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里,許多員工都會誤把行動認為是績效。如果把這些誤會進行澄清、糾正,則會有效助力組織績效的提升。 員工,甚至是主管對績效的認知誤差,通常從工作計劃中體現出來。
例一,員工的工作計劃:今年努力開拓大客戶【沒有目標,只是一個動作。】
問題:開拓大客戶只是一個動作,不是績效。績效應該是達成績效目標,而達成績效目標的關鍵行為是和客戶高層建立信任、梳理清客戶的采購流程、組織結構圖、戰略規劃等最重要的信息。
符合#績效倍增#特點的目標:在年底前,開拓5家銷售額超過100萬的大客戶。
例二,員工的工作計劃:全力以赴,確保公司ERP系統上線。【系統上線只是一個動作,上線的目的是給公司的效率帶來提升】
問題:ERP系統上線應該給公司帶來的是效率提升,但通常情況下許多公司的系統建設由IT部門牽頭,而IT部門講不清對公司的哪些方面的效率提升,提升多少,導致的結果是ERP上線后,根本沒有被使用,花了錢,IT部門被挨了批,甚至會因為要額外做許多方案而導致效率下降。
因此,公司真正需要梳理的是ERP系統上線,一定要解決公司目前的哪些關鍵業務效率問題,如,改進工作審批效率,加強銷售部門和產品部門的協作等。為了把這個系統真正做好,就需要項目組對最想改進的審批環節進行系統梳理,這樣才能設定出清晰、準確的目標,進而把ERP系統的每個環節都設計為符合公司需求的系統。
符合#績效倍增#特點的目標:上線ERP系統,將公司報銷審批平均時間從兩周減少為2天。
例三,員工的工作計劃:努力學習JAVA語言,提升編程能力。【錯把學習目標當成了績效目標】
問題:員工的使命是為組織創造績效。能力提升固然會促進績效的提升,但這兩個之間還是有質的區別的。而一個清晰無誤的目標可以幫助員工、組織更加專注于真正要貢獻的價值點。因此目標設定一定要直指組織績效。我們通常用“坐電梯法”幫助主管或員工澄清他究竟可以幫助組織提升哪方面的績效。如,編程能力提升了,則程度中的bug數會大幅度減少,從而縮短系統開發時間,這就是組織績效。
符合#績效倍增#特點的目標:提升編程能力,在3個月內把系統BUG數降低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