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是前一種,畢竟對于惜時如命的現代人來說,即便是在世界讀書日的今天,我們也更愿意用等電梯的三分鐘讀完一篇推送。
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件大事,結果百分之八十是失敗,但每天抽出時間堅持做一件事,卻很難不成功。
與其糾結要不要冒險辭職創業或成為“自由職業者”,不如學習村上春樹,用一生來“連續創業”。
喜歡寫作就堅持日寫4000字;
愛好爵士樂就精通到可以出樂評《沒有意義就沒有搖擺》;
熱愛跑步,就寫出每一個長跑者的枕邊書。
把興趣當飯吃,他做到了,還做到可以開飯館的程度。
畢竟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喜歡的事,就算陪跑諾獎,也能成為旁人無法超越的行為藝術。
1
工作與生活
之間的平衡
“我對職場很迷茫”,“我要不要換工作?”
“還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
“我也有創業的能力嗎?”
不管是資深的職場人思索自己的職場價值,或者是職場新鮮人放眼未來,都會階段性地思考轉換跑道的問題。
我們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思考,而這些新的思考也可能讓自己的人生,煥發出新的希望。
前段時間,跟一位在職場很成功的前輩交談,他說到關于如何平衡生活與工作方面的話題。
他主張工作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唯有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把工作與生活融合,才有可能在兩者間找到平衡。
道理很簡單,卻很難執行,其實就三點原因:
1.從事的工作并非自己想做的
2.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3.盡管找到想做的事,興趣很難養活自己
能知道自己志向的人是幸運的,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以至于比起上班、固定的打卡人生,我們卻更期待自由職業者。
我們都熟知的日本職業小說家村上春樹,他也和大家一樣遇到過困惑,只是他選用最直接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不僅是一個創業者,還是一位連續創業者。
2
沒興趣的事
只想敷衍了事
他大學還沒畢業就結婚,一出社會就開了一家名為“Peter Cat”的爵士咖啡館,白天是咖啡店,晚上是酒吧。
并非富二代的村上為了創業可付出不小的代價,他與妻子打工三年后貸款開店。這就跟許多初創時期的創業者一樣,人前風光,人后吃土,他們過了好一陣家中沒有電視暖氣,斯巴達般的艱苦生活。
某天,他們倆還不起貸款,苦惱地在深夜街頭散步,突然撿到一筆錢,正好是還款所需的金額。雖然深感抱歉,他們夫妻倆還是是將錢存入銀行避免跳票。
村上寧愿過著月光族的生活,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也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態度相當值得我們學習。
村上的二度創業就是寫小說,他是29歲時才燃起這個念頭,一開始兼職演出,每天從關店的深夜寫到黎明,半年后一本業余時間寫成的小說《聽風的歌》出版,得到“群像新人獎”。
利用正職的額外時間寫小說,不僅寫出興趣,還寫出了未來,更找到職業方向。
寫作不僅能養活自己,還因此成為文學巨擘,這個故事給了有志用自己興趣創業的上班族,一個可借鑒的案例。
中學時,村上就是一個不太喜歡用功學習的人,還不受同學和老師的待見,連大學都念了七年才畢業。他對考試的課業有一種天生的厭惡感,對于班級的學習名次從不在乎。
但他對閱讀卻有著一種莫名的熱愛,而且特別喜歡閱讀英語原版書籍。他雖然英語學習成績不怎么好,但英語閱讀理解的能力卻很不錯。
村上對喜歡的事會全力以赴,卻對沒興趣或被命令的事只想敷衍了事。
盡管生活起伏,但因為不想成為上班族而開店,在找到小說家這個職業后,不顧親友的反對、堅決關掉經營許久、盈利中的爵士咖啡館,只為了能夠專心寫小說。
即便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這並不代表成功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因為有諸多考驗在等著,而村上的熱血與率性,讓我佩服不已。
3
有天賦
不代表不需要努力
一開始寫小說時,村上也受過諸多批評,曾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建三郎”就不看好他,還批評他的小說並非純文學。
他的作品從未受到過日本純文學最高指標“芥川獎”的青睞,數次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
這也讓村上的小說是否缺乏批判性,只停留在流行文學這些問題上產生過諸多的爭議。
對于這些批評,村上倒是看得很開。
除了是他對自己的作品本身有足夠的信心外,更多的是對自已的了解。
當然,這些批評的聲音並不影響他作品的銷量,可以說,“村上春樹”的名字早已是票房保證。雖然銷量本身,可能會被“某些人”看作是遠離純文學的象征。
村上取得的成功,或許有部分來自天賦,而這些都是苦練的結果。
寫長篇小說時,他會把桌子整理干凈,不聽音樂,思緒也一并整理到“除了小說,其他一概不寫”的態勢,為了營造良好的寫作環境。他常旅居海外寫小說,逃避國內不必要的社交,以及媒體和粉絲們的打擾,《挪威的森林》就是滯留歐洲時誕生的。
為了培養寫作的習慣,他每天會寫滿十頁400字的稿紙。不管狀況好或不好,都會維持在4千字左右,約莫五個小時,他堅持寫完才打卡下班。
從成為職業作家的三十年來,他幾乎天天都抽出一小時慢跑或游泳。每天都堅持鍛煉自己的體能,為的是讓自己在寫文章時,能擁有更好的持續力與專注力。
4
避免陷入
“自己認為”的掙扎中
當你打算轉換跑道的時候,無論是換工作、換行業,或者是有創業的打算,我們通常都會優先做經驗的檢視。
自己從事過什么工作,盤點一下自己有哪些行業、哪些崗位的經驗;之后是技能的盤點、人脈的盤點,再看看自己的優勢在哪,該往哪邊去做轉換?
但回歸到應用上,卻常出現一件事:盤點時愈來愈發散,覺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去延伸,因而一點方向感都沒有。
面對眾多方案執行時,看似縝密的布局,卻常常伴隨著許多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先計劃后實行,這樣的謹慎固然有好處,但有時卻會讓我們陷入“過多思考”的陷阱,忽略了“變化趕不上計劃”的風險。
甚至有可能計劃里的方案,全部都是“自己認為的”,與真實情況有很大的差異。
處在對這些思緒的掙扎之中,讓我們陷入害怕失敗,不敢向前邁進一步的迷思。
許多職場人為想找到“完美的職業”而備感壓力,無論是即將步入社會、趕在30歲、40歲前就定位、未來人生意義的追尋等......這份“找尋不到”的焦慮感,蔓延在不同的階段中,從而開始自我懷疑。
但,在“完美的職業”與“變化的自己”之間,我們是否漏了什么呢?
如果在沒有徹底了解自己到底是怎么樣的人,就很容易讓自己在決定行動后,更喪失目標感、加深挫折感。
有時,堅持著“把興趣當職業”才能完美人生的想法,也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畢竟,工作也可能破壞生活平衡,讓我們覺得無法掌握人生,以及對時間的掌控、達成目標的滿足感。而人生也包含著很多自我實現,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個通道。
所以,我們要盡量避免無意識地進行工作選擇,或單純是為了換而換,只為了從事完美工作可以得到別人對自己認同的滿足感。
5
為了理想生活
你愿意付出多少?
興趣,不僅是試出來的,還是堅持出來的。
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把它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對很多人來說是奢望。如何才能找到“興趣”呢?這個答案其實很難回答的,唯有通過不斷地嘗試才能找到。
村上雖說沒上過一天班,但其實為了結婚、開店創業,他在唱片行跟咖啡店打過工。透過嘗試,他發現自己不想每天花時間搭電車,把生命浪費在一次又一次的會議、無聊的績效考核當中。
他在閱讀中累積能量,直到29歲才有了寫小說的念頭。
一開始,他也不確定自己到底行不行,畢竟小說家聽起來就是一個浪漫,但是會餓死的職業。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每天從關店寫到開店,堅持寫作的信念。現實生活中的他,因為有貸款要還、有家要養,得獎后他依然是業余小說家,直到第三部小說的寫作期間,他才決定破釜沉舟,關店成為職業作家。
也許很多人會有疑問,他苦行僧般的生活,幾乎比一般上班族還辛苦,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村上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想過的生活,所以他愿意把寫作當成一個長期經營的職業。
因為有了寫作的熱情,所以才有了高度自律的寫作習慣。
他早睡早起,遠離社交紛擾,將生活簡化成只剩下寫稿與運動,定型成最適合寫作的樣子。
村上春樹連續兩次創業,不僅節衣縮食、貸款過日子,還要要半工半寫,深夜伏案創作。他不惜踏出舒適圈與苦逼的現實進行抗爭,過著比上班族還規律、辛苦的生活,也要堅持自己的道路,用手中的筆、緩慢但堅毅地寫出一部部名作。
為了過喜歡的生活、讓自己有所成就,你就必須要做更多不喜歡的事。
試問一下自己,為了理想生活,你愿意付出些什么?
每一個創業家都是從零開始的,想帶給這個世界某些價值,認清楚自己所具有的某些使命、聽到了某些呼喚,于是你決定跳脫舒適圈,卷起袖子當一個先鋒者。
在這個階段,你眼前滿是阻礙和荊棘,不會有任何人看好你,而沒自信的人會找很多籍口來放棄,像是路太陡峭了、沒有貴人的幫忙,資金不到位等等......
創業都是充滿挫折的,差別只在于有人可以堅持下去,做到了原本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
6
做心目中
最美好的事
當然,要把“興趣”當飯吃也不是容易的事。
村上29歲才寫出第一本小說,在此之前並未寫過任何作品,以小說家來說算是出道比較晚了。沒受過寫作訓練的他,從英文寫作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筆法,這種橫空出世的寫作手法,跳脫純文學框架自成一派。
雖然得到新人獎后,村上不被日本的文學前輩們看好,但他那種屬于新世代的文字,在市場上卻非常熱銷。
無論是在職場上,抑或是創業的過程,總是不可避免地充斥著各種雜音。這就好比某公司研發出了一個性能比你們更優異的商品,或是某公司推出了一個類似的產品但用低廉的價格來搶市場......
若你對自己的信心不足,因而隨之起舞,那一切就到此為止了。
讓你變得平凡,就是雜音的最大目的。而“專注”是每一個在職場有所成就者,或是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具備的特質之一。
工作會占據我們人生的一大部分,而唯一讓我們“心滿意足”的方法,就是去做心目中最美好的事。
唯一能做到的方法,就是愛你所做的事。
如果一個人沒有搞清楚自己熱情的來由,那不管換到哪個領域,做什么工作都是徒勞的。
很多人以為成功者的成功,往往是來源于他們高度自律的習慣,能承受一般人吃不了的苦。然而在我看來,他們的成功,其實是他們比大多數人更了解自己、更懂得駕馭自己的心。
如果你現在還不清楚自己為何而工作,想做什么工作,想往哪個方向前進,想成為怎么樣的人?
我們就不妨回顧一下,自己一路以來的職場經歷、生活經驗。是否在我們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我們曾覺得充滿熱誠和專注地去做一件事。
做這件事的時候,可以讓你的內心感到愉悅,那么這件事,很有可能就是你的熱情所在。
了解熱情從何而來,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