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72歲的格力創始人朱江洪先生,退休5年后,他最近又被卷入輿論場。
先是自傳《我執掌格力的24年》出版,書中駁斥了“沒有董明珠就沒有格力”的說法;原定最近舉辦的“格力老員工見面會”又起風波,因董明珠是否出席的問題被關注后,活動臨時取消。
這個被譽為格力靈魂的老牌企業家,曾一手提拔董明珠,培養她成為接班人。不過,2012年董明珠接手后,似乎慢慢把格力變成了朱江洪討厭的模樣——朱時代的格力是技術流,是“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好空調,格力造”,如今的格力是網紅,最為人所知的標簽就是董明珠。
一場博弈,或許已經在退隱老領導和網紅現領導之間開啟。
1
兩任領導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被命運嘲弄過,又都選擇了反擊。
如果不是丈夫去世,南京某家化工研究所的行政人員董明珠,大概會安安穩穩地在金陵城里相夫教子,也就沒有南下珠海獨闖格力的故事了。命運抽走董明珠的尋常幸福,又打開了另一扇門,那扇門里有朱江洪。
董明珠的打擊來自家庭,朱江洪的坎坷則源于時代。
40年代出生的朱江洪,趕上過三年自然災害和文革。因家庭成分不好,這位華南工學院大學生畢業后被分配到廣西百色——一個他用了放大鏡才從地圖上找到的山區偏僻小城。
那是1970年,文革盛行,知識分子淪為最沒地位的階層。朱江洪一進廠就被分配去當工人,他有心理準備,覺得還不錯:能吃飽飯,有工服,每月還有幾十塊工資,這樣的好事,上哪里去找?
“我們這代人,最大的特點是能吃苦,干活勤快,從不挑肥揀瘦”,他在自傳里如此寫道。
當時是計劃經濟時代,百色又是山高皇帝遠的偏遠山區,廠里不乏渾水摸魚的人,但朱江洪干活很賣力,為了完成生產任務,他可以連續兩天兩夜不休息。
兩年后,他被提拔為質檢工,一年半后,調升技術員——這個如今工科大學生進工廠報到的基礎崗位,朱江洪當年花了近四年才熬到。
他成了那個“肯吃苦又有技術的小伙子”。
他也善于處理跟領導的關系:為了提前完成生產指標,他私下搞變相承包,激勵懶散工人。但任務提前完成后被領導問及時,他只說:
“戰前”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加強“斗私批修”學習,提高認識后,工人干勁倍增,所以能提前完成任務。
技術好、肯吃苦、覺悟高,朱江洪的命運開始呈螺旋式上升。
1982年,在廠里舉行的民主選舉中,他高票當選為廠長,級別是“正縣級”。
他在這里形成了日后管理格力的風格:愛下基層跑車間;紀律嚴明;重抓產品。他立規矩,科室干部每周必須有一天參加勞動;開除一位連續曠工20多天的員工,對方舅舅是百色地委一位副書記。
山區工廠開始變成大廠,甚至創下一項全國第一:產品銷售率先覆蓋了除臺灣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1986年,廣西幾家較大的礦山機械企業成立“廣西礦山機械成套設備公司”,朱江洪被推舉出任首屆董事長。
在廣西生活18年后,朱江洪選擇歸零,回到家鄉特區珠海——這是一段遙遠的距離,朱父曾經為了看望他,輾轉九天才從珠海到百色。18年間,朱江洪沒有在珠海度過一個春節。
2
朱江洪生在珠海菜農家庭,祖屋就在拱北口岸附近,每到晚上,澳門亮起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時,家門口卻是一片漆黑。
一江之隔,兩個世界。
朱江洪對澳門的認知,最初來自兒時隨母親去賣菜,那段經歷直到1952年隨封關終止。
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但更愿意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上中學時,珠海偷渡盛行,朱江洪所在的年級,初一還有200多人,到初三就只剩60多人了。有朋友曾邀他同行,去澳門闖一闖,被他當成玩笑話,隨口回復:“我還想繼續念書”,不料,第二天朋友就消失了。
不過,當朱江洪在1988年前后回到珠海時,特區早已不是當年的窮困模樣了。作為中國首批特區之一,珠海在很多內地人看來閃閃發光。
朱江洪在珠海的第一份工作,是冠雄塑膠廠總經理。
工廠隸屬于珠海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名頭叫得響亮,但問題一大堆,內部管理混亂,質量服務欠佳,還得罪了不少客戶。
“有沒有搞錯,這樣的廠你也敢去?你要是去了,保證不出三個月你會灰溜溜地逃出來的。”一位熟悉冠雄業務的朋友私下說。
朱江洪不信邪。他親自上門找大客戶道歉,又忙著找設備,跑貸款,慢慢盤活了攤子。
他肯吃苦。
他一度是“搬運工”。作為公司唯一的港澳通行證持有者,他需要親自到香港監督原材料采購。當時外匯管理嚴格,每次帶出的港幣現金只夠簡單食宿,為了省錢,他經常自己扛著50公斤一包的塑料原料裝車。
最狼狽的一次是運一根軸配件去坐地鐵,那根軸看起來不大,但約摸100斤重,從采購點到地鐵站有2公里,朱江洪自己扛,開始還堅持三四百米一歇,后來變成一兩百米,最后十幾米就能停下來,險些崩潰。
真正改變冠雄命運的,是朱江洪對產品的直覺。
冠軍此前一直生產配件,在那個低價為王的市場,很難翻身。他瞄準了塑料電風扇,先是開發設計塑料配件,繼而組建起電風扇的完整生產線。
轉換賽道的第一年,冠雄減虧100多萬,第二年,扭虧為盈,盈利77萬。
電風扇需要名字,時任經營部長的陳建民從英文字典里找到單詞“GLEE”,讀音是“格力”,意為快樂,朱江洪一眼看上,親自用毛筆寫下“格力”,沿用至今。后來,因“GLEE”在臺灣被搶注,英文名改為“GREE”。
有了電風扇,朱江洪又盯上空調。
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裝空調的家庭越來越多,南方沿海涌現出大量空調廠商。冠雄也開始做空調塑料套配件,嘗試開空調模具——此舉一度被同屬總公司的海利空調廠告了狀:冠雄把塑料件賣給別人,是幫別人打自家。
朱江洪被總公司老總狠批了一頓。直到十天后,一筆預付款高達十萬美金的海外訂單,成為他跟總公司講條件繼續做的籌碼。
他賭贏了。
1991年初,朱江洪被任命,兼任海利空調廠總經理,11月,冠雄與海利正式合并,更名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不久后,總公司更名為珠海格力集團,并把“格力”作為集團公司統一商標,下屬公司均可使用。朱江洪對此不滿,這些企業良莠不齊,可能對“格力”品牌造成傷害——這讓格力電器與格力集團日后的“父子之爭”埋下了伏筆。
但他別無選擇。
那年,朱江洪46歲,開始掌管格力電器,他的目標是把格力空調做大做強——這也是當時珠海市政府和總公司的規劃,他們希望把空調做成珠海市支柱產業。
那年同樣成為董明珠的命運拐點。這位1990年入職海利空調的銷售員,開始進入朱江洪的視野。
3
1991年,朱江洪初識董明珠。
當時,兼任海利總經理的朱江洪到安徽市場考察,在蕪湖,他發現董明珠業績很高,跟經銷商關系很好,工作麻利,在商家零售店里,遇到店員忙不過來,她還會主動幫忙——朱江洪很快把江蘇市場也交給了她。
事實上,董明珠在安徽站穩腳跟并不容易。初到時,她憑著一股蠻勁,花了40天時間,硬是從經銷商那追回了一筆42萬元的債款。
當時的海利(格力)空調,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無設備、無核心技術、無配套能力,年產2萬臺。除了塑料板、外殼是自己生產,其他零部件全部靠采購組裝。
質量也不好。
有的因為焊接不結實,銅管斷了一大半,被客戶憤怒退貨。還有人投訴噪聲大,“晚上開著空調,就像飛機在頭頂不停地盤旋。”
相比之下,人們更加熟悉的國內品牌是春蘭、華寶,富裕人家則更喜歡三菱、松下、三洋等外資品牌。
1991年國慶,朱江洪去南京跑市場,想找一位商場經理了解市場行情,順便推介格力空調。
業務員董明珠是介紹人。“這位是格力電器總經理朱江洪”,她的措辭很隆重。
朱江洪點頭微笑,伸手去握,但對方完全沒有搭理,也沒有請他坐下喝茶的意思。“我們的空調全部放在一起,沒有‘隔離’”,對方毫不留情地嘲笑了朱江洪的廣東口音。
當時的朱江洪和董明珠應該都很窘迫,但正是“艱難“把兩人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
董明珠對朱江洪最重要的一次支持在1994年。
朱江洪搞了一場改革:大幅度調低銷售人員提成比例。此舉主要是為了安撫技術科研人員——當時,銷售人員年薪超過十萬,甚至幾十萬,饞得研發產品的技術尖子要想調崗去掙錢。
銷售們當然不愿意。多人集體跳槽到中山匯豐空調,還揚言要在三年內打敗格力。那段時間,朱江洪壓力很大,心煩意亂時,他就獨自開車去海邊靜坐思考。
朱江洪記得,董明珠當時也在被拉攏之列,但實地考察后,她還是決定留下。
董明珠得到了經營部部長職位。這是朱江洪推薦的結果,也源于她此前漂亮的銷售業績——1992年,董明珠個人銷售額突破1600萬,占全公司1/8;接手江蘇市場后,一年內個人銷售額躥升至3650萬元。
但董明珠在內部爭議頗多。
朱江洪提名后,經營部先進行了無記名投票,業績最好的董明珠只排到了第二;提議被拿到公司辦公會討論時,反對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她性格耿直,言語尖刻,容易得罪人,過于自信。
朱江洪說服了他們。
4
很長時間里,格力的“朱董配”在業內頗有殺傷力。
朱江洪搞技術出身,低調、穩健、寬厚,擅長質量管理和技術開發;董明珠做市場出身,霸氣、高調、有擔當,長于營銷和市場。
多年后有人評價: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福氣;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運氣。
朱江洪一手提拔了董明珠。1997年,董明珠出任格力電器銷售副總;2001年,朱江洪出任格力電器董事長后,推薦董明珠接任總經理;2012年,朱江洪退休,董明珠接任格力集團董事長。
但兩位領導性格迥異,自然免不了爭吵。
“即使在副總們面前,我們也吵。主要是為了一些大決策,有些人事任命問題,我們也吵得一塌糊涂”,朱江洪回憶。
好在,爭吵沒有影響“朱董配”的戰斗力。這在當時的國企環境下尤為珍貴。
格力集團一直是國企。格力電器在1996年上市前,也是百分百國企,到2005年股改前,國企還占有58%的絕對控股權。
“前世做了孽,今世搞企業”、“荒地沒人耕,熟地有人爭”,朱江洪在自傳里引用這些調侃,用一整個章節講述了在國企的憋屈事。
2003年,格力遭遇著名的“父子之爭”。
當時,格力空調品牌越來越值錢,集團旗下眾多小公司,開始打著格力招牌涉足廚具、小家具領域。朱江洪多次澄清,并要求集團收縮品牌使用,都沒什么效果。
2003年,《中國經濟周刊》發布調查數據:20012年格力小家電所產的電風扇、電暖氣等維修率均超過6%,與同行產品的1%相差甚遠。格力電器經銷商抱怨,很多小家電消費者也跑來維修,得不到滿足就大吵大鬧。
董明珠炸了。
11月,她通過二十多家媒體發表聲明,稱格力電器只生產空調,格力小家電借用格力電器、格力空調來宣傳,誤導股東和消費者,是侵權行為。
“父子之爭”由此拉開序幕——這是富兒子向窮爸爸的宣戰。
蝴蝶輕輕扇動了翅膀,效應很快顯現。到年底,一篇署名仲大軍的人在當時的《粵港信息報》發文:《格力再現褚時健式人物》,直指朱江洪侵吞國有資產。
這導致朱江洪被查了整整兩年。他備受打擊,處境微妙。格力電器險些被集團賣掉。期間,董明珠一直努力斡旋,她通過多方渠道找能做主的領導,最終借力,幫助朱江洪和格力電器解圍。
事后看來,那是一場典型的國企內斗。
發表署名文章的仲大軍后來被查明,是時任格力集團董事長的同學。
2001年前,格力集團董事長都會兼任格力電器董事長,但由于事務繁多,往往只是掛個虛職,實際掌權的,還是副董事長朱江洪。
但2001年,“不知市里出于什么考慮”,格力電器前任董事長退休后,朱江洪被任命為新董事長,而格力集團董事長,被安排出任格力電器副董事長。
朱江洪在自傳里描述了這種詭異安排:
“在格力集團,他是董事長,我是副董事長,而在格力電器,我是董事長,他是副董事長。這種互為領導的人事安排,可以說十分罕見,也許是國企的一種特色吧。”
矛盾自此埋下。
這種尷尬的局面直到2006年才終結。那年,由于業績突出,朱江洪被珠海市任命為格力集團董事長,兼任格力電器董事長——這是來自官方的重要認可。
5
2012年5月,朱江洪退休,董明珠接任。
朱江洪在任時本就低調務實,格力辦公樓大堂一直掛有他手寫的大字:忠誠、友善、勤奮、進取,以及“少說空話,多干實事”。卸任后,他對格力業務、董明珠也甚少評價。
朱洪江留下了一個好底子:2011年,格力電器營收835.95億元,同比增長37.48%。2012年,格力電器只需增長20%,就可以躋身家電企業“千億俱樂部”,成為其中唯一的單一品類成員——這一目標果然在2012年得以實現。
但事實上,不管是朱江洪一手打造的企業格力電器,還是一手培養的企業家董明珠,似乎都在逐漸偏離最初的航道。
這位低調務實的老牌企業家大概沒有想到:董明珠會把格力變成網紅。
老領導退休一年半后,董明珠與雷軍發起10億對賭,躋身網紅。此后,她做手機,把本人頭像作為開機畫面;試圖收購新能源汽車銀隆,被股東大會否決后,拉上王健林以個人身份入股;她上電視節目,公開指責美的空調,又與海爾互懟。
曾經被業界羨慕的“朱董配”,也逐漸被曝出罅隙:
2015年6月,董明珠在公開場合談及格力制度變革時稱——
“當時格力電器不是直接的裙帶關系,但朋友關系、熟人關系特別多。首先以最高領導為代表,作為高管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但他從廣西帶來的人認為自己有這樣的后臺,他就可以為所欲為。”
相比之下,朱江洪比較委婉。
當年10月,朱江洪現身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被問及“如何看待格力電器上半年業績下滑”——
“企業文化就是領導的文化,滲透著一把手的氣息。如果一把手變化,原來的企業文化也可能會隨之變化。作為創立者,我不好評論,只能由市場、由消費者來評價,大家拭目以待。”
朱江洪甚少評論格力這些年的轉型之舉,但也表示過:如果自己沒有退休,不會讓格力造手機、造汽車。
他見證過昔日空調霸主春蘭的倒下。
在空調業務春風得意之時,春蘭折騰多元化,涉足電視機、冰箱、摩托車、汽車等業務,結果,新業務沒做起來,空調主業也耽誤了。
事實上,退休之后,朱江洪跟格力基本沒什么聯系。
退休1個月后,他飛北京參加一項活動,格力方面沒有安排接機,這位67歲的老人自己拖著行李打車到會場。
直到最近,隨著自傳《我執掌格力的24年》出版,朱江洪這個名字才開始為更多人所知。書中提到,“沒有朱江洪就沒有董明珠”,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沒有董明珠就沒有格力”,恐怕就值得商榷了。
老領導的現身,自然引發老部下關注。不過,原本定在本周末舉辦的格力老員工見面會,因“董明珠是否參加”引發關注后,被朱江洪臨時取消。
關于低調老領導的突然現身,業界猜測諸多。
有人認為,是因為老領導對網紅董小姐不太滿意,也有猜測指向珠海市國資委,認為有官方助力——明年,格力電器將進行董事會換屆,董明珠被認為在國資系統毫無根基,職位或將有變。
去年,她已經丟掉了格力集團董事長的職務。
不過,董明珠最近倒是很安靜。她沒有在任何社交平臺或公開場合分享對老領導的看法。這樣的安靜,很不“董小姐”。
來源:投中網 編輯/冉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