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安全近期無慮,但遠期有憂。這是國家發改委經貿流通司司長畢井泉昨日在WTO與中國重慶農業發展國際論壇上披露的。
據介紹,去年底今年初,國內市場糧價兩度大幅上揚,目前小麥、玉米、大米三種糧食的價格雖趨于穩定,但在全國糧油批發市場的平均成交價格同比仍上漲了48%,其中大米上漲50%—70%,小麥上漲43%,玉米上漲21%。
畢井泉分析,這次糧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國內糧食連續5年持續減產。去年總產只有8613億斤,比1998年減少1633億斤。二是北糧南運受阻,北方糧食產區雖連年豐收,但鐵路運輸吃緊,遠水難解近渴。三是糧食品種出現結構性矛盾。去年我國稻谷產量只有3200億斤,比上年減少近300億斤,稻谷在糧食中所占比重大為下降。四是全球糧食供需存在較大缺口。美國農業部預測,2003—2004年度全球谷物產量18.26億噸,消費量19.35億噸,產需缺口達1.09億噸,全球庫存處于近15年來最低水平。
盡管如此,畢井泉還是表示,我國糧食總量仍供大于求,近期沒有缺糧之慮。據介紹,盡管近5年國內因糧食減產消化了部分庫存,但國有糧食企業庫存與全社會的庫存消費比仍達30%以上,遠高于18%的國際認可的糧食安全線。
我國糧食安全雖沒有近慮,但卻存在遠憂。對此,畢井泉的依據是:與5年前相比,耕地面積減少1億畝,且多是高產熟地;糧食播種面積減少2.16億畝,因為種植其他經濟作物農民得到的回報更高;庫存快速下降,用不了幾年就會把庫存消耗光;利用國際市場的調節能力有限,大米的全球貿易量全部為我所用,也填不完現有的巨大缺口。
國際市場靠不住,只能自給自足。畢井泉介紹,中央自3月份以來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在糧食主產區開展免征農業稅改革試點,全國范圍內降低農業稅稅率,加大良種補貼力度,穩定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建立重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制度,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等。一旦這些措施得到落實,我國完全有能力保證國內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