
3.蘋果發布智能家居軟件Home
今年6月13日,在蘋果WWDC大會上蘋果發布了智能家居APP應用Home。其發布對智能家居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年起,蘋果對智能家居領域的布局終于迎來了重大進展,此次iOS 10的更新將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變成了一個實際存在的智能家居軟件應用Home,這是一個統一管理家中所有智能家居設備的軟件終端。
4.樂視花20億美元買下Vizio
7月27日,樂視在美國公開宣布,以20億收購美國本土第一電視品牌Vizio,至此,媒體追蹤多日的Vizio收購大戰塵埃落定。并購之后,Vizio將成為樂視控股的全資子公司,通過Vizio的市場,樂視將成為北美市場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液晶電視廠商。
消息傳出后,曾有媒體質疑樂視此舉操之過急恐吞惡果,不曾想一語成讖。僅僅幾個月過去,樂視便陷入資金鏈危機,賈躍亭猛踩剎車,公司大幅裁員,外界則質疑聲不斷,可謂內憂外患。遙想當初風光無限,再看今朝風雨飄搖,不禁讓人感慨此一時彼一時也。
藍鯨TMT點評:
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曾發布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全球智能家居設備和服務市場將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到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80億美元。而今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預計已經突破1200億。
圍繞巨大的蛋糕,國內外各巨頭爭相競逐金字塔頂端位置——做成開放的系統平臺開放給開發者。而國內巨頭布局智能家居沿用同樣的思路。
但是,各個終端產品并不配套,使用方法紛繁復雜。其采用的無線連接技術多種多樣包括藍牙、NFC、WiFi等并不統一。并且,各生態之間壁壘林立,智能家庭生態系統體驗差、碎片化嚴重因此未來亟需實現多種技術的融合、需要制定統一的生態連接標準。
智能硬件≠互聯網+APP
兩年前,智能硬件概念風生水起,創業公司于雨后春筍般旺盛發展。這導致了一大批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忽如一夜春風來”。
智能手環、智能水杯、智能插座、智能機器人……真是無處不智能,一家做硬件的公司,如果不加上智能二字,你可能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現在的多數智能產品,是在硬件里,內置了智能芯片,安裝傳感器。比如,健康數據統計、社交、導航、路線管理、防盜功能……一系列名詞看下來,很多消費者眼花繚亂的同時,也不由得想吐槽:互聯網+APP,這就是智能嗎?
“智能產品首先是讓人感覺方便,而不是在形式上是否有APP。APP只是載體,要用人性的角度看待智能產品,而不是單純靠APP等外在介質來全盤詮釋智能。”Begin One創始人尹響林說道。
其實,每個人理解智能的定義并不同。
智能是一點一滴的積累,首先加上各種傳感器,加上一塊提示屏幕等等,讓它變得更加智能化,并不是單純的加上一個管理軟件就算智能。
其實,智能產品說到底,是人機智能的產品,是一個所有技術的融合。但是,到目前為止,可能還有很多傳統廠商并不理解智能到底是什么。
所謂的智能,并不是體現在功能的擴展上,操作復雜、體驗差,最終只能淪為擺設。在用戶常用的功能中進行優化,不斷提升使用體驗,真正讓智能化技術替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智能。
也許,現在能夠從各種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的泡沫中不難看出,目前市場上充斥了太多建立在偽需求上的產品。
對于現在智能自行車的一些功能,既有很多缺陷,也有很多不足,可能一些功能你都用不上。
例如,用戶真的需要在跑步時參與社交嗎?計算一下里程、心率和卡路里就真能幫你科學減肥嗎?對于騎行者來說,每天需要騎行多少公里才能達到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嗎?也許真正的是無法幫你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目前對于智能方面的一個缺陷。
斑馬聯合創始人方云舟表示,目前來看,相當一部分智能產品都沒有打到痛點上,都是偽智能。消費者愿意多花錢去購買偽智能的還是比較少的。所以,從一定程度來講,不被消費者認可買單的智能產品應當都是偽智能。
對此,行業觀察者、七十二變COO范俊飛發表了他對于此的看法,他認為,偽智能存在整個智能硬件行業,大多數相關產品還處于炒作和制造噱頭的階段,加上智能兩個字后,產品就能身價倍增,這樣的價格普通用戶是不能接受的。
除了“偽需求”、不具有實用價值外,供應鏈掌控能力差也曾讓該行業一度陷入迷茫和艱難處境。但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概念的虛火漸褪、行業的良性洗牌,政策和資本等利好,仍然還會使智能行業參與度熱情高漲。
來源:藍鯨TMT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