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也強調不預不立,但也恰如中國的文化一樣,感性大于理性,缺乏數據和分目標的支撐,總是讓你感覺是這么回事,但真實施起來確又無法形成合力并最終實現戰略規劃。
最好的例子,其實就是隆中對,諸葛亮定下了三分天下和一統天下的戰略,在開始階段因為初期規劃是建立在現有環境和人力資源模型的基礎上,于是基本順利地實現了三分天下。可是相對應的企業文化建設和人力資源規劃無法與企業發展相匹配,導致全員目標不一致,各階段分目標不清晰,實現目標后個人價值無法實現,最終僅少數人參與實現戰略,于是一統天下的戰略規劃也變成了空中樓閣。
西方的近現代戰略規劃的定型來源于兩個人的理論基礎。一是邁克爾.波特的戰略三部曲,主要講的是分析環境、確定顧客、制定目標,分步實現;一是哈默爾關于核心競爭力的論述,主要講的是建立區別于其它企業的獨特能力,這種能力契合所服務的顧客,并非常不易被模仿。后來在惠普之道(關于目標的制定方法)的基礎上由韋爾奇歸納綜合,就變成了今天的企業戰略制定方法。也就是大家常能看的固定格式:你是誰?為誰服務?他們為什么選擇你?等等。但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中國大多數企業無法真正建立戰略管理?
首先,現有的戰略管理方式,是大企業的特權。
其次,中國企業必須在克服小農意識后,才會有戰略管理。
再次,戰略管理是要有相應企業精神相配套的。
最后,企業的戰略管理是建立在企業領導者敏銳的市場分析能力上的。
以上這些我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提過,就不在多說了。現在又流行起來把戰略管理和經營計劃相混合的戰略制定方法。我想可能我的學識太過于淺薄,有幾個疑問無法釋懷:1、戰略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管理的過程,是一個指導性的經營指標;經營計劃是一個短期的相對硬性的經營指標,是納入日常績效管理的指標。2、經營計劃是為實現企業戰略的階段性目標,是在企業使命相對穩定基礎上制定的。
以上這些都是題外話,現在要解決的是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如何建立自己的戰略規劃管理。
首先,企業的領導者指出企業方向時,不能只拍自己的腦袋,應在充分的市場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
其次,企業要有全員合作機制,鼓勵全員參與、全員創業,當把老板的事變成全員的事,才能動態管理好企業戰略。否則我們經常會看到的老大老二打仗,老三死了;老大老二打仗,看熱鬧的贏了這樣的事發生在你身上。
再次,企業方向性的經營管理和企業精神的調整應保持慎重,不能看到王寡婦和李寡婦打仗,你就把門鎖上了。
最后,中國的企業是建立在中國的人文基礎上的企業。企業戰略制定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并不是幾個命令就能解決的,中國是理學思想指導下的小農意識占主體的國家,勤勞、智慧、勇敢是相對于家來說的,家文化的發揚光大是因為允許優秀者更優秀。
這篇就這樣吧,因完成時間跨度過長,邏輯性較差,但真正思考過的人會明白的,我也不想邯鄲學步,僅想對已有理論不適合部分或個人認為需提出部分贅述,以郷陷入按現有理論無法解決現實問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