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管理 » 正文

1500億的知識付費大蛋糕,得到、知乎們該怎么吃?

  作者: 來源: 日期:2017-06-19  

  編者按:得到、知乎Live、分答、喜馬拉雅FM......大多數情況下,當你聽到這些產品時可能會聯想到時下被資本、輿論炒得火熱的“知識付費”(或者是“內容付費”)。目前在這一領域,得到和知乎率先撕開了口子,喜馬拉雅、分答等內容方也在持續跟進,希望能在該領域中分一杯羹。

  今天,我們利用一份研究報告,來梳理一下知識付費的前世今生及當前的競爭格局,并分析各細分領域企業的探索歷程、盈利模式及各自的優勢與瓶頸,對未來的市場空間作出預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華興資本”(ID:iChinaRenaissance),作者: 白洋、薛婷婷?;⑿釀h編。

  以下是本文的摘要:

  主動學習“逆人性”的特點使其長期游走在教育產業邊緣,但每一輪介質的變化都會促進知識的再生產,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知識服務的提供與需求形式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直接的付費成為可能。

  得到和知乎是目前在知識付費領域最領先的兩個玩家,他們分別代表了PGC與UGC的行業高度,在一個很大的未知市場上撕開了一點小口子。

  知識付費的群體和高學歷、白領、買書者三類人群都有高度重合,估測人群基數約1.5億,動態來看2020年可達2億人。

  知識付費行業在2020年有望具有320億收入規模的潛力,與之對應的平臺盈利有近50億的潛力。以30倍估值計算這個全新的行業,有望支撐1500億市值。

  一、知識付費的前世今生

  知識付費是近一年來內容市場的大熱,有別于互聯網上大部分內容都以免費的形態存在,知識付費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與顛覆感。但細細想來,為知識付費不是件新鮮事,整個教育行業千百年來一直如此。只是知識付費強調主動性學習的動作,而教育的逆人性又導致其難以堅持,以至于所謂的主動學習,長期都游走在教育產業邊緣。

  圖1:主動學習占據人一生更多的時間,但實際產業規模卻很?。▉碓矗喝A菁證券)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主動學習擁有了新變化的條件:

  1、信息生產的門檻降低和信息的圈層化。在此背景下,用戶對學習內容的權威性、多樣性、高效性和互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2、移動互聯網侵蝕并碎片化了人們的時間。用戶希望利用最少的碎片化時間學習獲得盡可能高質量的知識。

  3、人們的焦慮感提高。如果說中國所有在教育里掙大錢的公司只有一個商業模式,就是最大程度地發現、制造、利用和變現家長的焦慮,那么這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家長培養出的孩子,在殺出重圍考上大學進入社會后,會發現大學別說終點,連起點也算不上,在他們的焦慮感沒有集中轉移到孩子身上時,就需要一個釋放的通道。

  4、基礎設施完善,付費習慣養成。當解決了上述三個痛點、提升了用戶的付費意愿后,主動學習,或者說知識付費,就擁有了起步的條件。

  二、競爭格局:得到和知乎率先突破,競爭者模仿創新

  知識付費正處在發展前期,市場空間尚無明確定論,各個細分領域的領先者是行業風向標,他們的成長也是行業成型的過程。

  知乎:成功圈出“知識型準中產”,但前期貨幣化嘗試不足

  知乎精準且大量地圈出了中國互聯網里年輕、高學歷、相對高收入的“知識型準中產”,手握如此多高質量、有粘性的用戶,幾乎相當于擁有若干塊低成本可供試錯的良田。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知乎在變現方面并沒有傾注太多精力。

  圖2:知乎營造了最好的知識社區環境,卻隔斷了大部分貨幣化的可能(來源:華菁證券)

  得到:開創PGC類付費訂閱

  “得到”的成功論述了一件事:知識的變現不必回到媒體的邏輯(如賣廣告),抑或回到傳統(如賣書)的老路上,直接收費就是可行的,甚至是更有效的。當然其中有幾個條件:

  1、“得到”風格鮮明的調性精準把握了它的受眾——有持續學習的緊迫感,卻又因各種原因無從入手的用戶;

  2、得到篩選出各行各業適于打造的知識型人才、全方位多維度的包裝他們的個人及內容,去贏得用戶像對羅胖“一樣”的認同感;

  3、機構運作(PGC)的規范性,持續、有規律的產出質量穩定、較高水平的內容,并按照一致的高標準進行產品交付;

  4、產品所包括的知識內容是體系化和高效的,大部分內容在“得到”之外的渠道無法找到同樣特征(包括選題、體系化的組織方式、知識傳遞效率等等)的替代品。

  從這個角度上,“得到”是把產品往后退了一步,沒有做那么復雜的功能,直接就用好內容收費了,不要說互動,甚至前期連售賣產品的評論都沒有。但良性的交易也是通往社區的捷徑,“得到”逐漸改善,用戶試讀、分享、評論也形成了良好的社區氛圍。此前從未有人成規模的、系統性嘗試,而“得到”卻獨立完成了從內容生產、傳播到分發的全流程,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向。

  圖3:得到沒有繞圈子,直接實現了產品的收費功能 (來源:華菁證券)

  喜馬拉雅FM、蜻蜓FM:從娛樂流量中洗出學習需求

  “得到”在知識付費上的成功給了音頻行業的玩家巨大啟發,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借助知識付費重新煥發生機,其核心邏輯是現有產品存量的流量優勢。

  不過,值得討論的是,這兩家起家于休閑的音頻節目,典型的用戶畫像,是聽相聲、聽小說、聽情感節目的,從這里面淘出來主動學習的需求,好比從下里巴人的需求中挖出陽春白雪,在用戶調性的處理上,以及推薦符合主流用戶調性的產品,兩家還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

  圖4:喜馬拉雅付費音頻內容(來源:華菁證券)

  分答、值乎等:探索UGC的付費知識問答

  在“得到”探索PGC的同時,也有人開始探索UGC的付費知識問答項目,其中聲勢最大的當屬脫胎于果殼網旗下“在行”的“分答”。該類產品的基本模式為“付費語音問答+偷聽分成”。羅振宇、佟大為、汪峰等文化圈及娛樂圈名人進駐給“分答”帶來了超高人氣和不錯的現金流。

  幾乎同時,知乎也推出了“值乎”這樣類似的付費問答產品,然而影響力卻不及“分答”。究其原因,“分答”并沒有把自己完全限定在知識問答上,觀點性、娛樂性、甚至內幕式的問答滿足了用戶的好奇心與窺探欲,自然獲取了更多關注。

  基于知識的付費問答迄今也遭遇到了瓶頸。我們認為,付費問答基本是UGC形式,邏輯是用戶有長尾的知識需求,相應的也需要用長尾的、更有針對性的產品來覆蓋;但它也是一種技能交易,技能交易的核心是有錢人出錢買沒錢人的技能,但知識付費的提問者與回答者中,付費方往往是沒錢的,那就必須湊一堆沒錢的人來買有錢人的回答。也就是說,在UGC的長尾供需匹配模型下,需要極強的運營能力,才能為頭部答案匹配到足夠多的付費方,而且圍觀的內容也僅僅是60秒的語音甚至只言片語,其難度可想而知。

  知乎Live:升級版付費問答

  知乎在值乎1.0刮刮樂版本、2.0懸賞問答版本、3.0付費語音問答版本的磨合中,終于在知乎Live的上線后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一對多”、“語音+文字+圖片”的購票式群組問答模式。

  相比單純的語音或文字付費問答,更加豐富具體的產品更有觀賞性。更重要的是,知乎Live引入類似直播的形式,加入了現場的緊張感和強互動交流,大大提升了用戶和內容創造者的體驗。

  “得到”和知乎Live,分別代表了知識付費PGC和UGC兩個方向的行業高度。“得到”和知乎Live,分別代表了知識付費PGC和UGC兩個方向的行業高度。短期看,雖然潛在用戶群相同,但二者各有立足點,尚看不到明確的競爭。長期看,把握海量用戶群的產品比較有可能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滲透。

  圖5:知乎Live運營數據(來源:華菁證券)

  小結:如果類比電影行業的發展,知識付費就好像2002年的電影,全年才9億的票房,乍一看PGC的領先者“得到”就像張藝謀,一部《英雄》就占了全年30%的票房。在此刺激下各類玩家演化成了幾個派系:手握創作能力的頭部內容,摩拳擦掌期望成為接下來的姜文、徐克、徐崢;手握流量的小平臺,開始對接各種內容資源,嘗試如何成為發行公司;做UGC的平臺則有幾分神似做網大,看起來沒有PGC發育那么快。

  然而,略有遺憾的是,無論在PGC還是UGC,市場上出現的玩家更多是同質化跟隨競爭:付費問答火了,之后就是各細分行業的付費問答,只有少數人把產品推進到更先進的模式。

  圖6:當前知識付費行業的格局(來源:華菁證券)

  三、市場空間:有望支撐起1500億

  我們接下來大膽假設預測一下知識付費的市場。按照付費人數×ARPU值的常規思路,并把付費人數拆解為總人群與付費率兩個指標,依次從人群基數、付費率和ARPU值三方面研究。

  知識付費人群基數

  行業發展初期,知識付費的人群基數是高學歷、白領、經常買書人群的交集。主要特征:

  1、年齡:越年輕的人群付費習慣越好。

  2、收入:經濟能力強的人群更容易付費。但以此做劃分并不顯著,原因在于低收入人群也可能付費,高收入人群未必有付費習慣。

  3、學歷:學歷越高,往往繼續學習的需求更高,同時付費習慣也更好。

  4、職業:白領(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對事業進步的渴望更高,付費意愿更高。

  上述四種口徑中,學歷和職業更具備顯著性,靜態來看,根據CNNIC數據,本科及以上的互聯網用戶8400萬人,大專學歷互聯網用戶6600萬人,約1.5億人的基數。公務員有3500萬,白領/一般職員是14000萬人,約1.75億人的基數。

  圖7:從學歷和職業角度分析知識付費人群基數 (來源:華菁證券)

  付費滲透率

  我們仔細研究C端的付費,有很多形式,主要為以下3種,其背后的機制有所不同:

  1. 單機游戲(按時長付費)、圖書/電子書、單曲售賣、CD-key、網文千字三分(10元包月)等;

  2. 視頻會員、Q~會員/Q~音樂綠鉆等;

  3. 游戲道具、直播打賞。

  知識付費的模型內核離第一種模型更近:它很直白,當它解決了用戶的問題,就不需要繞那么多轉化的路線,平臺不是因為用戶流量大而怎樣(傳統流量大就可以轉化廣告收入),而是直接拿好的內容逮著用戶就能收錢了。

  圖8:視頻行業目前和2020年在高學歷人群中的付費率情況估算(來源:華菁證券)

  這意味著知識付費會有一個比較高的付費比例,理論上是無限趨于100%,遠超第二類和第三類。保守起見,我們以第二類中視頻的付費為參考依據來估算行業潛力。我們推測,2020年知識付費的用戶數在9000萬量級。這個用戶群占2億高學歷人群的比例為45%,占互聯網總用戶的比例為12%

  圖9:視頻行業目前和2020年在高學歷人群中的付費率情況估算(來源:華菁證券)

  ARPU

  知識付費商業模式的破局依賴于從單條的知識,進化到對有提供知識服務人群的認同,從而為知識+認同感+系統服務付費。

  羅輯思維的“得到”目前付費用戶79萬,而付費專欄銷量144萬,意味著ARPU至少有360元。當然,因為羅輯思維高度介入內容生產,它所做出來的數據目前是遠超全行業的水準,但代表了未來的方向。我們就以得到目前360元的ARPU值,來對行業未來空間做預測。

  結論:2億人群、45%付費率、360元ARPU值,意味行業在2020年有達到320億收入規模的潛力。假設知識提供方分成比例為50%,則平臺方有160億毛利,分別假設64億獲客成本(20%)、30億運營成本(9%)和17億稅收,則平臺盈利49億。以30倍估值計算,市場規模有望支撐近1500億市值。

  能為用戶提供知識服務的個體,和內容行業其他各種形式的創作者一樣,應該是分散的,能提供這樣服務的平臺則應該是相對集中的,競爭格局分為兩種情況:

  1. 如果巨頭(如騰訊)再次像其他行業一樣搶走一半份額,則意味著還有750億市值空間。按照老大50%,老二20%,老三10%來計算,有望成為知識付費平臺型公司的估值分別是300億和150億;

  2. 如果巨頭不發力,假設前三分別35%:20%:15%一共拿下70%空間,意味著前三分別有525億、300億和225億市值空間。”

  最后,有兩個風險提示:一是模式可持續性風險;二是競爭升級風險。

  來源:虎嗅網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