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經營管理 » 正文

供應商績效管理:質量不是想當然的

  作者: 來源: 日期:2019-01-18  

常用的是百萬次品率(PPM,或DPM)。優點是簡單易行,缺點是5分錢一個的螺絲釘與1萬元一個的發動機所占比例一樣。供應商可以通過操縱簡單、低值產品的合格率來提高總體合格率。行業不同,這一指標的標準也大不相同。例如在小批量、多品種的航空、設備制造行業,百萬次品率能達到3000就屬是世界水平;但在大批量加工行業的零缺陷標準下,3000 PPM的供應商八成屬于淘汰對象。

質量成本(Cost ofPoor Quality; COPQ)彌補了百萬次品率的不足。其概念是造價不同的產品,質量問題帶來的影響成多也不同;同一次品,出現在供應鏈的不同位置,影響也不一樣。例如次品發現在驗貨處,退回供應商要求更換即可,成本相對較低;但如果發現在生產線上,則可能導致生產線停頓,成本相當高;如果發現在客戶現場,那成本可就更高了:保修、退貨、喪失信譽、失去以后生意的風險等。壞在客戶處,影響最大,假設權重為100;壞在公司生產線,影響相當大,假設權重為10;壞在公司驗收處,影響最小,假設權重為1(當然還可以延伸到逐級供應商,但由于操作困難,僅僅是理論探討而已)。假定向供應商采購該產品的價格為1000元,在上述三個環節各出現次品兩個,總的質量成本就是222000元(100 x 1000 x2 + 10 x 1000 x 2 + 1 x 1000 x 2)。這個指標有助于促使把問題解決在源頭,因為那兒的質量成本最低。

質量成本在概念上好理解,但量化比較困難。例如上例中,采購件的質量問題發現在生產車間,為什么權重為10而不是20,或者11?對質量問題接觸面廣、理解較深的人,例如公司高級管理層,比較容易理解質量成本的概念。但是,對整天在組裝線上工作的工人而言,接觸客戶端不多,他們理解質量問題發生在客戶處的嚴重影響,但說嚴重到權重為100倍的程度,則有點費解。

質量成本COPQ的數字很大,動輒幾十萬、幾百萬元。剛開始,這確實會引起人的注意;但時間長了,大家對這一指標有了“抗藥性”,容易產生“數字大是大,但不真實”的想法。于是這一指標就歸于平淡,甚至在一些公司不了了之。當然,話說回來,哪一個指標最終能逃脫歸于平淡的命運呢?要么是績效提高到一定地步,這一指標不再重要;要么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家操縱指標,使指標變成數字游戲,失去可信度。

質量成本COPQ因為溝通、執行上的困難而往往遭拋棄。部門利益、公司政治也是該指標流產的一大因素。例如在硅谷一個二十億美金左右的公司,負責質量和供應鏈的副總裁主張拿掉這一指標,因為他覺得這個指標難以理解。探究深層次的原因,是這一指標“放大”質量問題,成為別的部門攻擊他的部門的“證據”。

再比如在一個大型本土企業,質量管理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售后服務負責保修和退貨,生產部門負責生產質量,采購負責供應商來料驗收質量,三個部門溝通有限,一個部門甚至接觸不到另一個部門的數據,質量成本就根本沒法統計。這里有信息系統的問題,例如三個部門用不同的系統;但更多的則是部門壁壘:比如一旦客戶處發生質量問題,采購的第一反應就是個別化,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當然不愿讓客服部門進入采購系統,看到這個供應商的糟糕的來料驗收記錄。這是商業問題,需要通過商業手段來解決,沒法通過信息技術來對付。

質量領域還有很多指標,例如樣品首次通過率、質量問題重發率、最終客戶退貨率、保修/維修成本等。這些指標對鼓勵供應商一次做對、淘汰那些積習難改的供應商都有幫助。不管什么質量指標,統計口徑一致、統計標準客觀,有可對比性,才能增加公司內部及供應商的認可度。

而且,質量統計不是目的。統計的終極目標是通過表象(質量問題),發現供應商的系統、流程、員工培訓等方面的系統問題,督促整改,達到優質標準。要知道,所有的偶然,一旦發生了,一定有其必然因素。在管理粗放的企業,一旦出現質量事故,從上到下都習慣性地“偶然化”問題,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結果你知道的,那就是質量問題年年講,月月講,但還是三天兩頭地不斷重復發生。

但是,誰也不能忽視質量成本的影響。拿汽車行業來說,這幾年因質量問題的召回愈演愈烈。比如光2016年,在美國的就有創紀錄的5320萬輛車被召回[1],成本是天文數字。作為對比,同年美國的乘用車銷量只有710萬輛[2],不及召回數量的七分之一。對豐田來說,僅因為在剎車板上誤導公眾,就被美國司法部罰款12億美金。比如紛紛揚揚的高田氣囊召回案中,光美國就有4200萬輛車被召回,我家的兩輛車都在召回之列。

汽車行業的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有個共性,那就是都跟供應商生產的零部件有關,屬于供應商質量的范疇。這并沒有什么稀奇,因為供應商對大約70%的供應鏈增值活動負責,在外包盛行的汽車制造業更甚。產品一旦進入市場,供應商質量問題的成本就以幾何數級百倍、千倍地上升。就拿高田氣囊案來說,代價之高,可以高達240億美元,足以讓高田傾家蕩產[3]。這不,高田在美國和日本都宣布破產保護,最終被均勝電子以15.88億美元的代價收購,日本制造業史上最大破產案完結,高田85年的歷史宣告結束[4]。

雖說全面質量管理都盛行半個多世紀了,我們今天面臨的質量問題卻更嚴峻。在我國,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質量、安全事故的關注度會越來越高,政府在這方面的監管也會越來越嚴,質量成本也會越來越高。如何把質量問題消滅在源頭,只會越來越重要。但真正可怕的是,質量還是被想當然,供應商的質量在很多公司也沒有被系統地管理。光依靠市場行為是沒法真正解決供應質量問題的——市場行為就是換供應商,但損失已經造成了;公司必須得依賴企業行為,即健全的供應商管理體系,來督促和幫助供應商質量改進。

另外,如果質量指標僅僅是質量部門、質監人員的指標,那注定是沒有出路。不乏這樣的公司,質量指標只是一幫質監人員在成天擺弄,他們好像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別的部門沒人理睬,可有可無(可千萬不要上這種公司高就)。訪問供應商時,也不妨探究一下他們采用什么質量指標。答案當然是有一系列的指標。那接著問他們拿著指標干什么。答案八成是指導公司決策。不要停,拿著指標分析,問生產線的工人,問高層管理,看他們是不是知道這個指標;如果知道的話,問前幾個月的趨勢,看看他們的理解是否一致。如果發現這些質量指標不過是質量部門的數字游戲,千萬不要驚奇,因為這種供應商多得是,但卻要非常小心跟他們做生意。

這種公司習慣性地假設質量不成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恰恰是質量,只不過是對質量的認識沒有提到足夠高度,不被正視或者不愿正視罷了。因為不能在質量和性能上脫穎而出,那就只能拼價格,拼命壓價,導致整個供應鏈無利可圖,質量更差,從而進入劣質低價、低價劣質的惡性循環。美國的通用汽車就是典型的例子。

要知道,價格沒有絕對的高低,高、低都是基于一定的質量、服務假設。這就如一些美國造的汽車,不管怎么壓價都很難競爭過同等的日本車,原因不是美國車價格高,而是憑那質量,就不值那個價。通用汽車的營銷專家們可不這么認為:銷量上不去,看來我的價格還是不夠低;價格定得更低,就要供應商給更多的“降本”;一分錢一分貨,伴隨供應商更多“降本”的是更糟糕的質量;一分貨一分價,質量更差,價格再低,消費者還是不愿買。這不,同等車型中,豐田、本田的價格一般都比美國車高,但美國消費者還是喜歡買日本車,因為質量好。當然,我理解在國內,日本車經常受到非議,那并不是日本車廠做不好質量,而是因為日本車廠的戰略性失策,沒有把最好的車賣到中國市場。

看得出,通用汽車習慣性地拿價格來解決質量問題。這樣的企業在國內也比比皆是。

有一次我去培訓一個企業,采購團隊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把供應商的價格降下來。我一再解釋,你們的問題不是價格高,而是質量差。不信,你們自己到公司官方微博上去看,凡是發布一個產品消息,后面就跟著千百個留言,順著往下讀,不出三個,就有消費者在吐槽質量問題,比如顯示屏不亮啦,電源線斷了,電池過熱了什么的,從來就沒看到一個讀者說,你們的產品太貴了。相反,甚至有消費者留言,說他們的產品太實惠了。你還嫌供應商的價格不夠低?壓價太低,有些供應商都在明說,他們不做該客戶的生意——出的是白菜價,想買藍田玉。不斷壓價的結果是,供應商的質量更差,于是走上了通用汽車在美國的老路:以價格解決質量問題,可謂現代版的南轅北轍。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