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院·魯柏祥談管理|你的企業是否患上“成功綜合癥”?
中糧集團曾高調推出“全產業鏈”的戰略。這家向來以農產品和食品進出口貿易為核心業務的企業,開始構筑起一條從種植養殖到加工、物流再到貿易、研發直至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除了糧油食品業務,中糧集團還涉足金融、房地產、酒店旅游、包裝等業務。多元化與專業化的問題是一個老話題,我們以往都強調分工與專業化,企業家學院副院長魯柏祥老師對此有什么樣的理解呢?
筆者并不認同“全產業鏈”戰略。難道中糧要做“大農民”了?如果中糧集團做房地產,為什么還叫“中糧”,干脆改名叫“中房產”好了。其實,我們可以從5個方面來闡述分工的重要性:從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來看,早期人們“萬事不求人”,一切由自己干,一切為了自己,但這種做法的效率是最低的。從理論發展角度來看,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提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法耶爾、泰勒等管理學鼻祖的理論都是從分工開始的。從西方經濟的發展走勢來看,工業革命以后人類創造的財富,比以往任何時候的財富總量還要多。人類之所以能夠創造那么多財富,是因為分工。從中國傳統文化來看,“小而全、大而全”的小農經濟思想導致經濟發展結構雷同。另外,任何組織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多元化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
中糧這種變化就是典型的“成功綜合癥”,一個企業在某一個領域成功,就以為什么都會。很多企業最輝煌的時候,也是開始走向衰敗的時候。我把這稱之為“克林頓病”,總統當好了就開始多元化了,結果“萊溫斯基”事件也出來了。試想:銀行為什么要把資金投給人家?如果錢那么好賺,為什么他們不自己做呢?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吃哪行飯的。雖然道理很簡單,但總有那么多人不相信它。這就像飛蛾撲火一樣。
同樣是糧油企業,正大集團也有過多元化的探索,但后來也砍掉很多產業。嘉里集團也一樣,在企業的不同階段是有這種可能,但至少要在某一領域做到絕對高的地位。
我們常說“東方不亮西方亮”、“不要把十只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這都是有前提的。“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前提是至少有一邊亮,否則有可能東、西兩方全暗。“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前提是所有籃子都是一樣的,沒有好與差之分,并且每只籃子都裝不下十只雞蛋。
其實,十只雞蛋到底放進幾個籃子與雞蛋沒關系,而是取決于籃子。況且,買籃子也是需要成本的,畢竟籃子是為裝雞蛋服務的。籃子搞了那么多,明天雞蛋沒了,籃子干嗎用?卡耐基曾經說過,把所有的雞蛋放進一個籃子,然后精心照料好這個籃子。
企業發展的思路,首先應當求精,其次是求專,再次是求強、求大、求多。然而,現在不少企業把求多與求大提前。所謂“強大”,一定是先強而后大,而現在不少企業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搞大再說。我們說奮發圖強,而不是奮發圖大,是有它的道理的。
我們常說,企業不是比大小,而是比競爭中誰活得更久更好。即使是蛇也懂得這個簡單的道理。如眼鏡蛇平時都是盤曲在那里,頭卻總是高昂著,一旦時機成熟,瞬間進攻后迅速縮回;蛇始終保持進攻狀態,但只是偶爾進攻。在軍事上,最犯忌的事情就是戰線拉長。捕蛇者往往拿根大竹竿,是因為蛇盤曲的時候有力量,而游動時是沒有力量的,此即打草驚蛇的來源。而好多企業卻是“不打自驚”。“全產業鏈”無非讓自己成為很長的蛇,明天人家從各個角度、各個環節發起攻擊,就可以把蛇斬斷。
從組織理論來看,企業有高效率,是因為可以“獨.裁”。“獨.裁”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缺點是信息不對稱;而市場正好相反,信息對稱但交易成本高,因為每一項交易都要談判。“全產業鏈”看起來交易成本降低,似乎運行效率更高;但這樣的企業信息不對稱,對市場是麻木的。這個難題在“全產業鏈”中是無法解決的。杉杉集團收購澳大利亞鐵礦,難道杉杉做出來的鐵礦比買來的質量好嗎?此舉看起來產業鏈延長,但延長產業鏈要再每一個環節形成市場競爭力,而非某一環節很強,其他環節成了“的洼地”,那就是傳統的“計劃”經濟的做法、小農經濟的現代版。
不管一個企業有多大的實力,我相信永遠多不過社會,多不過行業。那他怎么與人家競爭?所以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韓非子說“業精于勤,行成于思”;我認為“業精于專,方顯卓越”。
我認為是否多元化,得看外部背景條件。如果市場很大,競爭不激烈,那每個產業都去做好了,因為沒有人跟你打;反之,如果競爭越激烈,越不能隨便多元化。市場景氣的時候,多元化看起來很美,家大業大的;但是虧損的時候也是乘數效應。國際上多元化的企業也很多,但不能看外表湊熱鬧,人家多元化更多強調以專業化為基礎。多元化的關鍵在于能否形成核心競爭力。杰克·韋爾奇曾經表示,如果在某一個行業做不到數一數二,就撤出不干。因此,通用在收購的同時也在出讓。
有人說,復星集團也涉足醫藥、鋼鐵、金融、房地產、礦業、零售等很多產業,每個行業都不是數一數二的,但加起來就很強大了。但我認為,多元化在某一階段可以成功,但并不意味著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成功。當年這樣做是正確的,以后這樣做并不一定是正確的。不過,從人類發展的規律來看,專業化是必然趨勢。捆綁式的多元化,并不意味著連起來就大了,更不意味著大了就強了。當年北洋水師把老百姓的漁船連在一起,結果一條船打沉就全部拖沉了。這不就是“鏈”嗎?
還有人說企業在市場競爭不激烈的時候適當多元化,等市場競爭激烈了再收縮戰線也可以。我認為這叫賺錢,賺錢得遵循利潤最大化原則;但現在企業的經營目標應該是企業永久化,事業永久化。好大喜功的逐利行為,是市場機會主義行為,而不是永久的規律性的行為。
一周熱點
- 2023-06-16新的糧食巨頭即將誕生!邦吉斥資82億美元收購維特拉
- 2023-06-15貴州大學宋寶安校長一行蒞臨?北農鳳凰國際創新園視察指導
- 2023-06-14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
- 2023-06-14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推薦第四屆全國飼料評審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的通知
- 2023-06-14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推薦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專家委員會委員候選人的通知
- 2023-06-14關于公布2023年第二批團體標準立項的通知
- 2023-06-13美國農業部2023年6月糧油供需預測報告
- 2023-06-13全球糧商格局生變!邦吉并購維特拉即將敲定
- 2023-06-13首發!新希望六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鄉村振興糧食專列開行
- 2023-06-13豬價超兩月低于15元每公斤 養殖行業除了降本還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