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企業將西方的產品、品牌和商業模式稍加改動后或直接抄襲應用到中國市場上,我們習慣了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山寨” (Shanzhai)。
在過去三十年左右,山寨現象在中國非常盛行,而中國因此獲得“山寨大國”的惡名。西方主流媒體報道稱,中國的有關政策和條例限制了西方競爭者進入市場,例如在互聯網上的“中國防火墻”。另外,由于缺乏知識產權保護,令中國公司擁有不公平的天然“山寨”優勢。
但是,這種說法只是看到了現象的一部分。事實上,這種保護主義的副產品也促成了一種獨特的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中國帶來的這種大規模漸進式創新,是一種迥異于西方的創新模式,而且正在影響其他新興市場和發達國家。
山寨產品和服務在互聯網行業尤為常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往往被拿來和與他們有相似商業模式的西方企業做對比。例如,百度是“中國版谷歌”、阿里巴巴是“中國版eBay”、小米是“中國版蘋果”等等。
但在對比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孕育這些企業的中國宏觀環境以及企業成立之后的演變。例如,在創立較早期時阿里巴巴采用了eBay的模式,在經過多次迭代后,現在的阿里巴巴可以說至少是三個西方互聯網巨頭的結合體——谷歌、eBay和亞馬遜。實際上,許多中國企業在不同行業取得成就在于他們有能力改良和擴大國外的創意,形成大眾市場可接受的產品,進行不斷的“微創新”。
當然另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是騰訊在2011年推出的微信。微信從一個簡單的即時通訊應用,已經逐漸發展成國際化的一站式“超級應用”(SuperApp),混合了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Skype等功能。今天,微信每月的全球活躍用戶有8.46億人。騰訊憑借微信(以及**)的成功已經擴展到了其他社交網絡和手機游戲領域,創造出了新的商業模式。如今,騰訊在手機應用商業化方面已經做到了世界領先,可以看出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在近期推出的新功能上也在借鑒微信的做法。
除了騰訊之外,還有許多中國企業正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如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VA/AR、智能交通等新興領域。Twitch.tv (亞馬遜收購的美國電子游戲直播平臺)創始人簡彥豪(Justin Kan)說:“就像大家都想知道硅谷在發生什么一樣,我們都應該注意來自中國的創新。你將看到大量來自中國的創新逐漸擴散到美國。”這也是西方商業模式首次受到來自中國企業的挑戰。
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這種趨勢。Uber的創始人及CEO崔維斯·卡蘭尼克(Tr**is Kalanick)去年在北京舉辦的一場技術大會上講到,“未來五年會有更多的創新、發明和企業家精神出現在中國,出現在北京,而不再是硅谷。”
去年,百度、華為、騰訊、滴滴出行和阿里巴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50大智慧公司”,其中上榜企業還包括特斯拉、NVIDIA、SpaceX、Facebook等國際上著名的創新企業。中國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創新和億航也成為了無人機領域的世界領先技術創新者。
山寨現象在中國仍然會蔓延,但同時一個“后山寨”時代正在出現。在后山寨時代,中國將涌現出大量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新。其他國家的企業會開始參考中國企業,或是從中受到啟發,特別是在科技行業。我們稱這種現象為“逆向山寨”(Reverse Shanzhai)。
印尼的電商平臺Tokopedia自稱是印尼版的**。“我非常喜歡馬云的遠見”,Tokopedia的聯合創始人威廉·坦賈雅(William Tanuwijaya)說道。他對全球最好的商業模式做了全面調查后,最終決定采用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
Snapdeal,被稱為“印度的阿里巴巴”,是印度的前三的電商企業。在推出他們的電商平臺以前,庫納爾·拜赫勒(Kunal Bahl)與合伙人羅特·班塞爾(Rohit Bansal)于2011年到訪中國。拜赫勒說:“比起美國,中國是更好的效仿對象。”他們意識到阿里巴巴的平臺戰略能夠解決整合印度上百萬中小企業的問題。
類似的例子還有尼日利亞的電商網站Konga.com。Konga.com在2014年成立時定位是當地的亞馬遜,后來卻逐漸演變為了非洲的阿里巴巴。印度企業家維賈伊·謝卡爾(VIjay Shekar)自稱是印度的馬云,他的公司Paytm是印度版的支付寶,并于2015年獲得了螞蟻金服的投資。
共享單車是中國輸出到國外近期頻密的商業模式。摩拜單車自去年 4月推廣以來,在10個月內已經覆蓋了23個城市,累計擁有2億次騎行記錄。現在,摩拜單車已經進軍海外市場,但是在新加坡和硅谷早已悄悄出現了oBike和Limebike等類似的復制的商業模式。
中國企業亦通過對外國公司進行戰略投資,進入海外市場。例如,阿里巴巴投資了新加坡的電子商務領頭企業Lazada,共建“東南亞阿里巴巴”。滴滴也投資了東南亞與印度市場的兩大網約車平臺Grab和Ola。
另外,馬來西亞政府和印度尼西亞政府聘請了馬云擔任其數字經濟顧問,證明了技術創新可以突破政治與社會差異,而一部分最為領先的中國正在成為行業標桿,不再是追隨者。
“逆向山寨”并不是僅僅是“復制粘貼”(copy and paste)。最近,小米**視在海外發展的處境證明了部分中國企業在國外推廣他們的商業模式時還缺乏足夠的經驗。通常,如果一家公司不做任何本土化的調整,就幾乎無法將中國的商業模式應用到另一個市場。“中國的電子商務可以作為靈感來源,但不能簡單復制到其他任何市場中。需要在市場中不斷發展適當的模式。企業可以從中汲取靈感,但必須在構建的生態系統的同時改進其發展模式。” 坦賈雅說道。
未來,隨著中國的創新和企業家精神蔚然成風,逆向山寨的現象會逐漸在世界上受人矚目,應當予以關注。
本文改編自英文文章 “Chinas Trendsetters” 。原文刊登于3月30日香港《南華早報》,由高風CEO謝祖墀博士和The Red Synergy商務咨詢公司 Marco Gervasi 合著,高風高級咨詢顧問陳英麟對本文也有貢獻。
中文文章摘自《亞布力觀點》(2017年4月刊)并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