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所有取得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是以前期巨大投入甚至長期虧損為代價。
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但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成了制約這個進程的瓶頸,很多傳統企業患上了轉型焦慮癥,他們在“要不要?能不能?行不行?做不做?好不好?”的彷徨、折騰、痛苦中,很容易失去動力、方向和耐心。
1、無知:不想不動也不會
無動于衷不想轉
面對互聯網的沖擊,一些傳統企業,特別是那些傳統行業龍頭企業,只看到自己昨天的成功,對國際國內、宏觀微觀、業內業外形勢的變化感觸不深,覺得互聯網的“狼來了”喊了那么久也沒怎么樣,行業生態并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自己仍然一樣活得很滋潤,認為互聯網經濟并不能侵襲一切,自己原有的“王者地位”不可動搖,對互聯網世界的變化反應遲鈍,因此對“互聯網+”無動于衷,根本沒有緊迫感和危機感,盲目樂觀,在原有模式下固步自封。
而有些企業、員工甚至專家則認為,傳統企業受到體制機制、思維模式、利益格局的影響,不可能實現轉型升級,注定只能被互聯網經濟所淘汰,消失在歷史和時代的洪流里。這種妄自菲薄、非此即彼的思維,是被互聯網商業世界的表象所迷惑。從技術的變遷、商業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商業的本質從來就沒有變,變的只是實現的方式和方法。
無從下手轉不動
眼看著互聯網經濟“外星人”不斷沖進媒體、零售、消費、手機、電視、金融、餐飲、服務等等這些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行業,眼看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波及面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沖擊越來越大,眼看互聯網經濟和創業者不斷高喊“顛覆”、“**”、“免費”、“跨界”,伴隨著不同行業大佬在不同場合的發聲,一場互聯網恐懼癥在各行各業加速傳播并達到巔峰。
面對“門口的野蠻人”互聯網企業的攻城略地,面對短時間內各大行業傳統龍頭企業的紛紛倒地,有些傳統企業為了避免被時代拋棄,愿意和希望進行“互聯網+”轉型,但是對于這個未知的非舒適區沒有深入的了解、沒有準確的認知、沒有明確的方法,他們想要進入互聯網,想要進行互聯網化轉型,可是卻無從下手,始終找不到方向在哪里,明明感覺到危險在一步步逼近,卻看不清敵人是誰,要么面對隨時冒出的顛覆者毫無還手之力,要么只能進行血淋淋的左右手互搏而又前途渺茫,或者發現同行業沒有成功的轉型案例和模式而選擇了觀望或等待,有些老板干脆賣掉自己的企業,有些員工則干脆選擇跳槽。
隨波逐流跟風轉
鋪天蓋地的互聯網思維,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新模式,把傳統企業從業者忽悠得一愣一愣、暈頭轉向,他們盲信“一網就靈”的萬靈良藥,超級喜歡各種互聯網新詞語和時尚理論,以為只要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就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就能日進斗金、飛黃騰達。這些企業盲目冒進,貪大求洋,急功近利,社會流行什么就上什么,哪個概念時髦就搞哪個,哪個模式火就跟哪個,哪個行業熱就投哪個,微博火做微博,微信火玩微信,手機熱做手機,視頻熱做視頻,看起來好像什么都搞了,最后結果卻是一事無成,甚至直接掉入互聯網經濟制造的“美麗陷阱”,變成了投入越大、死得越快。
其實,這些企業及其員工對于互聯網的理解只是皮毛,雖然每天也能把一些時尚的網絡新詞掛在嘴邊,對“互聯網+”的趨勢和影響也有一些認識,但實際上就是半罐子水,內心里并不覺得互聯網有多么難,覺得也就那么回事,不就是PC互聯網時代建個網站、電子商務時代搞個網店、移動互聯網時**發個App、自媒體時代玩玩微信嘛。最終的結果就是企業東一榔頭西一錘子,白白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2、無能:迷信表面加沖動
盲目迷信步子太大
在互聯網經濟浪潮來臨之時,當互聯網明星們的光環閃耀得幾乎讓人睜不開眼,有些傳統企業受到“免費的網絡營銷”、“短期內的爆發”、“模仿式的爆賣”、“O2O”等偶然性現象的影響,繼而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覺得互聯網就是靈丹妙藥,有起死回生的神效,以為做個官網、搞個APP或是微信公眾號就是互聯網化了,以為在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上開個店鋪、或者打造一個電商子品牌、或者開通微博微信,就能夠解決傳統企業的所有問題,企業就可以發展壯大,就可以賺大錢,“互聯網+”轉型的決心大、力度大、投入大,最后行動的結果不僅沒能乘風而上,反而可能死得更快。
從實際情況看,近幾年來,大量的傳統企業紛紛加入互聯網經濟的大潮,但結果卻是非常多的企業“稀里糊涂”砸進去大量的資金和資源,花費上億甚至上百億元,但是結果卻都做成了夾生飯,棄之可惜且不甘心,堅持下去則彈藥無幾,導致歷經10年甚至幾十年辛苦修筑起來的資本帝國和經濟帝國短時間內轟然倒塌。
傳統企業“互聯網+”切忌步子邁得太大,導致進展和節奏失去控制,應該采取小投入、快行動、先試錯、再調整的以點帶面、層層推進的方式去實施。
路徑依賴浮于表面
有些傳統企業進行“互聯網+”轉型時,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決策體系和實施體系,而是由某個部門或者某個人說了算,沒有方向,沒有策略,沒有系統的互聯網化變革和轉型升級路線。雖然在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等一些點上有了一些變化,但商業基因沒有變,很多整套的系統性的行為規則沒有變。
規模越大、過去越成功的傳統企業,之前積累的“成功經驗”就越多,要徹底實現“互聯網+”轉型升級的難度也就越大。因為這些企業已經在過程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成功模式,也伴隨著出現了極度的自信,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也許換了新的口號,但實際上卻沒有擺脫之前的處事方法,也就是它們并沒有改掉路徑依賴,對于互聯網的認識停留于表層,自然不能幫助企業突破原有的增長軌跡,更無法企及更高的發展空間。
目標錯誤沖動跨界
有的傳統企業看到國際國內一些平臺型企業快速崛起、一些互聯網公司不斷進行跨界擴張,因此不管自身資源如何、能力如何,也不管自身行業、產品是否適合平臺化、跨界化,就跳入到互聯網行業里去發展,這就不是轉型,是轉行了。而轉行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都是一個九死一生的戰略問題。
雖然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大量的互聯網都進行跨界發展,一些傳統行業也通過網絡平臺全面交叉融合,但是并不代表任何企業都能跨界,也并不是代表什么流行就要做什么。跨界的核心還是滿足消費者更多需求,跨界的基礎是聚集了大規模的用戶流量,跨界的前提是企業具備強大的資源和能力。
“互聯網+”轉型升級的核心是轉和升,而不是跳,必須揚長避短、夯實根基!而要跨界,則必須選好時機、選好產業,避免后院失火、張弛失度,盲目的跨界等于自毀長城!
3、無力:無人無錢無機制
團隊不強落地難
一些傳統企業在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沒有開放性思維,以為單純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樣可以玩轉“互聯網+”轉型,實際上無論是中層管理者還是基層員工,雖然擁有豐富的行業知識,但是缺少互聯網知識、思維和技能,仍然依賴和使用傳統的經營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來進行互聯網轉型工作,結果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實際效果卻很一般,西施效顰,導致南轅北轍。
而另外一些傳統企業則完全相反,選擇當甩手掌柜,把企業“互聯網+”轉型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第三方企業上,完全依靠外部聘請的團隊,希望這些外部力量能夠為企業找到“互聯網+”轉型的目標、路徑,甚至把“互聯網+”轉型實施落地也全部交給外部力量來承包,而實際上這些外來團隊的行業對企業情況非常陌生,如果是完全沒有實體企業經驗的咨詢團隊,最終必然會導致“互聯網+”轉型變成空中樓閣。
瞻前顧后投入少
一些傳統企業要么被網絡瘋傳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所迷惑,認為互聯網經濟就是低成本經濟,真的能夠“少投入大回報”、“馬上投入立即回報”;要么過于注重當期投入產出比,對網絡營銷、定制生產、智能制造等沒有底,不知道能否掙錢,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小打小鬧。
雖然在傳統的新聞宣傳、市場營銷、廠區建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非常舍得投入,但是在“互聯網+”轉型方面的投入就限制得非常死,安排的預算也非常少,比如投點錢做了一下百度競價廣告后效果不理想,或者做一段時間自媒體好像推動不了銷量,就認為網絡營銷不靠譜。
實際上,“互聯網+”轉型是一項戰略工程和長期工程,沒有持續投入根本不可能產生效果,也不可能一開始就馬上產生效果,甚至會面臨較長一段時間的徘徊甚至是回落期,在經濟效益上會產生一些影響。所有最后取得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是以前期的巨大投入甚至長期虧損為代價。在從連接人與信息向連接人與服務的第三次轉型中,作為互聯網巨頭的百度公司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兩年內凈利潤從53%下降到29%,因為不僅市場費用、運營費用持續增加,技術上也不斷加大投入,研發費用增長一直高于收入增長。
機制不順推不動
有些傳統企業雖然領導層有實施轉型的強烈愿望和打算,也能在決策上、資源上給予大力支持,但是由于沒有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以為“互聯網+”轉型是銷售部門或者是信息部門的工作,大部分職能部門袖手旁觀,甚至個別部門和人員從本位主義出發,為了捍衛自己的傳統利益而產生懈怠、抗拒甚至阻撓思想與行為,導致無法形成合力,甚至在相關部門的不斷推諉、扯皮和懈怠中,“互聯網+”轉型成了無法落地的空中樓閣,最終既成不了事,也浪費了資源,還搞得員工怨聲載道,這就是花了大錢也辦不成事。
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傳統企業都擁有嚴格的管理體系、嚴謹的文化風格和優秀的執行力,這種過去的優勢與推進“互聯網+”轉型所需要的寬松和創新氛圍卻是格格不入的。“互聯網+”轉型需要創新的構架,與原有的商業模式可能并不完全匹配,與原有的文化或許會發生激烈沖突,與原有的渠道或許會發生打架摩擦,比如大部分部門和員工會用看待傳統業務的眼光看待互聯網業務,要求在短期內能夠見到效益的產生,財務報表中不允許出現長期虧損或者長期補貼的項目等等。總之,“互聯網+”轉型必然會對早就成熟管理體系、市場體系、文化體系產生巨大的沖擊。
來源:億歐 作者:趙云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