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實施多年的畜牧扶貧取得顯著成效,優質仔豬生產已基本實現自給,川豬逐漸失去競爭力,陸續退出昭通市場,豬肉返銷四川。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廣泛推廣地膜覆蓋、營養袋育苗、單株定向密植移栽、引進良種等旱糧配套種植技術,使我市糧食長期短缺的問題得以解決。于是,養豬成了最受當地農民歡迎的脫貧措施。但是我市本地豬個頭小、成長慢,經濟效益差,加之養豬業的大發展使我市仔豬嚴重短缺。于是,品質較為優良的川豬乘機涌入我市。當時,“百萬川豬上云南”之說在我市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從昭通到四川宜賓,一路上可見滿載川豬的大卡車沿昆(明)水(富)公路浩浩蕩蕩開進云南。1998年前僅鹽津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每年檢驗進入云南的川豬就達100多萬頭,高峰時一天檢驗四五十車。這些川豬有百分之六七十落于昭通,僅昭陽區每年就購買四川仔豬17萬頭左右,高峰時達到20萬頭。每頭仔豬平均售價二三百元,最高售價達到400元。
為加快畜牧業發展,昭通爭取到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從1997年開始在全市實施畜牧扶貧工程,累計投入資金6375萬元,分三期在全市51個鄉(鎮)扶持各類養畜示范戶16389戶,豬、牛、羊、禽并進。此外,還爭取省計委、省畜牧局立項,投資520萬元開展了“昭通良種豬母本核心群場建設”,為加快全市良種仔豬生產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畜牧部門還采取“借母還仔”的辦法將良種母豬分發給貧困農戶飼養,加快良種母豬擴繁,采取“借父生仔”的辦法對本地豬進行雜交改良,快速推動了優質仔豬生產。
通過卓有成效的畜牧扶貧,縣鄉畜禽良種推廣、飼料生產、疫病防治三大體系得到較大改善。養豬業走出了“八改”技術配套服務的新路子。凍精改良、人工授精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由于優良仔豬生產在我市迅速崛起,四川仔豬在我市市場上逐漸失去競爭力。2003年,經鹽津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檢驗后運往云南的川豬已下降到20萬頭左右。昭通城區川豬銷售點已由原來的20余家減少到3家,且生意冷淡,面臨倒閉。目前,昭陽、鎮雄等縣(區)仔豬已開始返銷四川、銷往昆明等地。綏江縣金江肉聯廠、大關縣盛達食品公司、彝良縣匯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昭陽區合益食品廠,2003年累計加工肥豬10萬頭以上,產品銷往四川、昆明、深圳等地。目前,養豬已成為昭通農民受益最大的產業。