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奔走服務于各類組織,尤以提供引導戰略落地、問題解決的工作坊服務為多。這些項目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在現場引導伙伴們,對組織當下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并有針對性地制訂解決策略。
應該說,每次形成高質量解決策略的過程中,幾乎參與者都會經歷一個糾結焦灼、重新認知、痛苦思考的過程。引導師如何幫助與會者,形成有價值、高質量的策略方案,不僅體現引導師的引導水平,更依賴于引導師對于組織文化的理解、覺察與判斷。
大多數工作坊經歷了議題聚焦、分析、關鍵因素厘清的過程后,會進入到策略的環節。一般來講,我們會拿出大量的時間,來思考問題的解決策略。這些策略的清晰程度,直接決定著未來方案落地的可行性。在很多項目中,因為組織文化、行為風格、目標理解差異等多方面原因,會導致這個環節沒有想象中順利。(當然,我說的順利是指形成高質量、或落地的行動計劃,而不是指簡單輸出幾條“方向性的建議”。)
我發現,當組織存在以下幾種行為習慣或文化風格的時候,期望在會議現場拿出有質量的解決策略,會面臨很大挑戰。
“策略”僅僅停留在方向上
首先,我們需要對“策略”做一個界定。我談到的策略,不只是一個改進方向而已,而是包括關鍵要素、目標成果、風險障礙、推進要點等多方面的內容。如果只是一個方向性的建議,我個人不認為這是一個具有指導意義的策略。道理很簡單,因為缺乏落地的支撐與可行性因素的分析。
很多組織其實不缺乏好的想法,但更多時候想法無法落地。究其原因,大概率是因為人們在開會的時候,習慣于把策略僅僅停留在方向性的建議上。于是就形成了想法大家都認可,但卻發現會議白開,因為實際上并不缺乏方向上的建議,而是缺少如何落地的辦法。
有的伙伴會疑惑,那為什么在會議上大家不討論更具體一點呢?
這可能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比如:大家對于怎么落地、從哪些維度切入都有不同的考量,又牽涉到各自部門的利益,所以追求最大公約數就成了一種默契,而這種默契就形成了一個方向性的建議。再比如,會議的時間安排等原因不允許做更加細致的討論,還有提出建議時所面臨的安全因素、沒有人在現場刨根究底的追問等等,都可能造成與會者只提出一些方向性建議的情況。
當策略只停留在方向上時,即沒有關鍵因素分析,也沒有行動要點支撐。很多想法變成了”正確的廢話“。比如:“下大力氣降低生產不良率,提升生產效能”、“增強培訓效果”等等。聽起來這些話無比正確,可惜誰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落地執行。(詳見另一篇文章《策略不落地,是因為“正確的廢話”太多》)
習慣于給其它部門提建議
還有很多想法,聽起來非常有道理,而且解釋起來頭頭是道。比如,銷售部門為了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提出了“人力資源部加大招聘力度,每月提供流失率三倍比例的人數進入復試”的想法。他們的理由是,人之所以留不住,是因為人力資源部沒有提供足夠多的人選,供業務部門甄選,所以要人力資源部加強招聘力度。可是,人員流失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做為業務部門又可以做出哪些改變呢?這些涉及到自身改變的內容,往往不在策略范疇之內。
我參加過一個 “開源節流”的討論。會議上一線科長們有許多類似的點子提出來:
-
銷售部門要壓縮差旅成本,只坐火車不坐飛機,降低成本;
-
行政部應該把復印紙雙面使用;
-
公司把富裕廠房出租;
-
把舊設備抵押給銀行,換取流動資金;
-
…….
聽起來這些點子好像都挺好的,可唯一的問題在于,這些點子和提出點子的人、部門的日常工作幾乎沒一點關系,所有的想法,都是提給公司職能部門或上級部門的,自己這個科室可以做哪些開源節流的事?卻沒有一個好的設想。
把行動和結果混為一談
如果你問參會者,你們的工作有目標嗎?他們一定會說:“有,而且分解為了若干個行動”。比如:達成1000萬銷售額的目標,很可能會被分解為:開展會員活動,提升復購率;每月完成兩次促銷活動等若干個行動。表面上看,好像挺清晰的,但認真分析發現,完成了這些行動可并不意味著目標的達成。也就是說,人們并沒有把行動和目標有機的聯系在一起。
這個原因在于人們把“行動和結果”混為一談了。換句話說,人們誤以為開展某個行動了,自然就會達成某個結果,而這個結果會支撐目標的實現。但實際上往往事與愿違,并不是所有的行動所產生的結果,都可以支撐目標的達成。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行動能否產生預期結果是未知數,計劃中只關注了行動本身而并非結果;另一方面,行動與目標的支撐關系是否強關聯,也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仔細觀察很多組織的行動計劃會發現,有時間、事件、負責人、注意事項等等內容,卻偏偏沒有“結果/輸出物”。這無形中仿佛在暗示大家:做與不做很重要,但達到什么結果并不重要。
在現實中還存在這樣的情況:參與者對行動之后結果的標準是什么、輸出物是什么,在制訂計劃的時候,并沒有形成統一、清晰、具體的認知。這樣的目標分解最終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可想而之。
管理者要認真思考,組織的習慣是什么?行為風格是什么?策略執行后最終想看到的可視化成果是什么?形成高質量策略時,會面臨哪些挑戰?
這些問題的答案,直接影響著每個策略的可行性。畢竟在商業社會中,敏捷、直接、高效決定著組織獲取機會的概率。讓組織文化、行為風格產生變化,源于組織中每一位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對于管理者,面臨業績的壓力,一定要在團隊中推行以終為始、以結果為導向的理念,也只有在這樣不斷要求、不斷追求下,才能夠保證每位伙伴提出的策略可行、可落地。(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