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學院動物科學技術系主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針灸學會理事、北京解剖學會常務理事
電話:80799133 郵編:102206 傳真:80799004)
前言
隨著藥物殘留物、藥物毒副作用對人類危害的不斷發現,運用中藥防治疾病正日益受到全球重視,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畜禽水產品的出口必須解決好藥物殘留物問題,而且由于受知識產權的保護制約,我國絕大多數抗生素的生產不得不停止而需進口,抗生素價格上漲勢成必然,故對我國畜牧工作者而言,重視中藥防治動物疾病的機理研究、藥品生產、臨床運用尤其迫切,否則將無緣于國際市場、國內市場的競爭。
無疑,運用中藥防治動物疾病,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防治的效果也是確定的。古人在長期的臨床運用中有了較明確的方向。然不可否認,在近代,由于西藥大規模地進入中國,且因西藥在快速防治動物傳染性疾病中的巨大優勢及立竿見影的效果,小和逐漸導致在防治動物疾病尤其是流行性疾病中,人們重視抗生素和疫苗,而輕視中藥的趨勢,尤其是在防治流行性疾病中的優勢所在,效果所在,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效益。
那么,運用中藥防治動物疾病其優勢存在哪些方面呢?為較好地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深入剖析當今所用藥物,尤其是抗生素和疫苗所存在的缺陷。
一、抗生素的優缺點
抗生系的優勢在于可以直接、快速的殺滅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而且有明確的分子構型,利于人工合成、生產,可進行嚴格的生物學試驗以檢驗其效果。
抗生素的缺點:①由于大多數微生物屬低等動物,即使病毒等亦有生物的基本特征,而高等生物都是由低等生物逐漸進貨而來的,在細胞或細胞水平上有較多的相似性,因而,抗生素對動物體或者人體存在有潛在危害性,在長期的使用中,這些危害性已逐漸顯露。②抗生素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絕大多數是通過與微生物的某些部位結合后,經抑制其關鍵性功能活動來實現作用效果的,故在一定程度上,它們也能與動物體、人體細胞結合,長期使用后,當它們達到一定閾值后,就會顯露其毒副作用。使用抗生素后,動物體內出現藥殘的原因也正在此。③多數的低等生物為適應生存的環境,在漫長的進化中逐步建立了通過改變自身構型適應環境變化的功能體系。長期使用抗生素,必然可致病原微生物出現抗藥性,其后果是導致抗生素在人類疾病治療中失去的效果。④抗生素在殺滅病原微生物的同時,也同時殺了機體內的有益菌群。
鑒于上述原因,西方國家已嚴格限制了抗生素的使用,加強了畜禽水產品中藥殘的檢測,國內也正制訂相應的法律。
二、疫苗的優缺點
疫苗的出現為預防動物傳染病的發生開辟了新的天地,為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光明的前景。疫苗的優點主要在于可預防確定的傳染性疾病,隨著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疫苗的生產、疫苗的品質正日益提高。運用疫苗和正確的免疫程序控制養殖業中傳染病發生奠定了基礎。然而,疫苗亦存在較多的缺點。其一,確定的疫苗只能控制確定的傳染病,預防面太窄,在當今企業的生產中,尚導致未知病原的廣泛流行而造成嚴重損失。其二,由于相當部分的疫苗屬致弱菌,其本身是一種病原,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強毒,導致無此病原的養殖企業在使用中無所適從,使用之必須帶進此病原,不使用之又擔心此病原的流行。其三,可致病的病原有許多,大量使用預防不同流行病的疫苗必然導致生產成本的上升。其四,有相當部分的病原如大腸桿菌、流感病毒、球蟲病等,有許多的抗原型,給疫苗的制作和使用帶來很大的困難。其五,疫苗的使用比較麻煩。其六,疫苗的效果受動物所處的機能狀態所制約。
三、中藥防治動物疾病的作用特點
利用中藥防治動物疾病的效果是確定無疑的,然而中藥防治與抗生素及疫苗防治有本質的差別,主要體現在:
1.絕大多數中藥不能直接地作用病原微生物。已有的研究表明,許多中藥在本外實驗中無顯著性抑菌作用,即使最常用的黃連,在體外亦中只有輕微的抑菌作用,遠不如抗生素顯著,但是,當這些中藥被動物機體吸收后,可轉化為具有顯著抑菌抗病毒作用的物質,或刺激機體產生滅菌的物質。
2.中藥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特異性較差,但作用面較廣。中藥是通過提高動物體自身機能實現防治病的。古人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即是佐證。
3.西獸醫在治療中側重于辨病,然后對病用藥,而中獸藥在治療中,側重于整體觀,側重于辨證論治。辯證施治是中獸醫精華所在。證的定義雖然尚未統一,但證不是病,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證是在四診獲得的資料基礎上經過進一步分析綜合而作出的診斷,因此,證所代表的不是機體患病局部的表現,而是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全身性抗病調控反應的綜合臨床表現,它包括了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能力兩方面的因素。
總之,中藥在預防動物疾病方面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提高動物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和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方面。
四、中藥在提高動物機體抗病能力方面的作用機制
疾病的發生絕大多數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相關。當今的研究表明,中醫和中獸藥臨床中的多數證候都與部分免疫低下相關。例:心所虛患者,其T淋巴細胞數目、E-花環型成率明顯低于正常組,但免疫蛋白無異。肺氣虛是患者,淋巴細胞的增殖功能明顯降低,肺泡巨噬細胞內的CAMP和CGMP含量明顯降低;脾氣虛患者,局部體液免疫功能紊亂,體液免疫功能下降,T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性降低;腎虛時,外周T細胞總數下降,免疫球蛋白顯著性下降,胸因子,NK細胞活性顯著性下降。
中藥可顯著性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免疫狀態提高疫苗的效價。絕大多數的補虛類中藥,清熱、理血類藥物均在有這方面功能。(因而,使用中藥不但可提高機能的免疫力,尚可提高疫苗使用后的效價)。
中藥提高動物機體的抗病能力主要是通過改善循環機能實現的,其依據是:
1.診斷與微循環密切相關
司外揣內是指通過觀察外在表象,以揣測分析其內在變化,是中醫最基本的疾病診斷方法,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望診和切診是司外揣內的兩種最常用的操作方法,望診主要是通過觀察患者的面部,包括觀察者的面色、眼、舌來判斷疾病,而面色、眼、舌的表象與微循環密切相關。例如面色紅潤有澤表明身體健康,面色無華表明血虛,面色青紫是微循環內血液流動遲緩的癥狀。根據中醫理論,眼睛可以反映出肝臟的病變。例如:鞏膜黃表明是黃疸,眼赤說明有炎癥。察舌在中醫診斷方法中占重要地位。正常舌象,紅活榮潤,胖瘦老嫩適中,而各種病變則會影響舌體的微循環并出同一些典型癥狀。切診與微循環也具有密切的關系。中醫切診主要強調按脈搏,不同的脈象反映出不同的病變。例如,弦脈主肝病,澀脈主血淤,細脈主血虛或貧血。
就當今醫學理解體表和內臟間的關系,盡管頭面部與內臟間的關系研究尚不很清楚,但軀干部與內臟間的關系研究已有成果,神經節段性反射成果,體表反射區的確定已得到認可。這些成果,一方面說明體表與內臟間存在有聯系的途徑,另一方面,由于這一聯系途徑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通過感覺神經,一是通過植物性神經。而到達外周的植物性神經終末多數分布于微血管,到達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多可經軸突反射支分布于微血管。故可以認為,內臟的病變可反映于體表特定區域的微循環功能上。
2.證候與微循環密切相關性
寒證、熱證、虛證、實證是四種基本的病性,是中醫證候分類的出發點。臨床上數之不盡的各種證候,都是寒熱虛實的進一步劃分。中醫對證假的劃分已積累了數千年的經驗,這些經驗也歷經了數千年的實踐經驗。就寒、熱、虛、實證在體表所呈現的現象,不難看出,寒證時,體表微血管開放數較少,血流量顯著減少;熱證時,體表微血管開放數增加,血流量增加;虛證時,或者微血管自律運動的幅度降、收縮力減弱,或者血液內所含有效成份量顯著缺乏;實證時,微循環的機能呈亢進狀態。
氣血津液學說是中醫為進一步對證候歸類總結的一種辨證方法,雖然當今其內涵已拓展很多,但其在辨證運用中,基本觀戰尚存。就我們的理解:“氣”可分兩大類,一類存在于血液之中,一類存在于脈管上。存在于血液中的“氣”,可進一步分為O2(宗氣),血液內所含的各類營養物質(營氣),與微血管之結構、功能有關的激素類物質(例腎分泌的血管緊張素、性激素、腎上腺素等)和能量物質(元氣)。存在于脈管上的“氣”即為微血管的自律運動(經氣、衛氣)。據此,我們不難理解氣、血間的相互關系,中醫臨床中的氣虛,都反映有微血管自律運動不明顯,振幅顯著性變小,微血管壁緊張度下降,血流速度減慢。
3.藥性與微循環密切相關性
寒、熱、溫、涼是中藥的四種基本藥性,溫涼可歸入寒熱兩類。這是古人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發生的反應和對于疾病所產生的治療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歸納。一般而言,溫熱藥均具有強心、升高壓,提高微血管的血流量及提高微血管自律運動的振幅,有助于組織細胞代謝功能的改善,故可治療寒證;而寒涼藥多與降低血壓,降低微循環的血流速度,降低組織的代謝水平,故可治療熱癥。
4.藥物的歸經與微循環密切相關性
藥物的歸經是中醫選擇藥物的重要依據。歸經作用,是指藥物對機體某一臟腑的選擇性作用。一種藥物常對某一臟腑經絡或幾個臟腑經絡的病變發生明顯的作用,發生明顯作用的臟腑經絡就是這種藥物的歸經。如同為清熱瀉心火;黃芩瀉肺火;白芍瀉脾火;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石膏瀉胃火;柴胡瀉三焦火;黃柏瀉膀胱火。又如,桔梗能載藥上浮人肺經,年膝能引藥下行專人肝腎兩經等即是藥物歸經作用的典型例證。臨床實踐證明,歸經與藥物療效有很大的關系,藥物的性味只能揭示藥物功能的某一側面,如和歸經結合考慮,才能比較全面地闡明藥物性味和臟腑之間的關聯。在現代研究中,由于經絡的實質問題尚未定論,至今歸經問題的研究基本上沒有什么進展,歸經問題的解決,對同類藥物在選用上具有指導意義,有必要重視和研究。
由于針灸施治和中藥施治是以同一辨證為基礎的,且都達到同一的治療目的,故使用針灸與中藥治療疾病的機理應是相同的,只是所采取的方法不同,針刺治病時求經穴辨證,而傳統中藥的使用十分重視“藥物歸經”,即是針藥同理的有力證據。但由于至今有關腧穴和經絡實質問題的研究尚未定論,因此,藥物歸經的研究也無所適從,我們對經穴微循環的研究結果為中藥歸經的研究開辟了可行之路。
在現代中藥的研究之中,我們并不排除一些中藥成份對組織細胞及病原微生物的直接作用,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些事實,①為什么確定的藥物在機體內有較為確定的作用組織、器官;②為什么同一種藥物在機體不同狀態下其作用完全相反;③為什么體外實驗無效的藥物進入體內后能發揮作用;④為什么方劑的藥用優于單味藥。可以肯定,這些問題是無法利用中藥中的化學成份對細胞或病原的直接作用能夠解釋的。由于針灸施治主要在于通過改善微循環激發機體自身的潛能,沒有外來的化學性物質介入,故鑒于針藥同理的事實,我們有理由認為,中藥施治的本質亦是改善循環,激發機體自身的潛能,從而實現組織細胞功能的正常化。
有關微循環激活后對抗病力提高的機能涉及如下方面:
1.微循環的改善可改善細胞的化學環境,有利于細胞代謝產物的排出和營養物質的獲得,使細胞結構和功能正常化。
2.可控制白細胞穿出血管。在正常狀態下,血細胞表面、血管內皮細胞的內表面均帶負電荷,以保證血液正常的流態,防止凝血的發生。白細胞出現趨化的前提是血管壁電位的改變。由于殺滅入侵的病原及抗原物都是由白細胞進入細胞執行的,故微血管功能正常決定了非特異性免疫水平。例:嗜中性白細胞大量的滲也就會產生炎癥。單核細胞滲出不足,進入組織的病原不能被吞噬,進一步導致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下降,而且清除機體內變異細胞的能力下降。嗜堿性白細胞滲出過多,易使機體出現過敏反應。等等。
3.循循環具有節律性的舒縮活動,其頻率為0~5次/分鐘。其活動過程中可釋放也有機組合的多種物理因子,包括低頻的機械振動、低頻的紅外輻謝脈沖、低頻的磁信息、生物等離子流,這些物理因子構成了細胞物理環境,對細胞執行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外,對抗原—抗體的結合起重要的作用。
4.微血管具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可合成約20多種激素,例:①有利于白細胞貼壁的P選擇素。②促進凝血功能的血小板粘附蛋白(包括膠原、凝血因子Ⅴ、Ⅷ、Ⅲ、纖維連接蛋白等)、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血小板激活因子、血小板反應蛋白。③具有抗凝血功能的硫酸乙酰肝素、抗凝血酶Ⅲ、血栓調節蛋白、α2巨球蛋白、纖溶酶原激活物、前列環素、內皮依賴性舒張因子。④作進平滑肌增殖的物質: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內皮素、血管緊張素Ⅱ、神經Y。⑤抑制平滑肌增殖的物質:肝素類蛋白聚糖、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等等,這些激素除對微血管本身具有重要作用力,與免疫力,抗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相關性。例:纖維連接蛋白可促進巨噬細胞系統對膠原碎片,細菌等進行吞噬;血管緊張素Ⅱ可誘發原癌基因的表達;內皮素可增強白細胞的趨化能力,等等。
5.微血管具有轉化和滅活活性物質的作用,滅活的物質5-羥色胺、組胺、兒茶酚胺、緩激肽、前列腺素類、P物質、胰島素、腸肽等。
中藥改善微循環的途徑,是通過提供微血管在執行功能狀態所需的各方面物質平實現的,這些物質包括①擴張血管的物質②收縮血管的物質③供收縮所需能量的物質④維持血管壁完整性的物質⑤有助于內皮細胞合成分泌物的物質⑥有利于改善血液組份的物質。
總上所述,中藥提高動物機體的抗病能力是借助于改善微循環機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