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公司提拔了我的兩位下屬,請他們分別負責管理一個團隊,毫無疑問,這對被提拔的個人來講,起到了比較好的激勵作用的,他們也樂于承擔更多的任務和責任,這原本是想要釋放我的精力的管理行為,但兩個月下來,卻似乎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我自以為的理由是:他們二位的成長還需要一些時間,甚至當我和其他人(上級或家人)溝通這個問題時,他們也往往給我同樣的反饋……
然而,當我最近和他們二位分別溝通后,他們反饋給我的信息是,一方面他們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在新的崗位上的權、責,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我管得太細,沒有給到他們合適的自主權,甚至是一種對他們的不放心、不信任……所以,他們漸漸的認為“反正自己說了不算,就等你來最后安排(決策)吧!”之后,我陷入了沉思……
最近,我在讀迪斯尼剛剛卸任的CEO艾格的傳記《一生的旅程》,他在書中分享了一個他的經驗——他2005年接手瀕臨破產的迪斯尼,15年時間,他帶領迪斯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他剛上任的時候,發現公司有一個戰略規劃部,這是一個管理部門,部門里有六十幾位工作人員,全都來自世界頂級名校,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形成各種分析報告,然后為CEO決策提供依據,換言之,當時迪斯尼大大小小的決策都是通過這個部門形成決策意見,最后開會由CEO決策,艾格上任第二個月被安排一個會議:討論香港迪斯尼的票價。當時他看到這個主題時,非常生氣,他打電話給香港迪斯尼的負責人:“為什么這么小的事,還要我這個CEO來決策?“對方的回應是:“以前都是這樣的流程。”艾格很生氣的回應:“如果這么小的事還要我這個CEO來決策,那么你就不配坐在這個位置,取消這個會議,要么你決**價,要么你讓位?”
更進一步,艾格重組了戰略規劃部,由原來的六十多人的團隊精簡到15人,并且明確這個團隊只研究涉及迪斯尼未來發展的方向性問題,不研究解決具體事務性問題。這件事在迪斯尼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被視為艾格上任后的第一把手,事實上這把火貫穿艾格迪斯尼任期始終。這從本質上改變了迪斯尼的決策體系——不同層面的管理者有其崗位對應的充分決策權。艾格在書中強調,這樣一來,他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想更大的問題,包括后面提出腦洞大開的收購喬布斯的皮克斯構想并實施,要知道在艾格之前,喬布斯和迪斯尼時任CEO已經鬧到幾乎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了……
前些年,我在西安服務某企業里,一位中層管理者向我吐槽:他說,對于管理者來講,他認為手機是世界是最糟糕的發明,因為有了手機,他無論在哪里做多大(多小)的管理決策,都需要向上級請示一下,自己幾乎就沒有做決策的任何權力。在手機發明之前,每位管理者在現場都是有充分的決策權的,而現在上級可以隨時遙控我,我本質上就是上級的一個分身,毫無意義。古時候還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法,現在環境下,現場管理者就是一個木偶……
事實上,這些年來,據我的觀察,這位管理者的這種體會非常常見,只是把這一口“鍋”扣在“手機”頭上,倒是冤枉了手機,這口鍋應該由領導來背,或者說于體制內企業來講,更應該是高層領導者所信奉的管理體系來背。問題是領導者們不知道這個問題嗎?
我想,大概大部分的領導都是知道的,但是他們為什么還是這種管理方式呢?我想根本原因有三個:一是管理能力不行。具體表現為他們并不知道其它的管理方式,只能事無巨細的抓;二是掌控感作祟,許多企業的領導者多數是從基層上來的(或者從基礎工作做起),他們了解工作的每個環節,往往對按自己方式去落實的事更有安全感;三是懶政、不作為。具體表現為領導者往往懶于去思考領導者該做的事,而是在和下屬搶事做。
同時,過去幾十年,之于絕大多數國內企業來講還有一個背景:基于高速的發展環境,過去主要靠膽識和資源在做生意,所以,于很多領導者而言,無論如何管理,公司都是會增長的,他們根本不需要過多的去做“大事”,從“閑不下來”或“閑下來沒有安全感、存在感”的角度來看,他們就會去做下屬管理者該做的事……
時至今日,靠一個人的力量管理企業、管理團隊,不是累死自己,就是累死企業。領導者更應該著眼于思考企業的未來,更應該從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中抽離出來,也就必須要懂得有效的授權。在我看來有效地授權,一是從思想上、根本上放棄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想法;二是要明確管理崗位的權、責;三是要給予管理者充分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