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中國飼料工業信息網logo

亞洲制造移回歐美真的好嗎?

來源:    作者:    時間: 2017-07-26

  我曾在2015年參加了一場由奧地利薩爾斯堡大學主辦的、十分特殊的物聯網(IoT)論壇。這個論壇的主題是“重新思考科技創新──工廠、制作和設計研究(Rethink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Factories, Fabrication & Design Research)”。這個論壇的特殊之處,在于參加者只有來自全球各地的14位專家學者和14位博士生,再加上主辦單位的教授4人,總共也只有32人,整個三天的論壇,我們就像學生時代的一個“班級體”,“同學”之間有許多的互動,非常有趣。

  在這次的論壇主題里,“制造”用的英文字是“Fabrication”,有別于代表大量生產制造的“Manufacturing”。在字義上,“Fabrication”比較偏重于相對小量的制作或裝配。因此,從這個字眼的選擇可以看出,主題更偏向于創客階段的“Making”和小量的“Fabrication”,但是討論當中也包含了關于“Manufacturing”的相關內容。

  如何將制造業移回歐美?

  當時我參與的一個論壇主題,和現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的熱門話題不謀而合——“如何將制造業移回美國和歐洲國家”。當時的奧巴馬總統正在努力尋求把生產制造移回美國本土,而歐洲國家也正積極地往這個方向進行。因此,論壇從工業4.0一直談到了制造業的轉變,以及如何將制造業重新移回歐美等發達國家。

  “將制造搬回美國”是特朗普競選時的主要政見,他希望為美國創造本土就業機會,使美國“再次偉大”。這樣的政見逼得許多亞洲國家政府和企業紛紛表態,聲稱會配合把生產遷移到美國本土。因此,我覺得當時論壇上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特別值得分享。

  在討論中,與會者普遍認為將制造由亞洲移回歐美,是降低失業率和工業再復興的一個好方法。更進一步地說,如果找不到把制造移往歐美的方法,那么亞洲制造業似乎就會被歸咎為造成歐美高失業率和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為此,我不得不站出來,從產業的觀點提出我的看法,來討論這個假設的正確性。

  不同類型的制造業

  首先,我需要解釋生產制造的不同方法:根據產品的種類、特性、數量和生命周期的不同,制造的方式會有所不同。依生產數量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四種生產方式:極少量的作坊生產(Job Shop Making)、少量多樣的批量生產(Batch Process)、多量少樣的裝配線生產(Assembly Line)、單一大量的流水線生產(Continuous Flow)。

  接著我要講解“生產自動化”的概念。以上四種方式都需要自動化、也都可以進行自動化生產。自動化分成兩種成分,一種是計算機化,另一種是機械化。不論何種生產方式的生產線自動化,都是搭配機械化和計算機化的組合。舉例來說,作坊生產通常是數量極少的、而且是客制化的生產(例如飛機或輪船),因此自動化可能需要90%的計算機化加上10%的機械化。隨著產品種類的改變和生產數量的增加,計算機化百分比隨之降低、機械化百分比隨之增高,到達流水線生產(例如食品、藥品、化妝保養品)時,可能需要的是10%計算機化和90%機械化。

  在用人數量方面,在四種生產方式中,以裝配線用人數量最多,而大部分電子產品的組裝都是“異形零組件組裝”,很難實現自動化。而且,電子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需要彈性更大、更容易改變的生產線,因此大多是采用“裝配線”作業。到了流水線生產,由于能夠實現高度機械化,用人數反而會變得非常少,而歐美制造業移至亞洲的,大部分是批量生產線和大量用人的裝配生產線。

  人工與自動化

  事實上,歐美并非完全沒有制造業。而是需要高度計算機化、高科技含量的作坊生產和批量生產,以及需要高度機械化的流水線生產,大部分仍然留在歐美本土。并且歐美由于在高科技方面較為領先,所以其實享有更大的優勢。

  我以富士康為某主要客戶生產的手機為例:一條主裝配線(不包含配套的準備線和重工線),從頭到尾需要約200個作業員各司其職。每個作業流程都被拆解成簡單重復的動作和需要嚴格執行的標準作業程序(SOP),而且制造工程師要設計每個作業員的動作,以達到“防呆”的目標。而什么叫做“防呆”?就是連呆子都不可能犯錯。因此,在大量生產的裝配線工作的作業員,一定要遵守作業守則和動作程序,絕對不可以自作主張、自作聰明去做任何改變。而我認為,這正是扼殺創新的地方。

  福特汽車的創辦人亨利·福特,在19世紀末就說過一句名言:“為什么當我真正想要的只是一雙手時,卻總是得到一整個人?”他的無奈來自“只要是人,就會有自己的想法”,人往往不會百分之百照著要求去執行,而這就是制造業最大的挑戰。

  另外,我也請與會者想象,生產線分日夜班,24小時開工提高設備稼動率和生產效率,以達到降低成本從而增加競爭力的效果,使消費者能夠得到物美價廉、質量高又可靠的產品。然而如果夜班結束日班開線時,發現有二三十個作業員因為昨晚去網吧玩太晚、或是早上因為交通堵塞沒有辦法趕到,那怎么辦?這種高科技產品生產在線的作業員,都需要長達一周的培訓,才能上線參加生產作業,所以沒辦法臨時找未經培訓的人來補上缺席的員工。如此一來,整條生產線就沒有辦法開動了。

  因此,大量生產工廠作業員一定要集中管理、遵守紀律。歐美的工人能夠適應嗎?我甚至都還沒有提到供應鏈、加班和工資的問題呢!

  技術與人力的取舍

  歐美國家今天能夠在高科技領域居主導地位,并且享受科技紅利,有諸多優勢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將這些扼殺創新、重復乏味、低工資的大量生產制造工作移到亞洲,多少也能把人力和資源用到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上,間接加快了歐美產業的創新速度。

  而亞洲制造占用了龐大的人力和資源,也相對減緩了科技創新的速度;而且嚴格的說,歐美仍然保留了許多具有核心技術、高附加價值的制造工作。如果因此誤導大眾,說是“亞洲搶了制造工作”,豈不是歐美國家得了便宜還賣乖?在我發表完這些觀點之后,我再問這些學者,是否還認為應該把亞洲使用人力最多的裝配線搬回歐美本土?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的是,所有學者一致搖頭,不再提制造移回歐美的事了。

  制造有許多不同的類型,除了人員、資金這些看得到的生產要素以外,看不到的關鍵技術、制程和自動化的技術甚至更重要,也更昂貴。如果只著眼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那么這和工業4.0的發展在思維上豈不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