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質量
1984年,我國湖北的一家柴油機廠聘請德國退休企業家格里希任廠長。格里希上任后開的第一個會議,市有關部門領導也列席參加。沒有任何客套,格里希便單刀直入,直奔主題:“如果說質量是產品的生命,那么,清潔度就是氣缸的質量及壽命的關鍵。”說著,他當著有關方面領導的面,從擺放在會議桌上的氣缸里抓出一把鐵砂,臉色鐵青地說:“這個氣缸是我在開會前到生產車間隨機抽檢的樣品。請大家看看,我都從它里面抓出來了些什么?在德國,氣缸雜質不能高于50毫克,而我所了解的數據是,貴廠生產的氣缸平均雜質竟然在5000毫克左右。試想,能夠隨手抓得出一把鐵砂的氣缸,怎么可能雜質不超標?我認為這決不是工藝技術方面的問題,而是生產者和管理者的責任心問題,是工作極不認真的結果。”一番話,把坐在會議室里的有關管理人員說得坐立不安,尷尬之極。
兩年后,格里希因種種原因卸職時,這家柴油機廠生產的氣缸雜質已經下降到平均100毫克左右。回國后,格里希有幾次來中國,每次都要到廠里探望。在廠里,他有時拿著磁頭檢查棒發現氣缸里有未**干凈的鐵粉時,忘了自己已經不是廠長,仍然生氣地向周圍陪同的人大聲咆哮:“你們怎么能這么不認真?”
人性化塑造品牌
南非的德塞公園是在國際上招標建設而成的,中標的是一家德國設計院。建成后,市民們并不滿意,找出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后來南非人再建公園,就不用外國人了。20世紀70年代,南非人自己動手,修建了一個很大的公園——克克娜公園。克克娜公園建好后,南非人一片叫好,它漂亮、氣派。但兩年后,南非人的看法卻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在雨季到來時,克克娜公園被大水所淹,德塞公園卻沒有一點雨水的痕跡。德國人不但給整個公園建了排水設施,還墊高了兩尺。這是當初人們不理解的地方,直到大水到來,人們才明白其用意。
克克娜公園在舉行**時,秀麗的公園大門因為過小,而讓人感到十分擁擠,甚至造成了安全事故。這時人們才想到了當時對德塞公園大門的過大給予了批評,認為它有點傻。
等到了炎熱的夏季,到克克娜公園的人們更為憤怒,因為它遮陽的地方太少,所謂的涼亭只是花架子,容納不了多少人。而德塞公園納涼的亭子,棚檐寬大,能容納許多人。
又過了幾年,克克娜公園的石板地磨損嚴重,不得不返修。而德塞公園的石板地卻堅如磐石,雨后如新。當初因為德塞公園的石板路投資過高,南非人差點叫德塞公司停工。當時的德國人非常固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做法,雙方爭得臉紅脖子粗。當地人曾一度認為,德國人太死板、太愚笨。結果卻證明,德國人做對了。
高品質來自細節
德國人對細節的重視、對質量的苛求令人驚嘆。去過德國的人都會注意到,德國馬桶的水箱是鑲嵌在墻里的。這就意味著,馬桶水箱里的零件必須泡在水里幾十年不能壞,水箱一旦出問題,必須把墻拆掉。想想后果挺可怕,但德國人就是這么自信。
德國的窗戶有兩種打開方式,一種是常規的橫向內拉全開,一種是縱向小角度內傾,后者相當于在窗戶上端開了個大縫,既透氣又不會漏雨。一位中國游客到了德國,在酒店一拉窗框向內倒下來還以為壞了,找服務員投訴,鬧了個笑話。
為何德國的窗戶都是向內拉開的?這里面蘊含一個奧秘。德國人說,窗戶向內拉開擦玻璃時很方便。想想真是這么回事,如果窗戶向外開,必須將胳膊甚至大半個身體探出窗外才能擦到外推窗戶的玻璃外側,這對住高樓的人來說很危險。
除了農田和工地,在德國很少能看到裸露的土地,不是鋪了草坪就是鋪了磚石,所以大風天氣里空氣中也沒有浮土。在一些邊角的地方既沒鋪磚石也沒鋪草坪,直接就堆了一層小石子,也挺省事,總之就是不讓土壤露出來。說到鋪地面,德國人很少在地面鋪大塊的水泥,因為不利于排水,除了透水磚,更多的是嵌在一起的碎石塊。中國古代青磚鋪地當然也有同樣的透水功能,鋪設效率也比嵌碎石塊高,但是耐磨程度就差很多了,而且容易生青苔打滑。
汪中求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談到德國人對工作細節的關注:有一位名人說過,“硬件項目的管理更多地體現在細節的管理,細節到每個設計、每次改動、每天操作。”
坐過上海地鐵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鐵二號線的故事。上海地鐵一號線是由德國人設計的,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直到中國的設計師設計的二號線投入運營,才發現一號線中有那么多的細節在設計二號線時被忽略了。結果二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于一號線,至今尚未實現收支平衡。
上海地處華東,地勢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點點,一到夏天,雨水經常會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國的設計師就注意到了這一細節,所以地鐵一號線的每一個室外出口都設計了三級臺階,要進入地鐵口,必須踏上三級臺階,然后再往下進入地鐵站。就是這三級臺階,在下雨天可以阻擋雨水倒灌,從而減輕地鐵的防洪壓力。事實上,一號線內的那些防汛設施幾乎從來沒有動用過;而地鐵二號線就因為缺了這幾級臺階,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德國設計師根據地形、地勢,在每一個地鐵出口處都設計了一個轉彎,這樣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煩嗎?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嗎?當二號線地鐵投入使用后,人們才發現這一轉彎的奧秘。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家里開著空調,同時又開著門窗,你一定會心疼你每月多付的電費。想想看,一條地鐵增加點轉彎出口,省下了多少電,每天又省下了多少運營成本。
德國人對細節的重視更多地體現在對于程序的嚴格控制和把握。從ISO管理系統可以看出中德企業在程序控制上的差距。ISO管理中,有一個要求是:企業與客戶的合同必須經過評審。審核時,審核員發現客戶已經在合同上簽名,而沒有本公司銷售經理的簽名。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合同必須要有銷售經理簽名,所以這是一個不合格項。
如果這是一家中資企業,審核員發現問題后,會在“糾正措施”上填寫:沒有簽名的地方補上簽名。接下來的過程是銷售經理補上簽名,再由審核員去驗證,這件事情就算完了。但這種事情發生在德國企業,處理方法就完全不同了:發現沒有簽名,不是簡單地讓責任人補上簽名,而是去查找沒有簽名的原因是什么,并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發現:程序文件上寫的是要求銷售經理簽名,而銷售經理經常出差,但合同又不能不簽。說明程序文件不具備可操作性,應該修改程序文件為:當銷售經理不在時,要授權給**人。然后填寫糾正措施:更改×××號程序文件。
同樣一件事情,由于思維和處理的方式不一樣,得出的結果也完全不同:前者的責任人是銷售經理,后者的責任人是程序文件編寫者;前者只是就事論事地做整改,后者卻在修改完程序文件之后,還要檢查另外有沒有類似問題的程序文件,如果沒有,這個事件才算結束。
德國企業就是憑著這種審慎嚴謹、一絲不茍的做事風格和擅長邏輯分析的特長,成就了戴姆勒、西門子、大眾等世界級企業巨頭,以及一大批對產品精益求精、有超強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同時也打造了“德國制造”這個幾乎成為產品品質保證代名詞的大品牌。
注:本文原標題《你所不知道的德國品質》
來源:經理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