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發展,縮小城鄉科技鴻溝,這些新名詞已成為不少北京郊區農民的常用語。為了滿足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渴望,北京市科委5月25日公布了“農村科技服務港”建設規劃。借助“服務港”這條通道,科技知識可以更快捷地從城市向農村流動。
“村科技服務港”由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各類農村專業技術服務組織等機構組成,負責向農民提供信息服務與技術服務,并開展科技成果推廣、培訓及咨詢等活動。“服務港”具備雙向交流功能,在把科技成果送到農民手中的同時,科研單位還可獲得農民的技術需求信息,并以此提高科研項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根據規劃要求,“服務港”將開發一套包括網站、語音技術咨詢、農業專家決策、遠程培訓、重大病蟲害預警等內容的信息服務系統,并組建技術服務聯盟,吸引權威專家直接為農民服務。此外,“服務港”還計劃建立農產品安全檢測、檢疫服務網絡,為農產品生產過程的規范與安全提供檢測依據。
北京市目前擁有800多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25個農業科技示范園以及近1600個農民專業技術經濟合作組織,盡管規模較大,但存在科研成果供給不足、傳播渠道不暢、農民難以直接從新興技術合作組織受益等問題。“農村科技服務港”打破了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各自為陣的傳統格局,幫助農民通過最大限度地共享科技資源,最終實現增收增產的目標。據了解,今年北京市已在星火計劃等規劃中確定了13個項目,通過資金、技術等手段扶持農村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