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是在北京科博會“2004中國環境保護與綠色可持續發展大會”上講這番話的。如何利用科技的手段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今年北京科博會的一大熱點話題。
潘岳認為,世上任何科技系統,都應該限定在一定的資源范圍內,支撐起特定的人口和文明形態。西方近代的傳統工業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手段開發了更多的礦產資源,集約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帶來了人類財富和人口總量的膨脹,形成了一個以擴大物質消費為根本導向的社會。僅上世紀100年來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就遠遠超過人類幾千年消耗量的總和。這種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污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無限擴散,終于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而中國近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全面承襲了西方傳統工業的發展模式,對本土能源過度消耗。中國本來就人多地少,資源稀缺,傳統過時的工業科技卻又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資源,這種科技具有不可持續性。如果繼續走傳統工業文明之路,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潘岳指出,新能源的開發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正將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轉型階段。誰最早轉型成功,誰就是未來的主人。轉型的關鍵在于探索“生態科技之路”,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是生態科技之路的核心。中國必須由傳統的工業經濟科技轉向全新的生態經濟科技轉型,走一條可持續的生態科技之路。
潘岳說,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容量已到支撐的極限,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新能源使用成為惟一可行之路。代價再高,成本再大,都得走這條路。中國本來就是傳統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不能在生態工業文明的路上再次落后。
潘岳說,面對眼前的能源和環境壓力,我們要少搞一些形象工程,少修一些對生態不利的大壩,少建一些怨聲載道的豪華辦公樓,少投資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項目,就可以積攢下辦大事的錢。我們應充分發揮政府綠色引導和綠色控制的能力,打破一些權力部門和企業的壟斷私利,將政府財政大規模投向新能源開發和循環經濟,將政府的系列優惠政策去鼓勵新能源開發與循環經濟。
潘岳說,新能源技術的使用,雖短期成本巨大,長期將占盡優勢。政府應當積極支持那些走在生態科技前列的企業,使它們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主流。政府還應當針對那些迫在眉睫的生態科技難題迅速推進,如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技術系統,保障人體健康的污染防治技術,大面積生態退化的修復技術,區域污染治理的綜合技術,生態監測預警的科技系統等。
據了解,為了配合北京“綠色奧運”的宣傳和促進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建立,北京科博會首次舉辦了關于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專項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